§§   文化分區

總 覽版 務政 經健康醫療軍 武理 財文 化藝 文科 技台灣的美旅 遊PISA娛 樂鄉 土公 民認 同副 刊哈 啦范氏網
竹縫
視界
耳聾
世界
泰伯
觀點
Joy
隨筆
哈利
天地
Jerry C
鳥 世 界
射水魚
天 空
討海人
鏡 頭
嘻笑
人間
詩情
畫藝
老工仔
思 維
網網
相連
歷史
庫存

◆ 舊金山 [榮譽軍團藝術博物館] ◆

頁次: 1 2 3 4 5 6 
發表:天涯台客 2015-08-25 03:11:46 閱覽數:173333 (IP:  ) T 4776_R 0 引 用


[榮譽軍團藝術博物館 / The California Palace of the Legion of Honor] 知名度不高,即使處於綠草如茵的林肯公園 (Lincoln Park) ,假日週末除外,平日參訪的人潮不會太過擁擠,正可以輕輕鬆鬆、慢慢欣賞一些歐洲的藝術作品。

美術館看作品,最怕人擠人,摩肩接踵絕對不是好事,要是碰上眼前的觀賞者太過專注,貼著畫作一動也不動,縱然令人起敬,但也是急煞人、難免影響興緻。


回應:天涯台客 2015-08-25 04:08:28 (IP:  ) T 4776_R 51 引 用


繼《青銅時代》之後,1877年開始,羅丹製作比真人體型還大的大型雕塑,這件講經中的聖若翰洗者《St. John the Baptist Preaching》就是其中之一,是一件巨型銅雕,具有里程碑的意義。


△《St. John the Baptist Preaching (Saint Jean-Baptiste prechant)》Artist: Auguste Rodin (French, 1840-1917), Bronze, 79 1/2 x 51 5/8 x 38 5/8 (201.9 x 131.1 x 98.1 cm), 1878, Location: Gallery 10.

傳道中的聖若翰洗者瘦骨嶙峋,四處勸人悔改,並在約旦河為人施以洗禮。



他母親的受孕,長大過程中以駱駝毛為遮身衣物,以蝗蟲及野蜜果腹,這些故事與之後被猶太王 希律.安提帕斯 處決都是聖經中的傳奇典故。

回應:天涯台客 2015-08-25 04:08:54 (IP:  ) T 4776_R 52 引 用
 
△《Fallen Caryatid Carrying an Urn (Cariatide Tombee Portant une Urne)》Artist: Auguste Rodin (French, 1840-1917), Bronze with some gilt, 16 x 10 7/8 x 9 5/8 (40.6 x 27.6 x 24.4 cm), ca. 1883, Location: Gallery 12.

這是扛著甕的女神 Caryatid,是縮小版的小銅雕。[坎托藝術中心] 的 [羅丹雕塑花園] 裡,就陳列著一座《Fallen Caryatid Carrying with Urn》以此雛型完成的同名大型銅鑄作品。

通常在正式雕塑原作之前,大多會以縮小的尺寸或者用石膏先作模擬草樣,不斷推敲,待修正滿意之後才進行完整而更加精細的擬塑。

回應:天涯台客 2015-08-25 04:09:36 (IP:  ) T 4776_R 53 引 用

△《The Burghers of Calais》Sculptor: Auguste Rodin, Bronze, modeled 1885-1886, reduction cast 1906, Location: Gallery 8.

這是縮小版的《加萊義民 / The Burghers of Calais》群像,六個人的姿態與表情互異。這一組群像雛型已經是接近定案的版本了。



觀賞這類具有歷史意義的雕塑作品,有人着重於作品的歷史意義;也有些人則震懾於自我犧牲的悲壯情懷。當然,有些人卻關心起那把城堡鑰匙,見樹?見林?各取所需吧。



就我個人而言,我卻喜歡流轉於各個塑像之間,觀看各個造型角度的轉折變化,刀法筆觸的運行,真是好看,的確百看不厭。

回應:天涯台客 2015-08-25 04:09:58 (IP:  ) T 4776_R 54 引 用

△《Triumphant Youth (Le Jeunesse Triomphante)》Sculptor: Auguste Rodin, Bronze, 20 1/2 x 18 x 13 3/8 (52.1 x 45.7 x 34 cm), ca. 1898, Location: Gallery 8.

榮耀的年輕歲月《Triumphant Youth》,這是一件羅丹讓人遐想、神秘、愛得你死我活的纏綿悱惻作品,與另一作品《吻 / The Kiss》同具異曲同工之妙。

不同點在於:《吻 / The Kiss》的人物肌膚圓潤飽滿,貼近你我習慣的視覺經驗,節奏緩慢;《Triumphant Youth》則凸顯骨感,好似離「現代意味」更近了一些,情境火辣。



回應:天涯台客 2015-08-25 04:10:28 (IP:  ) T 4776_R 55 引 用
 
△《The Prodigal Son (L‘Enfant Prodigue)》Sculptor: Auguste Rodin (French, 1840-1917), Bronze, 64 x 28 x 34 1/2 (162.6 x 71.1 x 87.6 cm), before 1887, Location: Gallery 10.

《新約聖經》路加福音的「浪子回頭」,年輕人從父親的遺產裡繼承了財富,出門在外揮霍無度,在散盡家財之後重回故里,跪在地上呼天搶地:

   『父親,我魯莽地忘記你的榮耀;

    我在罪人之中將你給我的財富揮霍一空。

    現在我這個浪子向你哭泣:

    父親,我犯罪得罪了你;

    我不配再稱為你的兒子,把我當作一個僱工吧。

      ——《路加福音》第15章第32節「浪子回頭的比喻」』

回應:天涯台客 2015-08-25 04:10:57 (IP:  ) T 4776_R 56 引 用

△《Claude Lorrain》Artist: Auguste Rodin (French, 1840-1917), Cast Bronze, 214.6 x 108 x 116.8 cm (84 1/2 x 42 1/2 x 46 in.), 1992 (modeled 1889), Location: Cafe Garden.

這件《克勞德.洛蘭 / Claude Lorrain》大型銅雕與史丹佛大學 [羅丹雕塑花園] 裡的作品一模一樣的尺寸,而且這兩件都是紐約投資銀行慈善家 Iris and B. Gerald Cantor 夫婦的捐贈。

[榮譽軍團藝術博物館] 的《Claude Lorrain》佈置在餐飲部門外的花園裡,採光相當理想; [羅丹雕塑花園] 的《Claude Lorrain》則座落在大樹蔭底下,而且放得很高,拍起照片自然吃力不少。

羅丹為早期藝術家進行塑像的不多,為克勞德.洛蘭留下身影,必然有他的心意與考量。至少,洛蘭是巴洛克時期唯一能讓風景畫成為一個獨立的創作題材,之前的風景畫僅止於是肖像畫或宗教繪畫的陪襯背景而已,這一點,除了繪畫成就之外,應該也是洛蘭另一項極大的貢獻與影響。



克勞德.洛蘭 (Claude Lorrain, ca.1600-1682) 雖是法國畫家,但主要藝術活動全在義大利羅馬度過。出身貧寒,12歲時成為孤兒,到處當畫家的學徒,1627年為羅馬本蒂沃里奧主教繪製了兩幅風景畫,名聲才稍微展露;從1637年37歲開始,他才逐漸成為知名的風景畫家。

洛蘭當然以風景繪畫見長,委託繪製肖像的主人翁人物往往是風景畫作裡的點綴而已,他跟客戶說:風景畫才是他的專長,您這老爺在這優美的風景裡算是免費奉送的啦。

回應:天涯台客 2015-08-25 04:11:30 (IP:  ) T 4776_R 57 引 用
 
△《Eve》Artist: Auguste Rodin (French, 1840-1917), Plaster, 30 x 11 3/8 x 9 1/4 (76.2 x 28.9 x 23.5 cm), ca. 1881, Location: Gallery 12.

夏娃的石膏初稿。史丹佛大學 [羅丹雕塑花園] 裡的《Eve》則是根據這件石膏塑像延伸完成的銅雕作品,創作年份全是1881年。

其實真正完稿的完成作品,其氣勢和韻味畢竟與雛型有很大的落差,要不是有可以比較的完成《Eve》,這兩張照片原本我還不準備給介紹出來哩。

回應:天涯台客 2015-08-25 04:11:57 (IP:  ) T 4776_R 58 引 用
 
△《Man with the Broken Nose》Sculptor: Auguste Rodin, Bronze on marble base, 1864-1890, Location: Gallery 8.

被打扁鼻子的男人《Man with the Broken Nose》,這算是羅丹最早期的重要作品,有些諷世而寫實。1865年羅丹提交胸像石膏作品《Man with the Broken Nose》予與巴黎沙龍美展,不受青睞;直到1875年才被主辦單位所接納。

1874-1875年,由 Léon Fourquet 重新以大理石雕刻成為目前收藏於 [羅丹美術館] 的作品。我們看到的這尊《Man with the Broken Nose》只是銅鑄的頭像而已,模特兒是巴黎聖-馬塞爾區一位叫「Bibi」的老工人,輪廓線條凹凸分明,是羅丹寫實風格的代表。

自此之後,才有《青銅時代》作品的產生,羅丹個人的獨特風格於焉逐步成形。

回應:天涯台客 2015-08-25 04:12:22 (IP:  ) T 4776_R 59 引 用

△《Fugit Amor》Sculptor: Auguste Rodin, Bronze, 14 1/2 x 7 5/8 x 17 1/2 (36.8 x 19.4 x 44.5 cm), 19th–20th century, Location: Gallery 10.

稍縱即逝的愛情《Fugit Amor》出自於《地獄之門》右邊的門框面板上,它是代表著 Paolo 和 Francesca da Rimini 的眾多戀人之一。

故事由但丁的史詩《地獄之門》而來,男性的身影也被稱之為「敗家子 / Prodigal」。



回應:天涯台客 2015-08-25 04:12:51 (IP:  ) T 4776_R 60 引 用
 
△《Nude Study for Eustache de Saint-Pierre》Sculptor: Auguste Rodin, Bronze, ca.1886-1887, Location: Gallery 8.

六名《加萊義民》中最年長的赴難者 Eustache de Saint-Pierre,他是第一個自願充當人質的義民,瘦削孱弱,長期飢餓之下幾成餓殍。

這是扒光衣服的造型,雕塑家對於主題的架構掌握,縱使最後以穿着衣物完成示人,仍然要精確研究骨架,披上長袍之後才不致走樣。

至於到底以裸身表現好?或者用披著有如床單的長袍好?恐怕又要見仁見智,鐵定又要吵成一團,如巴爾扎克的「退貨」事件或許又要重演。

回應:天涯台客 2015-08-25 04:13:17 (IP:  ) T 4776_R 61 引 用
 
△《The Sculptor and His Muse》Sculptor: Auguste Rodin, Bronze, ca.1890, Location: Gallery 8.

雕塑家及其繆斯女神。這位繆斯到底是哪一位情人?Eve Fairfax?Rose Beuret?或者 Camille Claudel?

你我費盡心思可能也都猜不着。《The Sculptor and His Muse》,繆斯、繆斯啊!真是糾纏不清。

回應:天涯台客 2015-08-25 04:14:54 (IP:  ) T 4776_R 62 引 用
暫離一下,請容後續。

回應:天涯台客 2015-08-25 05:31:05 (IP:  ) T 4776_R 63 引 用

    

    

1972 年,舊金山成立『舊金山藝術博物館聯盟 / Fine Arts Museums of San Francisco』,協議將原本 [笛洋藝術博物館] 館藏的歐洲藝術品移至另一聯盟的美術館 [榮耀軍團藝術博物館],用意是:讓 [笛洋藝術博物館] 完全「美國本土化」,從開國迄今,網羅植根於美國本土所發展出來的藝術型態,包含歷史性的作品外,更概括成長中的現代創作路線。

[榮耀軍團藝術博物館] 則以集合原先兩個博物館的歐洲藝術品為主軸,屬於是傾向於靜態的收藏與展出,是「橫向移植」的典範。當然,如果與歐洲大型藝術博物館兩相比較,根本不足以相提並論,不過確實珍藏了不少歷史上「荷蘭黃金時代」、「巴洛克」及「洛可可」的重要作品,也是不容小覤的。

繪畫部份,有些作品不僅精彩耐看耐人尋味,而且有些作品還具有舉足輕重的藝術史地位,這就讓我們逐一一起來觀賞了。

回應:天涯台客 2015-08-25 05:31:40 (IP:  ) T 4776_R 64 引 用

△《The Russian Bride‘s Attire》Artist: Konstantin Makovsky (Russian, 1839-1915), oil on canvas, 110 x 147 (279.4 x 373.4 cm), 1889, Location: Gallery 17.

康斯坦丁.馬科夫斯基是個相當有影響力的俄羅斯大畫家,以肖像畫和歷史繪畫聞名於畫壇。這件珍藏於 [榮譽軍團藝術博物館] 的鉅作《The Russian Bride‘s Attire》,畫幅十分巨大,描繪的是披裳待嫁的俄羅斯新娘、眾家親朋以及古色古香的室內情景。

用色極其暖和溫煦,屋內擠滿了滿臉喜悅的親友,表現出百年前俄羅斯人的婚嫁習俗,連燈飾和壁緣上的樑柱結構都要瀰漫著那時代的建築風情,深具歷史意義。這作品是康斯坦丁非常重要的代表作。

康斯坦丁出生在莫斯科一個文風鼎盛的家庭,父親是業餘肖像畫家,母親則是一位作曲者,母親原先期待康斯坦丁可以秉承她的衣缽,誰料得到兩位兄弟和一位妹妹後來也都成了畫家。12歲進入莫斯科藝術學校,才華漸露,學校裡獲獎無數,甚受師長看重。



受母親的影響,偏愛古典音樂的聆賞與探討,還曾經準備在音樂的領域裡一展長才。19歲考入聖彼得堡的帝國藝術學院 (Russian Academy of Arts),提出過不少作品參與藝術學院的展出,題材大多是日常生活裡一般可見的事物。

1870年代中期旅遊過埃及和塞爾維亞,畫風呈現大轉彎,側重於人物的華麗服飾,這改變形成後來風格的產生,這作品《The Russian Bride‘s Attire》即是轉變後的典型代表。1889年巴黎世界博覽會裡,他以三件作品《Death of Ivan the Terrible》、《The Judgement of Paris》及《Demon and Tamara》榮獲金質大獎。

1915年,他在聖彼得堡的一次交通事故中與世長辭。

回應:天涯台客 2015-08-25 05:32:23 (IP:  ) T 4776_R 65 引 用

△《Holy Week in Seville》Artist: José Jimenez y Aranda (Spanish, 1837-1903), oil on canvas, 95.6 x 171.8 cm (37 5/8 x 67 5/8 in.), 1879, Location: Gallery 18.

荷西.希門尼斯.阿蘭達 (José Jiménez Aranda) 是十九世紀西班牙的有名畫家,受過完整的藝術教育,並遊學巴黎九年,後來移居馬德里,最後回到他的出生地塞維亞 (Seville)。他的兩位兄弟也都是畫家。

《塞維亞的聖週 / Holy Week in Seville》是西班牙塞維亞每年一度的復活節盛大慶祝活動,為期一週,包括花車及木馬的大遊行。這幅作品《塞維亞的聖週 / Holy Week in Seville》正展現出莊嚴的宗教氣氛,畫中人物聆聽講道的神情與儀態極其嚴謹而栩栩如生,誠屬難得的大好作品。

其實這件作品的畫幅並不太大,但卻展現出寬敞廣闊的場景,其精巧程度令人驚訝。阿蘭達的另一作品《被販售的奴隸 / Slave for Sale, c.1892》則具有悲天憫人的情懷,聞者欲哭無淚、叫人動容。

回應:天涯台客 2015-08-25 05:33:15 (IP:  ) T 4776_R 66 引 用
 

△ (L.)《Statue of Asklepios》Artist: unknown, Pentelic Marble, 36 x 14 1/2 x 9 (91.4 x 36.8 x 22.9 cm), 2th century BC, Location: Terrace Hallway East.

佚名雕塑家的大理石《阿斯克勒庇厄斯雕像 / Statue of Asklepios》,公元前二世紀的作品。阿斯克勒庇厄斯是古希臘神話中的醫神,理說應該手持蛇杖,斷缺了吧?

△ (R.)《Torso of Hermes》Artist: unknown, Pentelic Marble, 38 3/16 in. (97 cm), 2nd century, Location: Terrace Hallway Center.

這件同樣是佚名的大理石雕像《Torso of Hermes》,赫密士 (Hermes) 是古希臘神話中天神宙斯 (Ζεύς) 與邁亞 (Μαῖα) 的兒子,司責範圍相當廣泛,是諸神使者、商業、偷盜、旅行、運動與競技、越境與黃泉路指引之神。

回應:天涯台客 2015-08-25 05:34:33 (IP:  ) T 4776_R 67 引 用

    █▆▄▁ 義大利「文藝復興 (The Renaissance) 時期作品」▁▄▆█

14世紀至17世紀發源於義大利佛羅倫斯的文化大運動,對於全世界的影響舉世皆知。因此以一個地方性的藝術博物館而言,只要有機會收藏這時期的藝術作品,當然不遺餘力。

[榮譽軍團藝術博物館]「輸人不輸陣」,擁有幾件這文藝復興時期作品的珍藏,不能忽略帶過,甚或還需大書特書一下,是一份值得敬重的榮耀。



△ (L.)《Madonna Enthroned with Saints and Angels》Artist: Raffaellino del Garbo (Italian, 1466-1524), oil on wood panel, 78 x 84 1/2 (198.1 x 214.6 cm), 1502, Location: Gallery 4.
拉菲爾利諾.德爾.嘉寶 (Raffaellino del Garbo) 是早期文藝復興時期的佛羅倫斯畫家,他的老師同樣也是文藝復興時期的畫家 菲利皮諾.利皮 (Filippino Lippi, 1457-1504),嘉寶陪同老師從佛羅倫斯前往羅馬尋求發展。

嘉寶在羅馬神廟遺址的聖母堂 (Basilica Sanctae Mariae supra Minervam) 從事天頂繪畫工作多年,帶來不少好評。闖出名氣,在羅馬結婚生子,結果生出了一個浩大的大家庭,食指浩繁,累壞了嘉寶,同時也拖垮了他得來不易的繪畫聲譽。

嘉寶的作品大多以宗教繪畫為主,他的畫作目前分散於歐洲各個美術博物館,比如巴黎羅浮宮、柏林藝術博物館等等。本作品《Madonna Enthroned with Saints and Angels》描述的是聖母瑪利亞、耶穌、聖徒和天使,是嘉寶一件相當重要的作品。

△ (R.)《Virgin and Child with Putti》Artist: Andrea della Robbia (Italian, 1437-1525), oil on canvas, 122 x 81.5 cm (48 1/16 x 32 1/16 in.), ca. 1490-1495, Location: Gallery 4.

安德烈亞.德拉.羅比亞 (Andrea della Robbia) 是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雕塑家與陶藝家。出生於佛羅倫斯,他是該時期釉陶界非常出名的陶藝創作者。

叔父盧卡.德拉.羅比亞 (Luca della Robbia, ?-1482) 也是製作瓷雕的藝術家,德拉.羅比亞過世之後,在佛羅倫斯的陶瓷工作室由兒子陶藝家 喬瓦尼 (Giovanni della Robbia, 1469-1529) 接手經營。


回應:天涯台客 2015-08-25 05:35:40 (IP:  ) T 4776_R 68 引 用

△ (L.)《Madonna and Child with Saint John the Baptist and Saint George》Artist: Cesare da Sesto (Il Milanese) (Italian, 1477-1523), oil on wood panel (transferred to hardboard), 100 1/4 x 81 (254.6 x 205.7 cm), ca. 1514, Location: Gallery 4.


切薩雷.達.塞斯托 (Cesare da Sesto) 是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畫家,活躍於米蘭 (Milan) 一帶。出生在義大利北部倫巴底的小鎮塞斯託卡倫德,被認為受到達文西的影響,1505年在羅馬接受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築師兼畫家佩魯齊 (Baldassare Peruzzi, 1481-1536) 的訓練指導,成為一位優異的畫壇大將。

1514年在拿坡里作客六年,完成了卡瓦德蒂雷尼 (Cava de‘ Tirreni) 聖母三一修道院的連幅巨畫,奠定了他在畫壇的聲譽。在北部的米蘭與南邊的墨西拿 (Messina),塞斯托從事過不少教堂繪畫的製作,因此受到相當程度的肯定與敬重。

本作品《Madonna and Child with Saint John the Baptist and Saint George》描繪的是聖母瑪利亞、耶穌、聖若翰洗者和聖喬治,莊嚴肅穆,可說是宗教繪畫領域裡的優質作品。

回應:天涯台客 2015-08-25 05:36:20 (IP:  ) T 4776_R 69 引 用

△《Portrait Bust of Cosimo I de‘ Medici, Grand Duke of Tuscany》Artist: Benvenuto Cellini (Italian, 1500-1571), Pentelic Marble, 37 3/4 x 28 1/4 x 15 1/2 (95.9 x 71.8 x 39.4 cm), ca. 1548-1553, Location: Gallery 5.

本韋努托.切利尼 (Benvenuto Cellini) 是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雕塑家、畫家、金匠、和音樂家。出身於佛羅倫斯,父親是一名音樂家和樂器工匠,父親原先希望切利尼可以成為長笛的演奏者,結果因緣際會,切利尼卻去當個金匠的學徒,19歲時前往羅馬習藝。

他被公認為是文藝復興時期最重要的金匠大師,技藝高超,金雕作品《鹽罐 / Saliera》至今仍被珍藏於奧地利維也納的藝術史博物館裡,那是切利尼在巴黎的1540至1543年期間,由弗朗索瓦一世 (François I) 所委託雕製的。

本件《科西莫一世的胸像》是為佛羅倫斯科西莫公爵 (Cosimo I de‘ Medici) 以大理石雕刻的作品,神情高傲不屈、桀傲不馴,是英勇戰士的神采,也是專制統治者的典型代表。不過科西莫公爵對於藝術的支持卻是不遺餘力,切利尼還曾經是科西莫資助過的對象。

這裡有兩個連結詳細敘述科西莫的傳記,相當有趣,值得一讀:● 科西莫一世 (塔斯卡尼)  ● Cosimo I de‘ Medici, Grand Duke of Tuscany

回應:天涯台客 2015-08-25 05:36:59 (IP:  ) T 4776_R 70 引 用

△《Still Life with Musical Instruments》Artist: Bartolomeo Bettera (Italian, 1639-after 1688), oil on canvas, 37 3/8 x 51 3/8 (94.9 x 130.5 cm), ca. 1687-1699, Location: Gallery 6.

巴托洛梅奧.貝特拉 (Bartolomeo Bettera) 是義大利十七世紀畫家,史料文字記載尚付闕如,他的繪畫主題大多以靜物與樂器為主。出生在義大利西北部的貝加莫 (Bergamo),活動範圍則在米蘭與羅馬一帶。

貝特拉與另一位巴洛克風格畫家 Evaristo Baschenis (1617-1677) 可能有關,不是在他的門下學習過繪畫,要不然可能共事過,因為兩者的畫風及題材十分接近。

回應:天涯台客 2015-08-25 05:37:31 (IP:  ) T 4776_R 71 引 用

△《Schiava turca》Artist: Parmigianino (Italian, 1503-1540), oil on panel, 67 cm x 53 cm (26 in x 21 in), ca. 1531-1534, Location: Galleria Nazionale, Parma.


這件作品《土耳其奴隸 / Schiava turca, Turkish Slave》十分奇特吸睛,飽含異國的風情。原先畫題被標示為「土耳其奴隸」其實完全是誤解,年輕女子頭上的配飾不是中東地區男女佩戴的頭巾 (Turban),而是十六世紀義大利北部的貴婦們趕時髦的一種風尚頭飾。

這幅尊貴女子的肖像作品應該是屬於義大利北部帕爾馬國家美術館 (Galleria nazionale di Parma) 的館藏品,在紐約 The Frick Collection 展出之後,2015年再借展於舊金山 [榮譽軍團藝術博物館],機會當然難得殊勝了。

畫家弗蘭西斯科.帕爾米賈尼諾 (Francesco Parmigianino) 是16世紀義大利矯飾主義(Mannerism,又稱風格主義)的鼻祖,同時也是一名版畫的創作者,活躍於羅馬、佛羅倫斯和帕爾馬一帶,風格個性化,畫風則十分纖細精緻。

回應:天涯台客 2015-08-25 05:38:00 (IP:  ) T 4776_R 72 引 用

△《The Empire of Flora》Artist: Giovanni Battista Tiepolo (Italian, 1696-1770), oil on canvas, 28 1/4 x 35 in. (71.8 x 88.9 cm), ca. 1743, Location: Gallery 7.

義大利威尼斯的十八世紀畫家 喬凡尼.巴蒂斯塔.提埃坡羅 (Giovanni Battista Tiepolo) 專長是繪製天頂畫,父親原本是一位船長,從小父親就已去世,家境相當貧困。一開始跟隨裝飾畫家 拉札里尼(Gregorio Lazzarini)習畫,因此習得了精確掌握裝飾趣味性的要領。

除了威尼斯,義大利東北部的烏丹教堂、德國維爾茨堡官邸和西班牙馬德里皇宮,都有他繪製的壁畫。他兩個兒子也都成為他的得力助手,後來各自獨立成為自立門戶的畫家。提埃坡羅繼承了巴洛克藝術的傳統精神 —— 緊湊與恢宏的氣度,拓展開他創作天頂畫的遼闊視野,他也是威尼斯共和國最後一位描寫希臘神話的畫家。

芙蘿拉 (Flora) 是神話中專司花朵、青春與歡樂的女神,每年的4月28日至5月3日以盛大的儀式紀念花神芙蘿拉。作品《芙蘿拉帝國 / The Empire of Flora》則是表現古羅馬宗教節日歡愉活動的氣氛,畫作是由威尼斯詩人、藝術評論和藝術收藏家的 弗朗切斯科.奧格洛狄伯爵 (Count Francesco Algarotti) 向提埃坡羅委託所訂製,他用它作為贈送給來訪的波瀾國王奧古斯特三世 (Augustus III) 的禮物。

回應:天涯台客 2015-08-25 05:41:28 (IP:  ) T 4776_R 73 引 用

△《The Young Columbus》Artist: Giulio Monteverde (Italian, 1837-1917), Marble, 54 x 25 x 24 (137.2 x 63.5 x 61 cm), ca. 1870, Location: Gallery 18.

本件大理石雕像《少年哥倫布 / The Young Columbus》是 [榮譽軍團藝術博物館] 的鎮館之寶之一,雕塑家是義大利寫實主義的 朱利奧.蒙特沃德 (Giulio Monteverde),他就讀於羅馬藝術學院,後來並成為該學院的教授。教出的學生如 Lola Mora (1866-1936) 和 Victor de Pol (1865-1925),倒是在阿根廷的首府布宜諾斯艾利斯 (Buenos Aires) 有著非常亮眼的成績,深受阿根廷官方的器重。

這雕像的產生來源有兩種版本:一說是,美國波士頓眾議員 奧古斯.波特 (Augustus S. Porter) 直接向雕塑家 蒙特沃德 訂購,然後轉贈給本藝術博物館,它是 [榮譽軍團藝術博物館] 的第一件歐洲雕塑作品;

另一說是,義大利北部熱那亞 (Genoa) 的城堡主人 Cap. d‘Albertis,向 蒙特沃德 訂製,準備放到他的城堡裡。後人還信誓旦旦指稱:少年哥倫布的模特兒正是 Cap. d‘Albertis 的侄兒 Filippo。

這作品曾經獲得義大利帕爾馬展覽的金質獎,作品敘述的是:少年哥倫布安坐在碼頭繫船的樁柱上,手上拿著一本書,眼神有些調皮詭異,那樁柱的背後,似乎傳達出一波波依稀可聞的浪濤聲。



回應:天涯台客 2015-08-25 05:42:16 (IP:  ) T 4776_R 74 引 用

    █▆▄▁ 巴洛克藝術 (Baroque) ▁▄▆█

17世紀歐洲興起一支擅用誇張性手法的「巴洛克」藝術運動,用以表達創作細節的精細與清晰度,影響所及,涵蓋的範圍包含:建築、繪畫、雕塑、音樂、文學和舞蹈等領域。這種藝術風格大約1600年起源於義大利的羅馬,之後遍及歐洲的其他地區。

巴洛克藝術風潮,承接文藝復興,後頭接續新古典主義與浪漫主義,具代表性的藝術家有魯本斯 (Rubens) 、林布蘭 (Rembrandt) 和克勞德.洛蘭 (Claude Lorrain) 等。


△《The Tribute Money》Artist: Peter Paul Rubens (Dutch, 1577-1640), oil on wood panel, 56 3/4 x 74 3/4 (144.1 x 189.9 cm), ca. 1612, Location: Gallery 14.

彼得.保羅.魯本斯 (Peter Paul Rubens) 是十七世紀巴洛克畫風荷蘭鼎鼎有名的大畫家,出生於德國,活躍的範圍極廣,包含西班牙、義大利、比利時等地,畫藝之外,還幹過外交官,年少時曾在一個伯爵夫人的宅第裡當過侍童,因此學得了一些貴族的禮儀。

說長袖善舞也罷,通曉多種語言也好,魯本斯曾受西班牙王室的委任,周旋於歐洲多國進行外交工作,成果菲然還被封為伯爵。他自己的評論是:「畫家是我的職業,當大使則是我的愛好。」

父親原籍比利時,是一名律師,為逃避宗教迫害而逃到德國。父親去世後,年少的魯本斯跟隨母親回到比利時家鄉的安特衛普 (Antwerp),在幾位畫家的啓蒙與教導下學習繪畫,1600年23歲,前往義大利遊學,深受米開朗基羅、提香 (Titian) 的影響,此時期畫風及技巧已經趨近成熟。

1608年母親去世後,魯本斯回到安特衛普,成為一位布魯塞爾的宮廷畫家,那年代宮廷畫家是個穩當與最有出息的行業,無需餐風露宿,於宮廷的羽翼下溫飽無虞,上者封爵,下焉者起碼還是個公務員的待遇。這時期魯本斯的創作臻達巔峰狀態,歐洲其他王室或貴族們頻頻向他求畫,訂單應接不暇。

魯本斯藝術生涯中對於宗教主題的詮釋不遺餘力,本作品《The Tribute Money》則是聖經故事,描寫的是《福音書》中耶穌和法利賽人 (Pharisee) 的互動片刻,當耶穌在完成講道《Render unto Caesar...》之後,幾位法利賽人奉上給祂致敬硬幣時的情景,畫面的韻律生動流暢,構圖極其嚴謹。

回應:天涯台客 2015-08-25 05:42:47 (IP:  ) T 4776_R 75 引 用

△《Joris de Caulerij》Artist: Rembrandt Harmensz van Rijn (Dutch, 1606-1669), oil on canvas mounted to wood panel, 102.9 x 84.3 cm (40 1/2 x 33 3/16 in.), 1632, Location: Gallery 14.

林布蘭 (Rembrandt Harmenszoon van Rijn) 是大家耳熟能詳的荷蘭巴洛克藝術的代表畫家之一,被公認為是荷蘭歷史上最偉大的畫家。他所處的年代就是「荷蘭黃金時代 / Dutch Golden Age」,舉凡商業貿易、科學與藝術等,執歐洲之牛耳,國力登峰造極。

林布蘭年幼時家境十分富裕,父親從事磨坊,家裡共有十個孩子。十幾歲在管理嚴格的拉丁文學校裡渡過,並接受初級的美術教育。後來在當地兩位畫家門下當學徒,習得一些油畫的基本技巧,三十歲不到就成為阿姆斯特丹主要的肖像畫家之一。

林布蘭年少成名,可是下半輩子卻潦倒抑鬱。問題出在妻子早逝,同居的女僕揮霍無度,1669年女僕在他貧病交加之際撒手人寰,那時的林布蘭身邊只有一位女兒陪伴。身後他留下了600多幅油畫,300多件蝕版畫和200多張素描,他的自畫像就有100多幅。
歐洲各國紛紛推出紀念林布蘭的郵票,緬懷他對藝術領域的貢獻。2004年他被票選為排名第九的「最偉大的荷蘭人」。2009年2月27日比利時國際天文學聯合會 (International Astronomical Union) 將水星上一個撞擊的大坑洞取名為 [林布蘭撞擊坑]。

回應:天涯台客 2015-08-25 05:44:15 (IP:  ) T 4776_R 76 引 用

△《The Crowning of Mirtillo》Artist: Ferdinand Bol (Dutch, 1616-1680), oil on canvas, 55 1/2 x 76 3/4 (141 x 194.9 cm), 1650, Location: Gallery 14.

荷蘭畫家 費迪南德.波爾 (Ferdinand Bol) 是巴洛克時期畫家林布蘭 (Rembrandt, 1606-1669) 的學生,畫風甚受林布蘭的影響。人物的服飾充滿異國風味,以雍容華麗著稱。波爾流傳下來的作品不多,《The Crowning of Mirtillo》是其中之一。

《米爾第羅的加冕》描述的是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田園劇《忠實的牧羊人 / The Faithful Shephard》的舞台場景,這是詩人與劇作家喬萬尼.瓜里尼 (Battista Guarini) 的戲劇作品。畫面中央人物是古希臘神話中的 Amaryllis,她原先許配給「希臘第一勇士」阿喀琉斯 (Achilles),在一次矇眼的接吻遊戲裡,米爾第羅偽裝變身為受邀的女神而矇混其中,處心積慮意圖破壞 Amaryllis 的婚姻,結果被識破而功敗垂成,因為他是男性根本不是一位女兒身的真正女神。

畫家波爾的描寫功力確實驚人,戲劇效果頗具張力,服飾與女性肌膚的質感表現委實令人折服。

回應:天涯台客 2015-08-25 05:44:45 (IP:  ) T 4776_R 77 引 用

△《Fruit and Game》Artist: Jan Fyt (Flemish, 1611-1661), oil on wood panel, 29 1/8 x 43 1/4 (74 x 109.9 cm), ca. 1640-1650, Location: Gallery 14.

詹.費特 (Jan Fyt, or Johannes Fijt) 是今日荷蘭南部(16th-18th 世紀歷史地域的南尼德蘭)佛萊明族裔、巴洛克風格的動物和蝕刻畫家。年少時當過修補舊畫作的學徒,習慣精雕細鑿、慢工出細活,因此擁有一身好手藝。

費特嫻熟於野生動物的描繪創作,題材涵蓋著野兔、鹿、猴子、孔雀、鷸、鴨、鷹和公雞母雞等,栩栩如生,筆法極其細膩獨到。畫風頗受17世紀巴洛克藝術大師 林布蘭 (Rembrandt, 1606-1669) 的影響。遊學過巴黎、威尼斯、拿坡里、佛羅倫斯和羅馬等地。

回應:天涯台客 2015-08-25 05:45:46 (IP:  ) T 4776_R 78 引 用

△《Landscape with Travellers》Artist: Salvator Rosa (Italian, 1615-1673), oil on canvas, 143.5 x 170.2 cm (56 1/2 x 67 in.), ca. 1640, Location: Gallery 6.

薩爾瓦托.羅莎 (Salvator Rosa) 是義大利十七世紀巴洛克風格的畫家、詩人和版畫家,藝術活動及生活範圍大多在拿坡里、羅馬和佛羅倫斯一帶。以一個畫家風格而言,他最有名的是「非正統的奢華」、「永遠的叛逆」和「原始的浪漫」。

出生在拿坡里郊區的阿雷內拉 (Arenella),父親是個土地測量師,原本寄望羅莎可以成為律師或者牧師,結果小伙子卻偷偷從舅舅那裡暗地裡學畫。17歲時,他的父親去世,羅莎馬上失去了依恃,母親帶著五個孩子陷入生活的窘迫困境。

羅莎仍舊不改其志,拜師巴洛克畫家 安尼耶羅.法爾康內 (Aniello Falcone, 1600-1656) 學習,然後以低廉價錢賣畫維生。時常往來於羅馬和拿坡里之間,到處畫風景畫,曾為 Francesco Maria Brancaccio 樞機主教繪製祭壇,這時天資秉賦的才華才逐漸展露出來,繪畫之外,他還譜曲、詩歌、寫作和蝕刻等,是一位才氣洋溢的藝術家。

之後因同情一個叫「Masaniello」的叛亂團體,甚至被義大利當局通緝而遠走他鄉。後期的行事作風是:浪漫 (Romantics) 和堅持美麗的傳統。他拒絕顧客的頤指氣使和多重限制,認為「人的財富,必須包括精神層面,不是僅止於身上擁有多少銀兩。」這從浪漫的角度而言,幾乎是無法言諭、不可救藥的爛好人。

旅人的風景《Landscape with Travellers》,掮夫「遙指」問路於牧民,道盡了天真浪漫的情懷。這,就是不為五斗米折腰的薩爾瓦托.羅莎。

回應:天涯台客 2015-08-25 05:46:18 (IP:  ) T 4776_R 79 引 用

△《Still Life》Artist: Abraham van Beyeren (Dutch, 1620-1690), oil on canvas, 55 x 45 7/8 (139.7 x 116.5 cm), 1666, Location: Gallery 14.

亞伯拉罕.梵.拜爾倫 (Abraham van Bergaren) 是荷蘭巴洛克的靜物畫家,在他的年代雖小有名氣,但並不出眾,直到現在才被藝術史家們認為他該是「精緻豪華型靜物畫」作品的典型代表。

梵.拜爾倫結過兩次婚,遷徙過荷蘭不少地方,最後才在鹿特丹定居下來。晚年相當富裕,住大屋豪宅。專攻海洋魚類的靜物畫,之後再專注於稱為「pronkstillevens, i.e.」的豪華畫風,主題之外,佐以陪襯的有銀器、中國瓷器、玻璃器皿和水果等,高貴而豐富,因為買者大多是腰纏萬貫的大戶人家。

回應:天涯台客 2015-08-25 05:46:45 (IP:  ) T 4776_R 80 引 用

△《Allegory of Geometry》Artist: Laurent de La Hyre (French, 1606-1656), oil on canvas, 103.8 x 218.8 cm (40 7/8 x 86 1/8 in.), 1649, Location: Gallery 6.


洛朗.德拉.伊訶 (Laurent de La Hyre) 是法國十七世紀巴洛克 (Baroque) 藝術風格畫家,出生在巴黎。這件《幾何學寓言 / Allegory of Geometry》作品,是畫家伊訶創作有關七大人文教育(博雅教育, liberal arts)的畫作之一,[榮譽軍團藝術博物館] 才於2014年購進併入永久性的館藏作品。

《幾何學寓言》描繪的是將「幾何學」人格化成為一名秀麗的年輕女子,手持指南針和直角量尺,右手拿著歐幾里德數學輾轉相除法 (Euclidean algorithm) 的試算薄紙。圍繞她的是實際的科學應用,包括表現山水畫透視的畫架、地球儀和古埃及金字塔的的製作地圖。

這件作品畫幅不小,刻畫精細入微,色彩古典又極其豐富,優美的繪畫形式是伊訶一向著稱的拿手技法,嫻熟有緻,十分耐看。

本系列的其他畫作被各大藝術博物館所收藏,包括倫敦國家美術館的《語法寓言/Allegory of Grammar》,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的《音樂寓言 / Allegory of Music》,和法國奧爾良美術館的《天文寓言 / Allegory of Astronomy》等。

回應:天涯台客 2015-08-25 05:47:16 (IP:  ) T 4776_R 81 引 用

△《View of Tivoli at Sunset》Artist: Claude Lorrain (French, 1604-1682), oil on canvas, 39 1/2 x 53 1/2 (100.3 x 135.9 cm), ca. 1642-1644, Location: Gallery 6.

克勞德.洛蘭 (Claude Lorrain) 是法國巴洛克時期的風景畫家,出生於法國孚日省的香馬涅鎮 (Chamagne, Vosges),12歲時父母雙亡,他只能住到在德國弗萊堡 (Freiburg) 的哥哥 Jean Gellée 家裡,Jean Gellée 也是個藝術家,他教導克勞德一些繪畫的入門技巧。

克勞德去過不少地方,如義大利、馬賽、熱那亞和威尼斯等,邊走邊學習、到處尋找機會,還當過廚師和麵包店的學徒。所到之處習慣性以速寫留作紀錄,而且成名後每銷售一幅作品,都必需用淡彩水彩勾勒作品的構圖當作紀錄,這些速寫卻成為後來學生們學習風景畫的參考範本。

1682年辭世的克勞德遺留下不少財富,但只有兩位繼承人,一個是他的侄子,還有一位是他收養的女兒。克勞德一向非常勤奮,縱使聲名遠播了,對待學生仍舊親切友善,不過,直到去世為止他還是一個目不識丁的文盲。

作品《View of Tivoli at Sunset》描述的是黃昏裡的義大利中部古鎮蒂沃利 (Tivoli),洛蘭雖是法國人,但主要的藝術活動大多在義大利度過。


△《Claude Lorrain》Sculptor: Auguste Rodin, 1889, Bronze, 84 1/2 in. x 42 1/2 in. x 46 in. (214.63 cm x 107.95 cm x 116.84 cm), Location: The Rodin Sculpture Garden, Stanford University, CA.

羅丹極少為十七世紀的古典畫家塑像,克勞德.洛蘭算是其中之少數,這是加州史丹佛大學 [羅丹雕塑花園] 裡的《Claude Lorrain》雕塑作品。

回應:天涯台客 2015-08-25 05:47:54 (IP:  ) T 4776_R 82 引 用

△《St. John the Baptist Preaching》Artist: Mattia Preti (Il Cavaliere Calabrese) (Italian, 1613-1699), oil on canvas, 85 1/2 x 67 (217.2 x 170.2 cm), ca. 1665, Location: Gallery 6.


這是一幅聖若翰洗者 (Saint John the Baptist) 講道的聖經故事畫作,畫家是義大利十七世紀巴洛克藝術風格的 馬蒂亞.普雷堤 (Mattia Preti),他活躍的範圍在義大利羅馬和地中海的島國馬耳他 (Malta),出生在義大利南部的小鎮塔韋爾納 (Traverna)。

此件取材於聖經的作品特殊之處在於:構圖相當生動!普雷堤採用紅色來突出主體人物聖若翰洗者,肢體語言在這裡卻運用得極為有趣,聖若翰洗者靠在樹頭上,蓬頭散髮,一手指向黑暗的天空;下方的信徒與羔羊向上凝視著他講道的神情。就構圖而言,那方向是流動的,是一種永無止息的循環。因此,這幅作品於具象化 [聖施洗約翰講道] 的領域裡,屬於是極其重要的代表作品。

同樣的題材,先前在『◆遇見羅丹/Rodin◆』一欄裡也介紹過羅丹的雕塑作品《St. John the Baptist Preaching》。可以比較繪畫與雕塑兩個不同的表達方式,對照的趣味性隨之應運而生。普雷堤繪畫的聖若翰洗者帶有幾分霸氣,眾信徒昂首聆聽講道;羅丹雕塑的聖若翰洗者則是瘦骨嶙峋,頗饒為「道」鞠躬盡瘁、「殉道者」的意義在,應該是不同時代與不同詮釋的方式所致。



回應:天涯台客 2015-08-25 05:49:04 (IP:  ) T 4776_R 83 引 用

    █▆▄▁ 荷蘭「黃金時代 (Dutch Golden Age) 時期作品」▁▄▆█

17世紀初,荷蘭的對外貿易、工業、科學及藝術各個領域臻達巔峰狀態,成為歐洲最富庶的國家,因此被譽為「黃金時代」,阿姆斯特丹儼然成為全世界最重要的港口之一。

左右繪畫市場的興衰仍然以社會經濟為主導力量,據估計,1640年後的20年內荷蘭畫家生產出大約130萬幅的繪畫作品,數量相當可觀。

由於當時基督教的歸正宗禁止宗教肖像的緣故,致使黃金時代時期宗教繪畫急速式微,繪畫的創作類型則以歷史畫、風俗畫、肖像畫、風景畫及靜物畫為主,其中以風俗畫更為突出而醒目。


△《The Calling of Saint Matthew》Artist: Matthias Stom[er] (Dutch, 1600-1650), oil on canvas, 174.9 x 224 cm (68 7/8 x 88 3/16 in.), ca. 1629, Location: Gallery 14.

荷蘭黃金時代的畫家馬蒂亞斯.史棟 (Matthias Stom[er]),其記載資料一樣不多,據推測,他該是出生於荷蘭中部的阿默斯福特 (Amersfoort) 或者是 Utrecht area 地區一帶。畫作的簽名方式千變萬化,讓後世的藝術史家考證起來傷透腦筋。

1615年起,史棟成為另一位荷蘭黃金時代畫家 Gerard van Honthorst (1592-1656) 的學生。史棟畫風的最大特色是:擅於描繪昏黃的燭光,聚光效果非常顯著,大多富有濃郁的宗教色彩。本件聖馬修的呼喚《The Calling of Saint Matthew》描述的是耶穌基督與聖馬修初次邂逅那一刻的場景,層次分明,調子的明暗和服飾的轉折肌理,頗具立體感。

目前已知的史棟作品有200幅被保留下來。史棟到過羅馬、拿坡里、巴勒摩 (Palermo)、卡卡莫 (Caccamo) 和蒙雷阿萊 (Monreale) 等地。他的兒子或者是孫子,馬蒂亞.史棟摩 (Mattia Stomer, 1649-1702),也是一個畫家。

回應:天涯台客 2015-08-25 05:49:45 (IP:  ) T 4776_R 84 引 用

△《The Triumph of Sesostris》Artist: Pieter-Pietersz Lastman (Dutch, 1583-1633), oil on wood panel, 27 x 42 3/4 (68.6 x 108.6 cm), 1631, Location: Gallery 14.

彼得.拉斯特曼 (Pieter Lastman) 是荷蘭十七世紀黃金時代的畫家,出生於阿姆斯特丹,父親當過小官,母親則是一名藝術鑒賞家。彼得.拉斯特曼終身未娶,葬於阿姆斯特丹的老教堂 (Oude Kerk)。他教出了兩位世界頂級的大畫家 林布蘭 (Rembrandt, 1606-1669) 和揚.利芬斯 (Jan Lievens, 1607-1674) ,尤其讓後人益加矚目。

林布蘭的成就更不必贅言了,被譽為荷蘭歷史上最偉大的畫家,他的名作《杜爾博士的解剖學課 / The Anatomy Lesson of Dr. Nicolaes Tulp》和《夜巡 / The Night Watch》,可以說是藝術史上的經典鉅作;至於另一位 揚.利芬斯,同樣是巴洛克藝術風格的畫家,通常與林布蘭相提並論,以生動的人物畫見長。

這畫作 塞索斯特里斯的勝利《The Triumph of Sesostris》敘述的是:古埃及國王 Sesostris 率領一支遠征軍進入歐洲地區取得勝利戰果的光榮情景,這作品的畫幅不大,但卻能表現出諸多戰士威武的大場面,功力深厚技巧嫻熟,尤屬不易。

回應:天涯台客 2015-08-25 05:50:27 (IP:  ) T 4776_R 85 引 用

△《The Merry Company》Artist: Dirk Hals (Dutch, 1591-1656), oil on wood panel, 16 3/4 x 30 1/2 (42.5 x 77.5 cm), 1626, Location: Gallery 15.

根據荷蘭藝術傳記作家 Arnold Houbraken 的記載,「荷蘭黃金時代」期間出現過兩位兄弟檔的畫家 弗蘭斯.哈爾斯 (Frans Hals, 1580-1666) 和 笛爾克.哈爾斯 (Dirck Hals, 1591-1656) ,哥哥弗蘭斯專精肖像畫,並且擁有古畫的修復技術,27歲時就受到哈勒姆 (Haarlem, Netherlands) 當時政教界的推崇與倚重,目前荷蘭西部哈倫市哈勒姆法蘭公園 (Florapark) 內還有他的紀念銅像。

弟弟笛爾克名氣稍弱,繪畫題材大多圍繞著當時的時尚潮流,描繪一些街坊的節慶活動或者舞會的喧譁場景。這件《歡樂的鬼混時光 / The Merry Company》就是弟弟的作品,描寫的正是一群男人聚在一起飲酒作樂、葷素無忌、不亦樂哉的派對,這是當時相當流行的一種繪畫主題。

回應:天涯台客 2015-08-25 05:51:00 (IP:  ) T 4776_R 86 引 用

△《Landscape with Huntsman and Dogs》Artist: Jan Wynants (Dutch, 1643-1684), oil on canvas, 33 1/8 x 46 7/8 (84.1 x 119.1 cm), 1673, Location: Gallery 15.

詹.威諾特 (Jan Wynants) 是17世紀荷蘭黃金時代的畫家,以義大利風格的景色作品而享有盛譽。家族裡父親是畫商,繼母的兒子 Egbert van Heemskerck (1634-1704) 是民俗畫家,威諾特之所以從事藝術工作可以說是有些淵源。

出生在阿姆斯特丹西邊的哈倫 (Haarlem),一直都活躍於哈倫一帶,23歲遷到阿姆斯特丹,及至終老。在黃金時代教出幾位有名的畫家,如 Nicolaes de Vree 和 Adriaen van de Velde 等。他的畫風影響到英國畫家 托馬斯·庚斯博羅 (Thomas Gainsborough) 及荷蘭畫家 Anthonie van Borssom 與 Willem Pieterszoon Buytewech。

有獵人和獵狗的風景《Landscape with Huntsman and Dogs》,相當程度可以窺見所謂「黃金時代」的生活情趣,那份恬然自得、優游山林的閑情逸致,非太平盛世無以克盡其華盡收其功。

回應:天涯台客 2015-08-25 05:51:42 (IP:  ) T 4776_R 87 引 用

△《The Annunciation to the Shepherds》Artist: Adam Pynacker (Dutch, 1622-1673), oil on canvas, 38.7 cm (15 1/4 in.), ca. 1640, Location: Gallery 15.

亞當.克利斯第安斯.派尼克 (Adam Christiaensz Pynacker) 是荷蘭黃金時代的風景畫家,父親是一個酒商,也是鎮議會的議員。他前往義大利遊學三年,1658年皈依天主教而迎娶了伊娃瑪麗亞.格斯特 (Eva Maria de Geest),妻子則是荷蘭肖像畫家 德格斯特 (Wybrand Simonsz. de Geest, 1592-1661) 的女兒。

老丈人德格斯特是個相當成功的畫家,為女兒和女婿派尼克繪製肖像畫作為結婚的贈禮(下二圖,取自網路)。其實派尼克是個嚴謹而要求完美的風景畫創作者,特別在空間的結構營造,荷蘭藝術傳記作家 Houbraken 如此寫道:『派尼克絕對知道如何打點自己的墓碑,因為他心裡清楚潮流的走向。』

作品《The Annunciation to the Shepherds》描述著:根據聖經路加福音第2章,天使給予牧羊人傳報耶穌降生的喜訊,是有關基督教的藝術領域裡常見的創作主題。氣氛十分祥和肅穆,構圖採取斜對角的形式,這,有別於一般宗教繪畫四平八穩的結構模式。



△ 岳父德格斯特的贈禮畫作,左圖是女婿派尼克,右圖則是女兒伊娃瑪麗亞,人家是「丈母娘看女婿,越看越得意。」這位岳父也不例外。(Images from Wikipedia)

回應:天涯台客 2015-08-25 05:52:16 (IP:  ) T 4776_R 88 引 用

△《Still Life》Artist: Pieter Claesz Soutman (Dutch, 1580-1657), oil on wood panel, 15 5/8 x 22 (39.7 x 55.9 cm), 1647, Location: Gallery 15.

荷蘭黃金時代的畫家與版畫家 彼得.克勞茲.卲特蔓 (Pieter Claesz Soutman),畫風十分精巧而寫實,頗受肖像畫家 Frans Hals、軍事畫家 Hendrick Gerritsz Pot 和靜物畫家 Pieter Claesz 的影響,可謂集諸家之大成。

卲特蔓曾拜師在巴洛克畫派巨匠 魯本斯 (Peter Paul Rubens, 1577-1640) 門下習藝,成績斐然,因為連荷蘭牧師詩人 Samuel Ampzing (1590-1632) 在他的詩作裡都要提到他。之後,卲特蔓去到波蘭受聘為宮廷畫家。

他的父親開設 [De Werelt] 啤酒釀酒廠,家境相當富裕,所以這件靜物作品《Still Life》裡出現大杯冒泡的啤酒,好似自然不過。卲特蔓的出生與終老地是以盛產鬱金香而享譽於世的哈倫 (Haarlem),哈倫位於阿姆斯特丹的西邊。

回應:天涯台客 2015-08-25 05:52:52 (IP:  ) T 4776_R 89 引 用

△《Fishing Under the Ice on the Maas》Artist: Aelbert Cuyp (Dutch, 1620-1691), oil on panel transferred to hardboard, 21 1/16 x 35 7/16 (53.5 x 90 cm), 17th century, Location: Gallery 15.

亞爾伯特.克伊普 (Aelbert Jacobsz Cuyp) 是17世紀荷蘭黃金時代的風景畫家之一,最知名的是對於大場景敘述的功力,不論晨昏,光線與氣氛的塑造與掌握,確有其獨到之處。

克伊普出生在荷蘭多德雷赫特市 (Dordrecht),並且也在此城終老。從祖父開始,父執輩都是藝術家。可惜1658年結婚之後創作產量變少,去世後家裡的畫作數量不多,寥若晨星。

不過,他的風格是鮮明而突出的,早期受梵.郭源 (Jan van Goyen) 的影響,在羅馬的幾年又與克勞德‧洛蘭 (Claude Lorrain) 互動頻繁,畫風產生相互輝映,他的光線表達手法可以說是來自於他父親一手的調教與影響。

作品《Fishing Under the Ice on the Maas》描繪的是荷蘭馬士河 (Maas River) 冬天結冰時,漁夫們補抓魚蝦的情景,除了藝術性的表達之外,同時更紀錄了當時的生活景狀。

回應:天涯台客 2015-08-25 05:53:28 (IP:  ) T 4776_R 90 引 用

△《Hagar and Ishmael Taking Leave of Abraham》Artist: Barent Fabritius (Dutch, 1624-1673), oil on canvas, 43 1/4 x 43 1/4 (109.9 x 109.9 cm), ca. 1650-1660, Location: Gallery 14.

伯納德.發伯里棣爾斯 (Bernard Pietersz Fabritius) 是荷蘭畫家,出生於北荷蘭的鄉下小鎮 Middenbeemster,父親是學校教師和業餘畫家,兩位兄弟 Carel Pietersz Fabritius (1622-1654) 及 Johannes Fabritius (1636-after 1693) 也都是畫家。

由於哥哥 Carel 曾經是林布蘭 (Rembrandt, 1606-1669) 的學生與助理,伯納德則是由哥哥 Carel 啓蒙教導繪畫,後人甚至推論伯納德也曾跟隨過林布蘭習畫。

作品《Hagar and Ishmael Taking Leave of Abraham》描寫的是聖經故事:生下孩子以實瑪利 (Ishmael) 的夏甲 (Hagar),攜帶著孩子準備要離開主人先知亞伯拉罕 (Abraham) 的情景。亞伯拉罕的元配撒拉不孕,慫恿女僕夏甲與丈夫懷孕生子。料想不到13年後,撒拉自己竟然也懷孕生下了以撒,從此家中勃谿不停、紛擾不斷,最後狠下心趕走了埃及女僕夏甲及其兒子以實瑪利。

這是畫家伯納德年輕時完成的作品,不過,也可能臨摹或參考自荷蘭黃金時代的另一畫家 彼得.拉斯特曼 (Pieter Lastman, 1583-1633) 的作品《The dismissal of Hagar》,構圖極為相似。老畫家 拉斯特曼 還是林布蘭的老師呢。

回應:天涯台客 2015-08-25 05:54:01 (IP:  ) T 4776_R 91 引 用

△《The Thunderstorm》Artist: Jan van Goyen (Dutch, 1596-1656), oil on canvas, 54 1/4 x 72 1/8 (137.8 x 183.2 cm), 1641, Location: Gallery 14.

詹恩.梵.郭源 (Jan van Goyen) 是荷蘭的風景畫家,多產,遺留下約 1.200 幅油畫作品。出生於荷蘭的大城萊登 (Leiden),父親是一個鞋匠,梵.郭源也曾經當過父親的學徒。35歲時,他在海牙建立了一個永久性的工作室,專事風景繪畫的創作。

17世紀荷蘭的黃金時代,一般荷蘭畫家創作題材的類別無非是肖像、風景、靜物、或者流行的時尚主題,為了增加收入,梵.郭源一心試圖作一些突破,好比提高繪畫的速度、使用廉價的顏料,甚至參與鬱金香的投機買賣、投資房地產等,結果是雪上加霜,經濟狀況卻更是每況愈下。

弄得只能以銷售風景畫維生行走於江湖。自古生前風光的畫家就屬不多,梵.郭源亦不例外,週轉一不靈光還得舉債度日。去世時,他的遺孀只能出售多餘的傢俱和剩餘的油畫作品去還債了。

縱使如此,他的畫風鶴立雞群,確實影響了後來許許多多的畫家,諸如:Cornelis de Bie (1627-1715)、Jan Coelenbier (1610-1680) 、Cornelis van Noorde (1731-1795) 、Abraham Susenier (1620-1672) 、Herman Saftleven the Younger (1609-1685)、Pieter Jansz van Asch (1603-1678) 和 Abraham Hendriksz van Beijeren (1620-1690) 等,這一些都是荷蘭黃金時代的優質風景畫家。

回應:天涯台客 2015-08-25 05:55:36 (IP:  ) T 4776_R 92 引 用

△《Woman with Children in an Interior》Artist: Pieter de Hooch (Dutch, 1629-1684), oil on canvas, 67.9 x 55.6 cm (26 3/4 x 21 7/8 in.), ca. 1658-1660, Location: Gallery 15.

荷蘭畫家 彼得.德.霍赫 (Pieter de Hooch) 一生專注於描繪荷蘭人日常生活的情景,非常細膩,尤其是底層百姓生活的題材,色調溫煦、刻畫入微。早年他跟隨風景畫家 Nicolaes Pieterszoon Berchem (6120-1683) 學習繪畫,1650年21歲,他為一位亞麻布商和藝術品收藏家工作,條件和福利是陪著雇主出國經商,這份工作卻讓 德.霍赫欣喜若狂。

早期的主題大多圍繞著小兵在馬厩或者小酒館廝混的場景,德.霍赫藉此用以訓練自己掌握光線和色調的技巧,1654年在台夫特 (Delft) 結婚後,他的繪畫內容轉而聚焦在一般平民百姓的生活百態,非常具有親和力。

那時期,另一位優秀而且同樣住在台夫特的荷蘭畫家 揚.維梅爾 (Jan Vermeer, 1632-1675) (後來非常聞名,美術史上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下右圖),兩人卻產生相互的影響,到底誰影響了誰?這也是後代藝術史學專家們急於想弄清楚的課題。

下方兩幅作品可以比較一下,畫風相近,描繪的對象與場景都是荷蘭,耐看又有趣。左圖是霍赫的《The Courtyard of a House in Delft》;右圖則是維梅爾藝術史上有名的《The Milkmaid》:

(Images from Internet)
△ (L.)《The Courtyard of a House in Delft》Artist: Pieter de Hooch, oil on canvas, 73.5 cm×60 cm (28.9 in×24 in), 1658, Location: National Gallery, London.
△ (R.)《The Milkmaid, c. 1658》Artist: Jan Vermeer, oil on canvas, 45.5 cm×41 cm (17 7/8 in×16 1/8 in), c. 1657–1658, Location: Rijksmuseum, Amsterdam, Netherlands.

回應:天涯台客 2015-08-25 05:56:14 (IP:  ) T 4776_R 93 引 用

△《River View of Nijmegen with the Valkhof》Artist: Salomon van Ruysdael (Dutch, 1600-1670), oil on canvas, 28 1/4 x 40 7/8 in. 15/16 (72 x 104 cm), 1648, Location: Gallery 14.

荷蘭黃金時代的風景畫家 所羅門.梵.雷斯達爾 (Salomon van Ruysdael),父親是專業雕刻烏木鏡框與畫框的木匠,他把兩個兒子 雅各布 (Jacob) 和所羅門送去學習拉丁語文和醫藥,結果兩位卻都成為荷蘭相當有名的風景畫家。

雅各布記載著,所羅門發明了一種類似拋光大理石效果的技術,用在胸前首飾和畫框上,極受歡迎,技術外流之後廣受抄襲複製。

本件作品《River View of Nijmegen with the Valkhof》描繪的是荷蘭東部古城奈美根 (Nijmegen) 的河景,對岸古樸的高塔建築是中古世紀的 瓦克歐夫城堡 (Valkhof Castle)。這時你會發現:風景繪畫作品裡,千變萬化的彩霞和雲朵往往佔有一席舉足輕重的地位,可以營造氣勢,也可以左右構圖的「向性」,自古皆然。

回應:天涯台客 2015-08-25 05:57:36 (IP:  ) T 4776_R 94 引 用
 

△ (L.)《Flowers in a Silver Vase》Artist: Willem van Aelst (Dutch, 1625-1683), oil on canvas, 26 5/8 x 21 1/2 (67.6 x 54.6 cm), 1663, Location: Gallery 15.

威廉.梵.阿爾斯特 (Willem van Aelst) 是荷蘭黃金時代的畫家,專攻花卉靜物畫,也是靜物畫家的叔父 Evert van Aelst (1602-1657) 是他繪畫的啓蒙老師。曾居住過巴黎,旅遊過佛羅倫斯,受僱於佛羅倫斯公國斐迪南二世.德.麥地奇大公 (Ferdinando II de‘ Medici) 當一名宮廷畫家,還曾獲得麥地奇大公頒贈金質項鍊和獎章,表揚阿爾斯特的才華。

走訪過羅馬,成為一個以荷蘭和佛萊明畫家為主的畫會「Bentvueghels」成員之一。當然這是後人的推測,因為1657年至1658年期間,羅馬地區出現過一些畫作的署名,跟梵.阿爾斯特的簽名極其類似相近。

1656年,他回到阿姆斯特丹作永久性的定居。也教出了不少優秀的學生,如女畫家 Rachel Ruysch (1664-1750)、Isaac Denies、Maria van Oosterwijck 和 Ernst Stuven (1657-1712) 等等。

△ (R.)《Susanna and the Elders》Artist: Joan van Noort (Dutch, 1620-1675), oil on canvas, 124.5 x 89.2 cm (49 x 35 1/8 in.), ca. 1670, Location: Gallery 14.

將.梵.諾爾得特 (Jan van Noordt) 是十七世紀荷蘭黃金時代的人物畫家,長期居住在阿姆斯特丹。是畫家 Jacob Adriaensz Backer 的學生,也是另一畫家 Johannes Voorhout 的繪畫老師,那時期顯然都是師徒相承的關係。

畫作《蘇珊娜與老者 / Susanna and the Elders》是諾爾得特根據舊約聖經中的《但以理書 / Book of Daniel》章節故事完成的作品,敘述的是良家婦女蘇珊娜被色老頭長老性騷擾的情境。蘇珊娜並不害臊或者冶艷,但仍阻止不了鰥寡孤獨者的犯意與不軌覬覦。

回應:天涯台客 2015-08-25 05:58:19 (IP:  ) T 4776_R 95 引 用

△《The Singel, Amsterdam》Artist: Gerrit Berckheyde (Dutch, 1638-1698), oil on canvas, 27 3/4 x 35 3/4 (70.5 x 90.8 cm), 1697, Location: Gallery 15.

格里特.博開德 (Gerrit Berckheyde) 是荷蘭黃金時代的畫家,以城市風景走紅於荷蘭畫壇,出生在西北部的哈倫 (Haarlem),年長他八歲的哥哥 賈伯.埃理安潤.博開德 (Job Adriaenszoon Berckheyde, 1630-1693) 是他繪畫的啓蒙老師,他們的活動範圍在哈倫、海牙和阿姆斯特丹一帶。

兄弟倆沿著萊茵河作過長途旅行,前往德國科隆、波昂、曼海姆等地,最後停留於海德堡。為腓特烈五世的二兒子查爾斯.路易斯工作,受僱成為宮廷畫家,格里特獲得過金質勳章,但終究適應不了宮廷的奢靡生活氣息,最後還是離開海德堡回到哈倫,兄弟倆合用畫室共居生活。

作品《The Singel, Amsterdam》描述的是阿姆斯特丹辛格運河 (Singel Canal) 的河畔景觀,設色古樸,功力紮實。岸邊停泊帆船的高大船桅以及路過的小船,情境帶有幾分悠閒,「黃金時代」的生活情形由此可見一斑。

回應:天涯台客 2015-08-25 05:58:57 (IP:  ) T 4776_R 96 引 用

△《The Marriage of Tobias and Sarah (The Marriage Contract)》Artist: Jan Steen (Dutch, 1626-1679), oil on canvas, 41 x 50 1/4 (104.1 x 127.6 cm), ca. 1673, Location: Gallery 15.

17世紀荷蘭黃金時代的風俗油畫家 簡.斯特恩 (Jan Havickszoon Steen) 出生在一個優渥的天主教家庭,兩代皆以釀酒為業。就讀管理嚴格的拉丁學校,跟隨荷蘭巴洛克畫家 尼古拉斯.克尼普菲 (Nikolaus Knüpfer, 1609-1655) 學習繪畫,對於往後的創作發展有著相當的影響。

斯特恩繪畫的主題大多以荷蘭庶民的生活與習俗為主,敏銳的觀察力加上豐富的情感,讓他的作品總洋溢著世俗的趣味性。好比這幅作品 — 婚姻契約《The Marriage of Tobias and Sarah (The Marriage Contract)》,暗示性的諷刺意味滿濃,莞薾外,也勾勒出民情風俗另一個面相的思考。

回應:天涯台客 2015-08-25 05:59:44 (IP:  ) T 4776_R 97 引 用

    █▆▄▁ 洛可可風格 (Rococo) ▁▄▆█

18世紀法國吹起一陣「洛可可」的藝術風潮,其主張和創作訴求是:揚棄宮廷風格的繁文縟節,取而代之的是上層社會的輕快、優雅和纖細,發展到後來甚至形成為淫樂與奢華的浮面表象。

洛可可風格首先出現在室內設計中的裝飾藝術、器皿和傢俱,由於外來文化、東方風格的衝激,異國風情的元素旋即摻入各個創作的領域,繪畫、文學及音樂深受洛可可的影響。

表現在繪畫上最顯著的是:遠離了神話或宗教主題的沈悶氛圍,改由優美、淡雅、愉悅而細緻的表達手法所取代。題大多是悠遊於山林間的貴族人物,以及如詩般的田園風景。

 

△ (L.)《Woman with a Cat》Artist: Francois Boucher (French, 1703-1770), oil on canvas, ca. 1731-1735, Location: Gallery 7.
這是法國洛可可時期畫家 法蘭索瓦.布雪 (François Boucher) 的另一件作品《Woman with a Cat》,洛可可浮華優雅的風格躍於畫面上。由於布雪曾為皇宮做過室內裝飾的工作,見識了宮廷的浮誇情景,讓他的作品沾上絲微的浪漫感性,也是自然不過。

其實他的畫風多少蒙受魯本斯 (Peter Paul Rubens,1577-1640) 和華鐸 (Jean—A ntoine Watteau, 1684-1721) 的影響,早期作品也曾歌詠過田園與純樸的鄉村景色。人物畫有些如神話般的具象化,有些則是迎合王宮貴族的口味和需求。

△ (R.)《Portrait of a Gentleman》Artist: Nicolas de Largillière (French, 1656-1746), oil on canvas, 53 3/8 x 41 3/8 (135.6 x 105.1 cm), 1710, Location: Gallery 7.
尼古拉斯.德.拉吉里爾 (Nicolas de Largillière) 是出生於法國巴黎的一位洛可可畫家。父親是個商人,三歲時就把拉吉里爾帶到比利時的安特衛普,再到倫敦兩年。十八歲時拉吉里爾去了英國,認識並受僱於伯克郡溫莎 (Windsor) 的英國畫家彼得.萊利 (Peter Lely, 1618-1680) 當他的助理。

拉吉里爾曾為英格蘭「歡樂王」查理二世 (Charles II) 繪製肖像,深獲好評。之後轉戰至巴黎,他的肖像繪畫還是受到市民與畫壇的歡迎。在1685年英皇詹姆斯二世登基時,曾邀請拉吉里爾重返英格蘭為皇室服務,條件優渥,但拉吉里爾婉拒了。只在倫敦作短暫的停留,繪製了詹姆斯二世與皇后 Mary of Modena 的肖像畫。

回應:天涯台客 2015-08-25 06:00:26 (IP:  ) T 4776_R 98 引 用

△ (L.)《Companions of Diana》Artist: François Boucher (French, 1703-1770), oil on canvas, 46 1/8 x 36 1/8 (117.2 x 91.8 cm), 1745, Location: Gallery 7.
△ (R.)《Bacchantes》Artist: François Boucher (French, 1703-1770), oil on canvas, 46 3/16 x 38 1/8 (117.3 x 96.8 cm), ca. 1745, Location: Gallery 7.

談起法國洛可可時期畫家 法蘭索瓦.布雪 (François Boucher),就會聯想到何謂「冰清玉潔」的字義,他描繪女性肌膚質感的功力,端真教人驚歎驚訝。比如現藏於巴黎羅浮宮的《沐浴後的月神黛安娜 / Diana Leaving Her Bath, 1742》,那狩獵後河邊的沐浴情景,那優雅的姿態、膚色的表現,是謂「女性美」「冰清玉潔」之極致。

另一件最有名而且引起爭議的作品是《Rinaldo and Armida, 1734》,那是引述第一次十字軍東征時,女巫里納爾多 (Rinaldo) 如何以法術與冶艷迷惑年輕戰士阿爾米達 (Armida) 的情愛故事,引來後人無數的遐想以及不道德的非議。

[榮譽軍團藝術博物館] 擁有布雪的作品《戴安娜的伴侶 / Companions of Diana》和《酒神女侍 / Bacchantes》,則顯露出洛可可裝飾性的浮誇風格,詩般的田園風景,可說是布雪早期繪畫創作生涯裡的鮮明標記。

自從文藝復興以降,古典的繪畫題材一直受到普羅大眾的歡迎,因此希臘神話再透過巴洛克的表現方式更讓繪畫作品自然地益加吸引人了。《戴安娜的伴侶》就在這樣的氛圍下產生,月神黛安娜與同伴在奔越過森林後,筋疲力盡地躺下來憩息,那份舒懶的樣貌以及相互捉弄的趣味性,縱使身帶弓箭,任誰都相信不了這兩位美麗的女神曾經狩獵過任何的動物。

右圖《Bacchantes》敘述的則是古羅馬神話中酒神巴克斯 (Bacchus) 的兩位女追隨者 (Bacchantes),在幽美的鄉村田園裡吹奏樂器的景況,相當祥和,富饒詩意。其實這幅作品是布雪再次臨摹自己的先前作品,原作油畫是為蓬巴杜侯爵夫人 (Marquise of Pompadour) 宅邸所繪製的裝飾品。

回應:天涯台客 2015-08-25 06:01:07 (IP:  ) T 4776_R 99 引 用


△ (L.)《The Presentation of the Virgin》Artist: unknown, Terracotta, 43.2 x 53.3 x 3.8 cm (17 x 21 x 1 1/2 in.), ca. 1650, Location: Gallery 6.

這是一件佚名的浮雕作品,乍看之下以為是木雕作品,其實不是,它的材質是紅陶。主題敘述的是聖母瑪利亞因順從天主的旨意而感孕,生下耶穌,這是伴隨耶穌來到耶路撒冷聖殿的情景故事。聖經故事相當綿密,希望這樣的說法沒有講錯。

這段聖經題材,繪畫作品可多了,比如義大利文藝復興後期威尼斯畫派的代表畫家 提香 (Titian, ca.1488/1490-1576) 和 Cima da Conegliano (ca.1459-1517) 都有相同題材相當重要的畫作流傳後世。

△ (R.)《The Pate》Artist: Jean-Baptiste Oudry (French, 1686-1755), oil on canvas, 69 3/4 x 49 (177.2 x 124.5 cm), 1743, Location: Gallery 7.
讓-巴蒂斯特.歐德瑞 (Jean-Baptiste Oudry) 是法國洛可可風格畫家、雕刻、掛毯設計師,最為聞名的是描繪蔬果以及自然野生動物的畫作。出生在巴黎,父親是畫家及畫商,還是 Académie de Saint-Luc 藝術學校的董事。也因為這一層關係,後來讓歐德瑞在這藝術學校擔任教授多年。

歐德瑞擅長周旋在王宮貴族之間,有一次,路易十五在聖日耳曼森林裡狩獵獵得野鹿一隻,歐德瑞恭謹繪製,獲得恩寵自然不在話下,也因此導致爾後的訂單綿延不絕。加上學校的顧問 Mr. Hultz 到處推薦,令歐德瑞如虎添翼,事業如日中天。楓丹白露都有他的作品足跡,到處為大戶人家設計掛毯,收入十分豐腴。

不僅國內,還有國外的邀約,比如俄國沙皇彼得大帝和丹麥國王屢次邀請,這位歐德瑞先生竟然回絕了,他說他寧願留在法國境內,因為國內有大型的工作室和一班優秀的助理群,出國去?無非是找些莫須有的事兒折騰自己罷了。

回應:天涯台客 2015-08-25 06:03:20 (IP:  ) T 4776_R 100 引 用
另一段落即將開始,翻至另一頁吧!

 返回文化分區 返回 詩 情 畫 藝  ▲往上   頁次: 1 2 3 4 5 6 

回  應  意  見  主  題

意見主題:【◆ 舊金山 [榮譽軍團藝術博物館] ◆

文章請自行備份,站方不負擔保存之責。
同意網站共享並運用這篇文章。
跟 貼 勿 偏 離 主 題!

貼文請用繁體字。

姓 名:

回應內容:

請在本文章中挑出最夯最切題的關鍵詞s,來提高曝光率,
方便網友上網搜尋,兩關鍵詞之間用“,”(半格)分開。
關鍵詞:
      

總 覽版 務政 經健康醫療軍 武理 財文 化藝 文科 技台灣的美旅 遊PISA娛 樂鄉 土公 民認 同副 刊哈 啦范氏網
竹縫
視界
耳聾
世界
泰伯
觀點
Joy
隨筆
哈利
天地
Jerry C
鳥 世 界
射水魚
天 空
討海人
鏡 頭
嘻笑
人間
詩情
畫藝
老工仔
思 維
網網
相連
歷史
庫存

* 討論區內之言論,不代表本園之立場,一切法律責任仍由發言者本人負責
* 如果您有任何不當言論,本園有權決定是否保留您所送貼的意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