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分區

總 覽版 務政 經健康醫療軍 武理 財文 化藝 文科 技台灣的美旅 遊PISA娛 樂鄉 土公 民認 同副 刊哈 啦范氏網
竹縫
視界
耳聾
世界
泰伯
觀點
Joy
隨筆
哈利
天地
Jerry C
鳥 世 界
射水魚
天 空
討海人
鏡 頭
嘻笑
人間
詩情
畫藝
老工仔
思 維
網網
相連
歷史
庫存

◆ 舊金山.笛洋藝術博物館 ◆

頁次: 1 2 3 4 5 6 7 8 9 10 
發表:天涯台客 2015-02-02 12:09:38 閱覽數:346907 (IP:  ) T 4553_R 0 引 用


舊金山市與郡人口僅只 84 萬,都會區有 452 萬(美國第11大),大灣區總數達 750 萬,如此的人口數,文化層面的硬體設施卻既深又廣,人文薈萃、鬱蓊繁茂自屬必然。

別的不說,光是舊金山市區裡就有四座藝術博物館,而且歷史悠久頗具規模。地利之便,台客自不量力準備跟鄉親們作一點較為詳盡的導覽介紹,哪天如果妳/你來到舊金山,可以方便你的參訪。

這四座美術館是:[笛洋藝術博物館 / M.H. de Young Museum]、[榮耀軍團藝術博物館 / California Palace of the Legion of Honor]、[舊金山現代藝術館 / San Francisco Museum of Modern Art] 和 [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 / Asian Art Museum of San Francisco]。

[舊金山現代藝術館] 目前正擴大整建之中,處於休館狀態,預計要到 2016 年春天之後才能重新對外開放,當今有關現代藝術的展出活動則暫時分散至其他各個美術館,甚或南至 Palo Alto 地區等等。

藝術博物館的資料整理曠日廢時,三個月還完成不了一篇圖文,因此僅先介紹 [笛洋藝術博物館], [榮耀軍團藝術博物館] 幾個月後再作刊登,進度非常緩慢,望請鑒諒。


回應:天涯台客 2015-02-24 04:38:03 (IP:  ) T 4553_R 301 引 用
 
△ (L.)《Untitled, 1989》Acrylic and enamel on canvas, collection of the Keith Haring Foundation.
△ (R.)《Untitled》November 8, 1988, Acrylic on canvas, private collection.

31歲去世之後,世界性的回顧展不斷展開,前後有:1997年的惠特尼博物館;1996年澳洲當代藝術博物館;2008年法國里昂的 MAC 藝術館;2010年2月哈林辭世20週年,紐約老東家 Tony Shafrazi Gallery 又舉辦各個階段哈林作品的回顧展;

2012年3月紐約布魯克林博物館的「哈林: 1978-1982年作品回顧展」;2013年4月,巴黎 Musee d‘Art Moderne de la Ville 的「哈林:政治路線」;以及2014年11月,舊金山笛洋藝術博物館的「Keith Haring: The Political Line」。

回應:天涯台客 2015-02-24 04:38:32 (IP:  ) T 4553_R 302 引 用
 

△ (L.)《Untitled (Hollywood African Mask)》1987, Enamel on aluminum, private collection, courtesy of the Heller Group.

逝者已息,徒留下幾張世俗的假面具。

△ (R.)《Untitled (Burning Skull)》1987, Enamel on aluminum, Mugrabi collection.

回應:天涯台客 2015-02-24 04:38:59 (IP:  ) T 4553_R 303 引 用
 
△ (L.)《Untitled》August 22, 1981, Acrylic on board, collection of Sir Elton John and David Furnish.
△ (R.)《Untitled (Self-Portrait)》February 2 1985, Acrylic on canvas, private collection.

2008年紐約梅西百貨感恩節大遊行時,一個以向哈林致敬的巨大氣球突然撞上了 NBC 電視轉播攤位,造成電視的轉播節目一度中斷。

2012年5月4日,谷歌的首頁以哈林的畫作作為「谷歌塗鴉 / Google Doodle」的刊頭設計,用以紀念年輕藝術家哈林的54歲冥誕。

回應:天涯台客 2015-02-24 04:41:09 (IP:  ) T 4553_R 304 引 用

△《Untitled, 1982》Baked enamel on steel, the Eli and Edythe L. Board Collection, Los Angeles.


△《Untitled, 1982》Baked enamel on steel, private collection

回應:天涯台客 2015-02-24 04:42:08 (IP:  ) T 4553_R 305 引 用
 

△ (L.)《Brazil, 1989》Acrylic and enamel on canvas, Glenstone.

△ (R.)《Untitled》February 4, 1989, Acrylic on canvas, Elliot K. Wolk 2012 Family Trust.

回應:天涯台客 2015-02-24 04:42:26 (IP:  ) T 4553_R 306 引 用




回應:天涯台客 2015-02-24 04:42:48 (IP:  ) T 4553_R 307 引 用




回應:天涯台客 2015-02-24 04:43:09 (IP:  ) T 4553_R 308 引 用


今年2015年凱斯.哈林的作品即將遠赴國外個展,首先是日本小淵沢 (Kobuchizawa) / March 21, 2015–January 4, 2016 / Nakamura Keith Haring Collection;

以及德國慕尼黑 / May 1, 2015–August 30, 2015 / Kunsthalle der Hypo-Kulturstiftung。



回應:天涯台客 2015-02-24 04:43:30 (IP:  ) T 4553_R 309 引 用


尋找最後的雨林。



回應:天涯台客 2015-02-24 04:44:09 (IP:  ) T 4553_R 310 引 用

△《Untitled, 1984》Acrylic and enamel on canvas, The Broad Art Foundation, Santa Monica.





回應:天涯台客 2015-02-24 04:44:41 (IP:  ) T 4553_R 311 引 用

△《Against All Odds》October 3, 1989, Sumi ink on paper, 20 drawings, Rubell Family collection.

克服一切困難,對抗所有的可能。



回應:天涯台客 2015-02-24 04:45:07 (IP:  ) T 4553_R 312 引 用


笛洋藝術博物館展場裡販售哈林畫冊書籍、各類尺寸的複製作品與 DVD,這些營收支應著博物館的營運支出,全世界的藝術館都是如此的作為。

回應:天涯台客 2015-02-24 04:45:27 (IP:  ) T 4553_R 313 引 用


來去匆匆,一個特展三個多月的確不容易,光是運送問題就需大費周章,這一切努力與成果展現屬於是舊金山市民的福祉。

文化的基礎建設不可偏廢,除了比蠻力的美式足球超級杯需要大事喧嚷外,軟性的人文培育更是時刻不得鬆懈怠慢。

回應:天涯台客 2015-02-24 04:45:48 (IP:  ) T 4553_R 314 引 用


回應:天涯台客 2015-02-24 04:46:12 (IP:  ) T 4553_R 315 引 用


喜不喜歡哈林的作品是另一回事,但否定不了的是 —— 哈林風格的存在。着眼點在於你選擇了欣賞或詮釋的哪個角度,如果以普普藝術的「大眾文化」去作品賞瀏覽,那麼你必然要肯定稱許的;

萬一你選擇的是傳統的審美尺度,你必將失望無疑,因為習慣性的一把「尺」衡量不來1950年代之後發展出來的藝術流派的主張。


回應:天涯台客 2015-02-24 04:48:30 (IP:  ) T 4553_R 316 引 用


更加難以令人置信釋懷的是:一座龐大的藝術博物館竟然可以撥出這麼長的檔期策劃這種不太「賞心悅目」的個展?答案也許模糊不好聚焦,但,我們可以肯定的是:美國文化的形成就是點滴匯聚了「本土」現代藝術的凝結能量。

「橫向移植」已經不適用於文化的紮根工作,唯有培育本土物種的人文,才是一個健康國家該有的應對本份,美國早已認識清楚這個走向的必要性,又豈能簡單以「鎖國」的理由橫加責難?

當個觀眾,我們當欣賞他們的努力鑿痕之深,實不該埋怨怎麼可以如此霸氣凌人、強人所難 —— 接受所謂的美國新文明。

藝術本就無價,不過再無價仍舊難以與「商業行為」脫鉤,不是嗎?普普藝術家們就是針對這種新文明現象而極力怒吼而發難的,可不是?(End of the Section)


回應:天涯台客 2015-06-24 05:33:54 (IP:  ) T 4553_R 318 引 用
小弟台客陪大家再來看畫展,「進口貨」,誠屬難得,當然不能錯過。

其實跟著大家的腳步,小弟邊觀賞邊學習,有些作品以前根本沒看過,拍下照片回家再查對資料,獲益自然不小。這種較早期的作品展覽,展廳燈光十分黯澹,不好拍照,摒住呼吸才敢按下快門,就擔心震動給模糊了。

光線的明暗取決於作品的年代與表現主題的「現代」或「古典」,上頭的〔★ Keith Haring ★ The Political Line〕,明亮好照相,這回特展可就「歹賺」。

另說明一下:藝術家的人像,圖檔全部取自網路,因為這些了不起的畫家們全都早已作古。

回應:天涯台客 2015-06-24 05:36:17 (IP:  ) T 4553_R 319 引 用

       
       

       ▉ 特 展 / Botticelli to Braque ▉

       地 點:笛洋藝術博物館.特展大廳 (Herbst Exhibition Galleries)

       日 期:2015年3月7日–5月31日


       由 [蘇格蘭國立美術館] (National Galleries of Scotland) 所提供的55件油畫作品,這回來到舊金山笛洋藝術博物館展出,吸引了不少觀賞的市民人潮。

       從文藝復興時期直到20世紀初新興藝術的萌芽與茁壯,這項展覽橫跨400年,等於是西方藝術史的一個小縮影。


回應:天涯台客 2015-06-24 05:39:15 (IP:  ) T 4553_R 320 引 用


展覽名稱取名為「Botticelli to Braque」,指的是從義大利文藝復興的早期畫家 桑德羅.波提切利 (Sandro Botticelli, 1445-1510),直到法國立體主義藝術家 喬治.布拉克 (Georges Braque, 1882-1963),意圖表達這段長達400年藝術史的發展軌跡。

作品由蘇格蘭國立美術館挑選提供,畫家包含有:Sandro Botticelli、Diego Velázquez, Johannes Vermeer、Rembrandt van Rijn、Sir Henry Raeburn、Frederic Edwin Church、Claude Monet、Paul Gauguin、Georges Seurat、Pablo Picasso 和 Georges Braque 等等,具有代表性,雖然不是頂級的代表作品,但都是著名藝術家的創作真跡。

上左圖《The Virgin Adoring the Sleeping Christ Child (ca. 1485)》是波提切利約於1485年完成的《聖母瑪立亞陪伴聖嬰》,氣氛肅穆安詳,是波提切利諸多同樣題材的代表佳作。波提切利不少創作都是藝術史發展的里程碑,比如:《維納斯的誕生 / The Birth of Venus》、《 / Primavera》等,都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偉大作品。

上右圖《The Candlestick / 燭檯》則是立體主義畫家 布拉克 的代表作品之一。使用分割手法解釋眼見物象的諸多面相,也就是說:與其僅止於一個角度的了解,不如以更多角度的觀察與結合來得更為客觀。這種概念,影響到現代藝術的發展甚鉅。布拉克的時期距離波提切利的年代,已經是400年後藝術工作者對於「美」不斷探討追求的一項進展結果。

如果從地理環境的變遷來看:西方藝術的重鎮,始於14世紀甚至到17世紀義大利「文藝復興 (The Renaissance)」的佛羅倫斯;轉而到17世紀以荷蘭「黃金時代 (Golden Age)」繪畫型態為主的阿姆斯特丹;直至19世紀再播遷到「現代藝術」風起雲湧的法國巴黎。這說明了藝術的發展,必然隨著社會的經濟、政治氛圍及人文思想的的興衰而作出顯著的反映。

這次 [笛洋藝術博物館] 的「Botticelli to Braque」特展,多少存有以藝術史的動態流線為"經",作概括性簡略說明為"緯"的企圖與意味。


回應:天涯台客 2015-06-24 05:39:54 (IP:  ) T 4553_R 321 引 用


藝術博物館前的特展看板。



回應:天涯台客 2015-06-24 05:40:49 (IP:  ) T 4553_R 322 引 用


一進入特展大廳,映入眼簾的是蘇格蘭國立美術館的空拍大幅照片,氣勢典雅、靈秀,彷若走進了一條歷史的迴廊裡。

「以藝術史的流線動態為"經",作概括性簡略說明為"緯"。」那麼讓我們依序來觀賞這次展出的真跡畫作,期待這個畫展令你我都能有點喜悅與收獲。

(此蘇格蘭國立美術館照片取自 Wikipedia)

回應:天涯台客 2015-06-24 05:43:10 (IP:  ) T 4553_R 323 引 用

△《The Virgin Adoring the Sleeping Christ Child (The Wemyss Madonna)》Artist: Sandro Botticelli (Italian, 1444/1445-1510), ca. 1485, 122.00 x 80.30 cm, tempera, oil, and gold on canvas, National Galleries of Scotland.

波提切利是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早期的重要畫家之一,此件聖母瑪利亞靜默跪在聖嬰身旁膜拜的作品是波提切利極其重要而且「形式 (Form)」少見的畫作。

波提切利使用隱喻的手法:比如草莓是基督的血;背後的粉紅玫瑰則是瑪利亞「聖母無染原罪 / Immaculate Conception」的象徵符號。正是:

「榮福童貞瑪利亞,曾因全能天主的聖寵和特恩,看在人類的救主耶穌基督的功績分上,在其受孕之始就被保護,未受原罪的任何污染。(信仰的宣認第二節「因聖神降孕,由童貞瑪利亞誕生」)」



特殊之處在於:以往同樣的題材,較少讓聖嬰呈現為熟睡的狀態。另一項特點是:波提切利為過去畫家的創作習慣作過一次改革:將油畫直接繪製在帆布釘成的畫布上,而不再使用木板當為托底材料。

底下兩件聞名全球的波提切利作品《維納斯的誕生》和《春》,都是珍藏於義大利佛羅倫斯的 [烏菲茲美術館 (Uffizi Gallery, Florence)]。

(Image from Wilipedia)
△《The Birth of Venus》Artist: Sandro Botticelli (Italian, 1444/1445-1510), ca. 1486, 172.5 cm x 278.9 cm (67.9 in x 109.6 in), tempera on canvas, Uffizi Gallery, Florence.

(Image from Wilipedia)
△《Allegory of Spring》Artist: Sandro Botticelli (Italian, 1444/1445-1510), ca. 1482, 202 cm x 314 cm (80 in x 124 in), tempera on canvas, Uffizi Gallery, Florence.

回應:天涯台客 2015-06-24 05:44:50 (IP:  ) T 4553_R 324 引 用

△《Venus Rising from the Sea (Venus Anadyomene)》Artist: Tiziano Vecellio (called Titian), Italian, 1485/1490-1576), ca. 1520-1525, 75.80 x 57.60 cm, oil on canvas, National Galleries of Scotland.


提香 (Titian) 是義大利文藝復興後期的威尼斯畫派的代表畫家,最擅長於宗教和神話主題的繪畫創作。本件《從海中昇起的維納斯 / Venus Rising from the Sea》讓職掌愛、美與航海的女神維納斯填滿整個畫面,小小的貝殼則隨著海波逐流,維納斯正捲起她自己濕漉漉的長髮。

「維納斯從海上誕生、完形,乘著扇貝漂上岸邊。」這是古希臘詩人赫西奧德 (Hesiod) 對於維納斯誕生的描述;古希臘畫家阿佩萊斯 (Apelles) 的作品可能也予與提香提供了不少啓示與創作靈感,這幅維納斯的姿態結構多少有著阿佩萊斯的影子在。

回應:天涯台客 2015-06-24 05:46:55 (IP:  ) T 4553_R 325 引 用

△《Venus, Cupid, and Mars》Artist: Paolo Veronese (Italian, 1528-1588), 1580s, 165.20 x 126.50 cm, oil on canvas, National Galleries of Scotland.


同樣是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畫家的 保羅.維羅內塞 (Paolo Veronese),精於大型的天頂繪畫,
他最為令人稱道的是:讓建築與歷史人物結合成三度空間的立體視覺效果,同時描繪室外的明亮湛藍天空,這在那時期是少見的。多色相及較高的彩度,塑造了色彩豐富的獨特風格。

維羅內塞出生於義大利北部的維洛那 (Verona),與提香和丁托列托 (Tintoreto, 1518-1594) 被稱為文藝復興晚期的「三傑」。其亮麗的色彩技法,被後世藝評史家認為對於印象派的產生具有相當的影響作用。

作品《Venus, Cupid, and Mars》描述的是神話中的維納斯、丘比特和戰神瑪爾斯,瑪爾斯輕挽著維納斯,維納斯再拂撫著兒子丘比特的額頭,丘比特正與小狗嬉戲,這一連串性的動態,連串成一條視覺流動的「動線」。愛神感性溫柔,倚靠著瑪爾斯,丘比特的驚訝,這些都是瞬間的細節表情,它們傳達出神話人物的直接與即刻訴求。

回應:天涯台客 2015-06-24 05:47:38 (IP:  ) T 4553_R 326 引 用

△《An Allegory (Fabula)》Artist: Domenikos Theotokopoulos (called El Greco) (Greek, 1541-1614), ca. 1585-1595, 67.30 x 88.60 cm, oil on canvas, National Galleries of Scotland.

燭光的氛圍效果確真吸引人,男孩為了點燃蠟燭而嘟起嘴巴、旁觀的男人以及湊熱鬧的猴子,構築成一個極為有趣的畫面。源於一則寓言《An Allegory》,創作者應該意有所指:猴子代表「罪惡」、傻笑的男人象徵「愚蠢」,閃爍的燭焰則是無法掌握的「不確定性」,隨時稍縱即逝。

艾爾.葛雷柯是文藝復興時期西班牙的畫家、雕刻家與建築家。出生於希臘的最大島克里特 (Crete),那時期由威尼斯共和國所統治。原先接受傳統的美術教育,26歲去到威尼斯之後畫風丕變,然後在羅馬成立工作坊,畫風帶有矯飾主義的色彩,後來遷移至西班牙中部的托雷多 (Toledo),直至終老。

回應:天涯台客 2015-06-24 05:48:43 (IP:  ) T 4553_R 327 引 用

△《The Adoration of the Shepherds》Artist: Domenichino (Domenico Zampieri, Italian, 1581-1641), ca. 1606-1608, 143 x 115 cm, oil on canvas, National Gallery of Scotland.

聖母瑪利亞和聖若瑟正觀看著馬槽裡躺臥著的聖嬰基督,牧羊人鳴樂頌詠,這畫面與情境多麼寧詳,何其肅穆。所有的人物被安置在穩定的結構裡,後面的使者抱著糧草,隱喻耶穌的誕生地伯利恆 (Bethlehem, 意指“麵包之家”),亦是基督徒聖餐的表徵。

這件是十七世紀巴洛克畫家 度緬尼其諾 (Domenichino) 頗具代表性的繪畫作品,他出生於義大利北部的波隆那 (Bologna),跟隨佛萊明族裔的畫家 Denis Calvaert 習畫,鬧翻後改進義大利第一所美術學院 Accademia degli Incamminati 學習;19歲乾脆逕赴羅馬尋求發展。

度緬尼其諾的創作主題,幾乎都是以宗教題材為繪畫的訴求主軸。(光線誨黯拍照太難,最右下方跪著的膜拜信眾臉上淌下兩行清淚,非常立體,這照片無法表現出來,歉甚。)

回應:天涯台客 2015-06-24 05:49:32 (IP:  ) T 4553_R 328 引 用

△《An Old Woman Cooking Eggs》Artist: Diego Velazquez (Spanish, 1599-1660), 1618, 100.50 x 119.50 cm, oil on canvas, National Galleries of Scotland.

簡直不可思議,西班牙畫家 迭戈.維拉斯奎茲 (Velázquez) 完成這幅作品時的年紀僅只18、19歲而已,他始終著迷於光影對比、物質肌理和材料質感的捕捉。以這件《一名老婦烹煮雞蛋 / An Old Woman Cooking Eggs》來說,熱鍋裡吱吱響的雞蛋、老婦的眼神、頭巾衣服的質地和地方性極強的器皿,描繪得可謂入木三分。這種風俗繪畫型態,在西班牙曾經風行一時,被稱為「Bodegónes」風格。

維拉斯奎茲在十七世紀的西班牙成為獨領風騷角色的畫家,他出色的人物繪畫技法早在他的出生地塞維亞 (Sevilla) 時就展露頭角,天賦的發揮在馬德里更是如日中天,頗受各界的肯定。去過義大利兩次,他自認為深受提香畫作的薰討與影響。1624年,西班牙腓力四世提供給他500金幣當安家費用,舉家遷到馬德里開始在宮廷裡供職,1658年59歲時被授以騎士勳章。

回應:天涯台客 2015-06-24 05:50:23 (IP:  ) T 4553_R 329 引 用
 

△ (L.)《Saint Sebastian Bound for Martyrdom》Artist: Sir Anthony van Dyck (Flemish, 1599-1641), ca. 1620-1621, 230.00 x 163.30 cm, oil on canvas, National Galleries of Scotland.
這作品敘述的是:殉道者 聖巴斯弟盎 (Saint Sebastian) 赴難前的悲慘景況,因為祂是基督徒而被羅馬皇帝 戴克里先 (Diocletianus) 判處死刑。過去一般藝術作品裡形塑的聖者都是被綑綁、被萬箭穿心。比利時畫家安東尼.范戴克爵士 (Sir Anthony van Dyck) 則以聖巴斯弟盎仰望著從天垂掛而下的紅色帷幕,來作悲壯的表現。

范戴克爵士是佛萊明人 (Flemish),佛萊明是比利時北部地區一個很大的族裔。范戴克爵士以精湛的人物繪畫技巧享譽於十七世紀藝壇,他當過巴洛克代表畫家 魯本斯 (Rubens) 工作室裡的助理,魯本斯還曾公開宣稱范戴克是他最優秀的學生。

出生於比利時北部的安特衛普 (Antwerp),1632年范戴克爵士在倫敦受聘為英國查爾斯一世國王 (King Charles I) 的宮廷畫家,深獲禮遇生活優渥。他的風格足足影響了英國肖像畫界長達150年之久。

△ (R.)《Portrait of a Young Man》Artist: Jan Lievens (Dutch, 1607-1674), ca. 1630-1631, 112.00 x 99.40 cm, oil on canvas, National Galleries of Scotland.
荷蘭畫家 簡.利文斯 (Jan Lievens) 與林布蘭 (Rembrandt),從年輕在萊登 (Leiden) 時就是兩位相互惺惺相惜的工作夥伴,共用過一間工作室。而且還都是阿姆斯特丹歷史畫家 彼得.拉斯特曼 (Pieter Lastman) 門下的得意高徒。兩位畫風的彼此影響自屬難免,是友善的競爭對象。

作品《Portrait of a Young Man》,從畫題看還以為是肖像作品,其實並不然,畫中的這位年輕人沒有指明是誰,後人曾質疑是利文斯自己本人,也有人猜測是林布蘭。奇特而花俏的衣服帶有異國風味,絲綢般的寬大服裝,加上類似劇場的燈光效果,這是十七世紀荷蘭黃金時代流行的一種畫風。此畫作被公認為是利文斯精緻而偉大的作品之一。



回應:天涯台客 2015-06-24 05:51:17 (IP:  ) T 4553_R 330 引 用

△《Princess Elizabeth (1635-1650) and Princess Anne (1637-1640), Daughters of Charles Ⅰ》Artist: Sir Anthony van Dyck (Flemish, 1599-1641), 1637, 29.80 x 41.80 cm, oil on canvas, National Galleries of Scotland.

這是 范戴克爵士 另一件以速寫技法完成的人物畫作。畫中人物是英格蘭伊麗莎白.斯圖爾特公主 (Princess Elizabeth Stuart) 與妹妹安妮.斯圖亞特公主,她們是國王查爾斯一世的女兒。

1642年開始的英國內戰期間,伊麗莎白公主成了由議會主導的階下囚,從6歲被關到14歲就死去了,根本談不上所謂「長大」。

妹妹安妮公主更慘,她是查爾斯一世國王與皇后法蘭西亨麗埃塔.瑪麗亞 (Henrietta Maria of France) 膝下三個童年夭折孩子之中的一位。本件作品完成的年份,姊姊2歲、妹妹才1歲而已。

回應:天涯台客 2015-06-24 05:52:33 (IP:  ) T 4553_R 331 引 用
 

△ (L.)《A Woman in Bed》Artist: Rembrandt van Rijn (Dutch, 1606-1669), 1647(?), Size Arched top: 81.10 x 67.80 cm, oil on canvas, National Galleries of Scotland.
《床上的女人 / A Woman in Bed》畫面上左斜而下的光線、對比強烈的陰影、拉起窗簾的撩撥姿態,不僅令人摒息還散發出一股曖昧的氣氛。這是林布蘭的作品,女人金色的頭飾、刻畫入微的寢具紋理,多少帶有他的老師 彼得.拉斯特曼 (Pieter Lastman) 技巧的成份在。

林布蘭擅於掌握戲劇性的光線描繪效果,主題大多是神話與宗教故事,晚年從事過不少鄉村風景的創作。他的代表作首推《夜巡 / The Night Watch》,後來有人評論說其實那不是夜巡,是林布蘭刻意把光線畫暗的誤解。由此可見,林布蘭如何執迷於類似舞台燈光的經營「造境」。

無可諱言,林布蘭被譽為是荷蘭巴洛克藝術風格主要以及最偉大的代表畫家,地位崇高,廣受敬重。少年得志,但後半生卻貧病交加、鬱悶潦倒,主要是元配太太早逝,後來同居的女僕又揮霍無度,讓林布蘭財務頻頻發生狀況幾近破產。

△ (R.)《An Interior with a Young Viola Player》Artist: Gerrit Dou (Dutch, 1613-1675), 1637, Size Arched top: 31.10 x 23.70 cm, oil on oak panel, National Galleries of Scotland.
這是一幅很小很小的精巧繪畫作品,畫家是荷蘭黃金時代的 格里特.竇 (Gerrit Dou),他出生在萊登 (Leiden),1630年至1710年期間萊登正流行起一款叫「Leiden Fijnschilders」的繪畫風格,意思是:用極小的畫幅描繪自然或器皿物品的極致再現。

本件《室內一位年輕中提琴的演奏者 / An Interior with a Young Viola Player》就是典型的代表畫作,非常細緻細膩,畫面的表面好似拋過光一般,讓人不得不要湊前去細心觀賞。格里特.竇的父親是個彩色玻璃的製造商,耳濡目染,令他的作品也充滿了有如玻璃折射反光般的魅力。

萊登是荷蘭相當有名的大學城,畫作中年輕的演奏者確實十分適合情境,那氣氛就是大學城的景況味道。這作品是由瑞典駐荷蘭大使 Pieter Spiering (1637-1645) 買下,準備呈贈給當時瑞典克里斯蒂娜女王 (Queen Christina of Sweden) 的禮物。



回應:天涯台客 2015-06-24 05:54:38 (IP:  ) T 4553_R 332 引 用
 

△ (L.)《Fêtes vénitiennes (Venetian Festivities)》Artist: Jean-Antoine Watteau (French, 1684-1721), 1718-1719, oil on canvas, National Galleries of Scotland.
畫家 讓-安托萬.華鐸 (Jean-Antoine Watteau) 這作品描寫的是法國十八世紀上層社會祝宴享樂的情景,有人演奏小風笛,中央的華麗舞者可能是奧爾良公爵的情婦 —— 美麗的女演員 Charlotte Desmares,左邊穿着黑衣的舞伴是佛萊明族裔法國畫家 Nicolas Vleughels,他是華鐸的朋友與房東。總之,這畫面正演繹著喧譁悠揚的熱鬧情境。

華鐸是法國洛可可 (Rococo) 時代的代表畫家之一,過去法國藝壇以宮廷畫風及宮廷主題為王道,但其繁文縟節的藝術作為被洛可可藝術家們所反對摒棄,洛可可的訴求路線希望筆觸可以回歸到一般平民生活的領域。縱使如此,華鐸卻仍以描繪上層社會奢華的場景而聞名於畫界,只不過將背景搭配上秀麗的田園風景而已。

△ (R.)《John Campbell, 4th Duke of Argyll (ca.1693-1770)》Artist: Thomas Gainsborough (British, 1727-1788), 1767, 235.00 x 154.30 cm, oil on canvas, National Galleries of Scotland.
英國肖像畫及風景畫家 托馬斯.庚斯博羅 (Thomas Gainsborough) 是「皇家藝術研究院 / Royal Academy of Arts」的創始人之一,1780年53歲,為英王喬治三世皇室繪製肖像,結構嚴謹、畫風細膩,因為作畫速度驚人,所以遺留下不少作品。

本作品《John Campbell, 4th Duke of Argyll》繪製的是十八世紀英國阿蓋爾四世杜克公爵的全身畫像,威武嚴肅、正氣凜然。杜克公爵67歲繼承了公國的統治權,1745年率領蘇格蘭西部軍隊擊退查爾斯.愛德華.斯圖爾特王子的入侵,因此是一個深受蘇格蘭人的愛戴的統帥。

畫作中,杜克公爵左手撫著冠冕,右手握持著代表皇室繼承的權杖,披掛金光熠熠的尊貴項鍊、斗篷......等等,這副堂皇隆重的貴族服飾,正表達出權傾一時的尊容與盛世景況。(不過,這年頭要是你在路上遇見迎面的來人是這身打扮,你會作何感想?哈。)

回應:天涯台客 2015-06-24 05:55:30 (IP:  ) T 4553_R 333 引 用

△《River Landscape with a View of a Distant Village》Artist: Thomas Gainsborough (British, 1727-1788), ca. 1748-1750, 30×59.5 in., oil on canvas, National Galleries of Scotland.

這是英國畫家 托馬斯.庚斯博羅 (Thomas Gainsborough) 的風景作品《河岸景觀與遠處的村莊 / River Landscape with a View of a Distant Village》,雖然庚斯博羅向來以肖像畫享有盛譽,但他畢生繪畫生涯中所創作的風景畫作也不少。

十七世紀中葉,目睹荷蘭黃金時代風景畫的興起與大量湧入英國,讓庚斯博羅見證了荷蘭畫家 范勒伊斯達爾 (Jacob Isaakszoon van Ruisdael) 及霍貝瑪 (Meindert Hobbema) 風景畫作的風采後,讓他蠢蠢欲動,於是以英國景觀為主幹,繪製了不少膾炙人口、叫人愛不忍釋的好作品。

作品的畫面裡,精心構圖,細節豐富,鄉間小徑的牛馬、農夫和四處跑動的狗隻,形成一個彷若世外桃源的境地。如果以地平線規規矩矩擺放的位置衡量,這件油畫可能是屬於懸掛在居家壁爐上、受委託的客訂作品。



回應:天涯台客 2015-06-24 05:56:17 (IP:  ) T 4553_R 334 引 用
 

△ (L.)《Girl with a Dead Bird》Artist: Jean-Baptiste Greuze (French, 1725-1805), 1765, Size Oval: 53.30 x 46.00 cm, oil on canvas, National Galleries of Scotland.
噢!何其悲傷何其沮喪!這位小女孩怎地如此懊惱無奈?法國肖像畫家讓-巴蒂斯.熱魯茲 (Jean-Baptiste Greuze) 就是具有這樣的說服能力,抓住你我的目光、勾起他人的惻隱之心。一隻死去的金絲雀,讓這位小女孩痛心閉目、感傷不已。

激起觀賞者的情愫之外,熱魯茲營造畫面的功力仍然不容小覤,小女孩的圍巾、花朵、鳥籠和躺著的金絲雀之間的質地對比,都是刻意極力著墨,難怪這件作品第一次於1765年巴黎沙龍展出時,就引起諸多的揣測與矚目。

熱魯茲來自法國中部勃艮第的突爾努 (Tournus, Bourgogne),父親一直反對他學習藝術,後來經由里昂一位叫 葛蘭頓 (Grandon) 的畫家賞識並說服了他的父親,遂能如願。熱魯茲專攻人物與肖像繪畫,迄今他作品的質感依舊獲得很大的迴響和尊崇。

△ (R.)《Margaret Lindsay of Evelick, Mrs. Allan Ramsay (ca. 1726-1782)》Artist: Allan Ramsay (Scottish, 1713-1784), ca. 1758-1759, 74.30 x 61.90 cm, oil on canvas, National Galleries of Scotland.
這是一幅非常成功的肖像繪畫,唯美柔和,光線平順,女主角氣質優雅秀麗出眾,繪畫技巧更是成熟精湛,可謂登峰造極。蕾絲披肩、服飾的肌理和手持玫瑰的光影描繪,的確散發出優美祥和的婉約氣息。

這位女主角是蘇格蘭中部 Perthshire 亞歷山大.林賽公爵 (Sir Alexander Lindsay of Evelick) 的長女 瑪格麗特 (Margaret Lindsay, c. 1726-1782)。並且是蘇格蘭肖像畫家 艾倫.拉姆齊 的第二任太太,秀外慧中,彷若空谷幽蘭之清新脫俗。

畫家拉姆齊在1743年元配 Anne Bayne 難產去世之後,居然跟自己的學生瑪格麗特小姐私奔,縱使1752年兩人都結了婚,但老丈人卻始終沒有原諒過瑪格麗特的魯莽,怎會找個卑微的窮畫家當對象呢?即使那個時候拉姆齊在愛丁堡已經小有名氣。

拉姆齊出生於蘇格蘭首府愛丁堡 (Edinburgh),父親是一位詩人與《溫柔的牧羊人 / The Gentle Shepherd》一書的作者。拉姆齊先在愛丁堡 St Luke 學院學習,然後再赴義大利深造,在羅馬期間接受過不少英國老鄉的委託繪製肖像畫。回到倫敦後,展開了成功的繪畫事業,曾被英王喬治三世任命為皇室畫家。

回應:天涯台客 2015-06-24 05:57:22 (IP:  ) T 4553_R 335 引 用

△《The Ladies Waldegrave》Artist: Sir Joshua Reynolds (English, 1723-1792), 1780-1781, 143.00 x 168.30 cm, oil on canvas, National Galleries of Scotland.

這三位聚在一起作女紅的小姐是英國政治家沃爾德格雷夫伯爵二世的女兒,左邊是大小姐 Lady Charlotte,雙手拉著線;讓中間的二小姐 Lady Elizabeth 翻轉紙板捲緊針線;右邊則是最年輕的小姐 Lady Anna,她手持繡花框架,正勾著線頭......。這畫面是華麗的,也就是英國貴族的起居生活方式。

畫家是 約書亞.雷諾茲爵士 (Sir Joshua Reynolds),他出生於英國德文郡西南部的普林普頓 (Plympton, Devon),父親是牧師,雷諾茲早就展露出了繪畫的天賦,跟隨過時尚肖像畫家 托馬斯·哈德遜 (Thomas Hudson) 學習。1749年,他去到義大利羅馬研習兩年。之後就一直居住在倫敦,還是皇家藝術學院 (Royal Academy of Arts) 的創始人之一,並擔任第一任院長。

交遊相當廣闊,因此肖像畫的訂單綿延不斷。不過今天則有少數藝評家認為:雷諾茲的構圖結構能力有他的獨到之處,生動有趣,但整體完成的技巧可就沒有預期之中來得精確完美了。

回應:天涯台客 2015-06-24 05:58:03 (IP:  ) T 4553_R 336 引 用

△《The Piazza San Marco, Venice》Artist: Francesco Guardi (Italian, 1712-1793), ca. 1770-1775, 55.20 x 85.40 cm, oil on canvas, National Galleries of Scotland.

《威尼斯聖馬可廣場 / The Piazza San Marco, Venice》這場景大家必然熟悉不過,自古至今出現過的繪畫作品更是不計其數。出生於威尼斯的畫家 弗朗切斯科.瓜爾迪 (Francesco Guardi) 如此表現聖馬可廣場的方式,還真是令人刮目相看,不落俗套。

他用強烈的光影對比營造出聖馬可大教堂圓頂、聖馬可鐘樓和兩側的總督宮與國家圖書館所組成的組合,對比強烈、構成有趣,分割畫面的精心手法,確有其獨到之處。人物的描述則以靈巧的筆觸輕鬆帶過,果然要令人憑加驚嘆了。

瓜爾迪的父親 Domenico 和哥哥 Gian Antonio 也都是威尼斯的畫家,原先他隨著哥哥合夥從事宗教、歷史和神話的繪畫創作,後來才轉向威尼斯的都會風景取景,因為遊客們的購買興趣遠遠高於教堂或政府單位之所需。

回應:天涯台客 2015-06-24 05:58:53 (IP:  ) T 4553_R 337 引 用

△《Reverend Robert Walker (1755-1808)》Artist: Sir Henry Raeburn (Scottish, 1756-1823), ca. 1795, 76.20 x 63.50 cm, oil on canvas, National Galleries of Scotland.


這是一件相當有名的作品《在德丁斯頓湖溜冰的羅伯特.沃克牧師 / Reverend Robert Walker Skating on Duddingston Loch》,溜冰姿態優遊自在,家喻戶曉,傳頌一時。而且還是 [笛洋藝術博物館] 這次「Botticelli to Braque」特展宣傳的頭號主打作品之一。

作品敘述的是十八世紀末蘇格蘭長老會的羅伯特.沃克牧師,在冬天結冰的湖上溜冰的情景,原本沒沒無名,就因為羅伯特.沃克牧師後來加入了愛丁堡的滑冰俱樂部,而這俱樂部正是世界上最早建立的花樣滑冰俱樂部。

畫家是蘇格蘭的亨利.雷布恩爵士 (Sir Henry Raeburn),他出生在蘇格蘭愛丁堡的 Stockbridge,從小由哥哥一手帶大,父親是工廠的製造業者。十五歲時他到愛丁堡當金匠詹姆斯.吉利蘭的學徒,因此學得一手精巧的微雕繪畫技術。

回應:天涯台客 2015-06-24 05:59:37 (IP:  ) T 4553_R 338 引 用
 
△ (L.)《Colonel Alastair Ranaldson Macdonell, 15th Chief of Glengarry (1771-1828)》Artist: Sir Henry Raeburn (Scottish, 1756-1823), ca. 1812, 241.90 x 151.10 cm, oil on canvas, National Galleries of Scotland.

上面介紹過的《溜冰的牧師》畫家 亨利.雷布恩爵士 (Sir Henry Raeburn),專精於肖像畫,本作品《Colonel Alastair Ranaldson Macdonell》描繪的則是蘇格蘭 Glengarry 家族第15代主席 Alexander Ranaldson MacDonell 的全身肖像。MacDonell 是蘇格蘭大地主,為人傲慢浮誇,可以為了豢養牛羊而驅趕他的佃農,縱使是全副格子花呢的打扮,但依舊掩藏不了內心的惡形惡狀。

雷布恩爵士自學成才,曾因擔任過蘇格蘭國王喬治四世的肖像畫家而被授以爵士的名銜。他二十歲才剛出頭時,一表人才,深獲寡婦 Anne 的芳心,於是雷布恩娶了 Anne 為妻,同時獲得了不少財富,留學過羅馬。1787年回到愛丁堡,開始了他的職業畫家生涯,專事肖像繪畫。在愛丁堡的生活相當愜意,舉凡蘇格蘭首府的政要仕紳全是他的客戶。

△ (M.)《Sir William Napier》Artist: Sir Henry Raeburn (Scottish, 1756-1823), oil on canvas, 95 x 58 3/4 (241.3 x 149.2 cm), ca. 1810, Location: The California Palace of the Legion of Honor.

右圖是 雷布恩爵士 的另一件作品《威廉.納玭爾男爵 / Sir William Napier》,納玭爾是英國位階中校的軍人。本作品現藏於舊金山 [榮譽軍團藝術博物館] ,將來會在該欄裡另作介紹。

回應:天涯台客 2015-06-24 06:00:50 (IP:  ) T 4553_R 339 引 用

△《The Vale of Dedham》Artist: John Constable (English, 1776-1837), 1827-1828, 144.50 x 122.00 cm, oil on canvas, National Galleries of Scotland.

英國風景畫家 約翰.康斯特勃 (John Constable) 的作品聲名遠播、享譽國際,尤其是以自己家鄉薩福克郡戴德姆 (Dedham, Suffolk) 鄉村的優美景緻而著稱。這件風景作品就是戴德姆的河谷,正好靠近他父親水磨坊的附近,而且是康斯特勃最喜歡寫生的地方。

河谷的盡頭可以瞧見戴德姆教堂,厚厚的翻滾白雲、前景的樹木,構築起非常嚴謹的構圖。藝評家稱:康斯特勃受到法國巴洛克風景畫家 克勞德‧洛蘭 (Claude Lorrain, ca. 1660-1682) 的影響甚深。而這幅作品也是康斯特勃1829年進入皇家藝術研究院的一塊入門磚。

再欣賞另一幅他的作品《Wivenhoe Park, Essex》(下圖),那麼大家必然更可以清楚他畫風的來朧去脈了。這作品同樣珍藏於 [蘇格蘭國立美術館],但這次沒有來到舊金山展出,順道找貼出來,記得好久沒來《綠翠園》的〔濁水溪畔的高中生〕特別喜歡這一件作品,請大家再來品賞一下,田園風景着實令人陶醉。


△《Wivenhoe Park, Essex》Artist: John Constable (English, 1776-1837), 1816, 56.1 x 101.2 cm, oil on canvas, National Galleries of Scotland.(擷取自 Wikipedia)

回應:天涯台客 2015-06-24 06:01:24 (IP:  ) T 4553_R 340 引 用

△《Pitlessie Fair》Artist: Sir David Wilkie (Scottish, 1785-1841), 1804, 61.50 x 110.50 cm, oil on canvas, National Galleries of Scotland.

這是一幅相當有趣的民俗油畫作品,描繪的是蘇格蘭一個小村莊 Pitlessie 街會的熱鬧場景,但看起來有點像是荷蘭的小鎮風光,頭戴白巾的村莊婦女與兒童,充滿了純樸的民風景緻。畫家是蘇格蘭畫家 大衛.威爾基爵士 (Sir David Wilkie),他父親是法夫教區的牧師。

完成這作品時威爾基才19歲,非常具有天份,雄心勃勃,小小年紀就試圖從歷史繪畫的巢臼裡掙脫另謀途徑,整群的街坊人物,不再是歷史繪畫刻意琢磨人物五官的描繪,改以整體場景為考量的結構概念。

之所以飽含荷蘭的民俗風味,主要是威爾基的靈感受到荷蘭黃金時代的影響與嚮往,讓街會充滿質樸的荷蘭民間氣息。那時候,佛萊明 (Flemish) 的民風正隨著蘇格蘭的民俗慶祝活動渲染開來,甚至連文學的領域也沾上了絲微的佛萊明色彩。

回應:天涯台客 2015-06-24 06:02:20 (IP:  ) T 4553_R 341 引 用
 
△ (L.)《Self-Portrait》Artist: Sir David Wilkie (Scottish, 1785-1841), ca. 1804-1805, 76.50 x 63.50 cm, oil on canvas, National Galleries of Scotland.
△ (R.)《The Letter of Introduction》Artist: Sir David Wilkie (Scottish, 1785-1841),1813, 61.00 x 50.20 cm, oil on canvas, National Galleries of Scotland.

蘇格蘭畫家大衛.威爾基爵士 (Sir David Wilkie) 天資秉異,以日常生活為題材和高超的繪畫技巧深得歐洲國際間藝壇的肯定。出生於蘇格蘭的法夫 (Fife),十五歲時就在愛丁堡 Trustees‘ Academy 接受嚴謹正規的藝術訓練。

1805年搬到倫敦,1811年成為皇家藝術研究院 (Royal Academy of Arts) 的一員,1830年被指定為國王繪製肖像的畫家,1836年51歲正式封爵。

左圖這幅《自畫像 / Self-Portrait》非常優秀,是威爾基爵士自己的代表身影,運筆乾脆俐落、毫無贅筆、毫不拘泥,十分耐看。我拍照的同時,身旁一位白人老太太驚嘆連連:「真是完美,完美極了,不可思議!」

右圖《介紹信 / The Letter of Introduction》描寫的是他自己的親身體驗,才十五歲初到倫敦時,持著一封介紹信登門拜訪年紀大的長輩,也可能是將來的潛在顧客。試想:人生地不熟,那份靦腆與不安,狗隻圍繞著嗅鼻,尷尬的姿態和長者存疑的表情,威爾基掌握得何其恰如其份!我們說「出外人」,心情的寫照不就是如此?


回應:天涯台客 2015-06-24 06:03:32 (IP:  ) T 4553_R 342 引 用

△《Francesca da Rimini》Artist: William Dyce (Scottish, 1806-1864), 1837, 142.00 x 176.00 cm, oil on canvas, National Galleries of Scotland.

這是一幅十分甜美的畫作,浪漫至極,畫家是十九世紀蘇格蘭的畫家 威廉.戴斯 (William Dyce)。但也別感動激情太早,危機重重,畫面最左手邊藏有一隻幾乎看不見的手,那是取人性命的黑手。創作靈感來自但丁的史詩《地獄 / The Inferno》,描寫一對命運多舛的戀人。

故事是:芙蘭西絲卡.里米妮 (Francesca da Rimini, 1255-ca.1285) 嫁給了一位身體畸形的老人 Gianciotto Malatesta,結果芙蘭西絲卡跟老丈夫的弟弟、也就是小叔保羅 (Paolo),發生愛情墜入了愛河。畸形的老人發現之後,一氣之下計謀殘殺了這一對苦命小戀人。

畫家戴斯自己也承認,這是他在愛丁堡時期 (1832-1837) 最得意的作品,確實是美。相較於過去不同畫家表現這同樣的題材,就以這件畫作的表達技法最為成熟與突出,不見殘暴,沒有腥風血雨。而且還讓老丈夫 Gianciotto 出現佈局在畫面上,雖然僅僅只有一隻手。




回應:天涯台客 2015-06-24 06:04:13 (IP:  ) T 4553_R 343 引 用

△《Princes Street with the Commencement of the Building of the Royal Institution》Artist: Alexander Nasmyth (Scottish, 1758-1840), 1825, 122.50 x 165.50 cm, oil on canvas, National Galleries of Scotland.

這棟宏偉建築的開工情景被畫家 亞歷山大.納史密斯 (Alexander Nasmyth) 給紀錄下來了,她是倫敦王子街與英國皇家學會大樓的興建工程。方向是王子街向東,左手邊是 New Town buildings,右手邊是老城區。遠處,Arthur‘s Seat 和卡爾頓高地 (Calton Hill) 上的納爾遜紀念碑構成天際線。前景就是皇家學會大樓的基地。

畫家 亞歷山大.納史密斯 出生在愛丁堡,以遼闊大器的風景畫作聞名於當地畫壇,年少時當過車身製造廠的學徒,16歲到倫敦師從上面介紹過的畫家 艾倫.拉姆齊 (Allan Ramsay) 學習肖像畫。1782年24歲留學義大利,風景畫法深得克勞德.洛蘭(Claude Lorrain)的影響。

回到蘇格蘭後,開啓了他肖像畫家的職業生涯,較為有名的是他替詩人朋友 羅伯特.伯恩斯 (Robert Burns) 繪製的畫像。納史密斯同時幫了許多貴族規劃宅第的裝飾工程,也設計過橋梁。後來還創立繪畫學校,畫家 Sir David Wilkie、David Roberts、John Thomson of Duddingston 和 Clarkson Frederick Stanfield 都是出自該校的學生。

回應:天涯台客 2015-06-24 06:05:28 (IP:  ) T 4553_R 344 引 用

△ (L.)《Lady Agnew of Lochnaw》Artist: John Singer Sargent (American, 1856-1925), 1892, 127.00 x 101.00 cm, oil on canvas, National Galleries of Scotland.
△ (R.)《Trout Stream in the Tyrol》Artist: John Singer Sargent (American, b, Italy, 1856-1925), oil on canvas, 22 x 28 in. (55.9 x 71.1 cm), 1914, The de Young Museum.

美國畫家 約翰.辛格.薩金特 (John Singer Sargent) 最有名的是他對於光影的表現技法以及畫作《Portrait of Madame X》所帶來的爭議。薩金特雖為義大利出生的美國人,但在巴黎學習過後,就一直居住在倫敦,縱使沒有加入1870年印象派的行列,其實他的風格與技巧仍然充滿了印象派主張的形式風貌。即使認識印象派畫家如莫內,也為莫內畫過肖像,但莫內認為薩金特不可能是印象派圈內的一員,因為畫家 卡羅勒斯-杜蘭 (Charles Auguste Émile Durand, 1837-1917) 對他的影響太深了。

這作品《洛克農的阿格紐爵士夫人 / Lady Agnew of Lochnaw》的畫中女士是蘇格蘭南部加洛韋 (Galloway) 爵士安德魯.諾埃爾.阿格紐 (Andrew Noel Agnew) 的夫人,阿格紐爵士繼承了洛克農家族的爵位和遺產,本身是律師。其夫人 Gertrude Vernon (1865-1932) 端莊賢淑,逼視著的眼光有些傲氣,是英皇愛德華七世時代社交圈的名媛。

薩金特的肖像作品最令人稱許的是:用揮灑自如的筆觸揭示人物的性格,大塊面而流動性的布料質感益發讓整個結構顯露出韻律感。熱衷於肖像畫,坦白說利潤收益不小,不過總要伺候那些頤指氣使的王公貴族,五十幾歲以後就封筆不幹了。改畫自己喜愛的風景繪畫,上面右圖就是約略58歲時在奧地利西部提洛邦 (Tyrol) 的創作《Trout Stream in the Tyrol》,此件作品在本欄 R155 就已經介紹過。

他去世之後最近幾年的市場畫價是:拉斯維加斯 [Wynn] 賭場大亨 Steve Wynn,2004年以880萬美元購得薩金特的人像作品《Portrait of Robert Louis Stevenson and His Wife》作為 Wynn 的藝術典藏品。另一件作品《Group with Parasols (A Siesta), 1905》,2004年12月以2,350萬美元成交,幾乎接近蘇富比原先估計1,200萬美元的兩倍。

回應:天涯台客 2015-06-24 06:06:29 (IP:  ) T 4553_R 345 引 用

△ (L.)《Niagara Falls, from the American Side》Artist: Frederic Edwin Church (American, 1826-1900), 1867, 257.50 x 227.30 cm, oil on canvas, National Galleries of Scotland.
△ (R.)《Rainy Season in the Tropics》Artist: Frederic Edwin Church (American, 1826-1900), oil on canvas, 56 1/4 x 84 1/4 in. (142.9 x 214 cm), 1866, The de Young Museum.

又是一名美國畫家 弗雷德里克.埃德溫.丘奇 (Frederic Edwin Church),他是第二代「哈德遜河派 (Hudson River School)」畫家,專事美國東北部自然景觀的創作,足跡範圍擴展到加拿大臨大西洋諸省、美西和南美。畫風奠基於法國巴洛克風景畫家克勞德.洛蘭 (Claude Lorrain)、英國風景畫家約翰.康斯特勃 (John Constable) 和英國浪漫主義風景畫家約瑟夫.透納 (J. M. W. Turner) 的精神與精髓,藉諸他們的技巧探索描繪美國廣裘的大自然風景。

丘奇出生於康乃狄克州的哈特福 (Hartford),父親是一名銀器匠和鐘錶匠,生活算是優渥的,這讓丘奇18歲時就可專心學畫,指導老師是哈德遜河派的創始人托馬斯.科爾 (Thomas Cole),因此畫風秉具浪漫主義的風格,寫實細緻,壯闊宏偉。

這作品是從美國方面觀看尼加拉大瀑布《Niagara Falls, from the American Side》的景觀,氣勢豪邁、遼闊壯觀。畫幅很大,是1867年巴黎世界博覽會美國藝術的代表作品之一,1887年由蘇格蘭裔的美國企業家與慈善家 約翰.肯尼迪 (John S. Kennedy) 買下,轉贈給他的家鄉蘇格蘭。

右圖是本欄 R102 曾經介紹過丘奇的另一件作品《Rainy Season in the Tropics》,目前就典藏在此 [笛洋藝術博物館] 裡,亦是巨幅的大作品,震懾力滿強。

回應:天涯台客 2015-06-24 06:07:18 (IP:  ) T 4553_R 346 引 用

△《Rent-Day in the Wilderness》Artist: Sir Edwin Landseer (English, 1802-1873), 1868, 122.00 x 265.00 cm, oil on canvas, National Galleries of Scotland.

這是一幅歷史繪畫作品,畫家是出生在倫敦的英國畫家 埃德溫.亨利.蘭西爾爵士 (Sir Edwin Henry Landseer),他以繪製各類型的動物而聞名。父親是一名雕刻師,因此蘭西爾不僅擅長繪畫,也從事雕塑的創作,今天大倫敦西敏市的特拉法加廣場 (Trafalgar Square) 上還矗立著他的獅子雕塑。

本畫作的委託人是傑出的地質學家 羅德里克.英庇.麥奇生 (Sir Roderick Impey Murchison),他是英國皇家地理學會的主席。這作品描述的是麥奇生的曾祖父 唐納德.默奇森上校 (Colonel Donald Murchison) 因為失敗於1715年的 Battle of Sheriffmuir 戰役,被放逐到巴黎途中的情景,默奇森上校身着軍裝,夾克裡面還可看見護胸甲。



回應:天涯台客 2015-06-24 06:08:47 (IP:  ) T 4553_R 347 引 用



特展的展覽會場,這天並非週末,或許展期接近尾聲,因此參觀的人數不少。畫展的場地,我個人蠻喜歡把參觀人群也拍入畫面裡。

原因無他,總覺得走來走去的人影彷彿是一隻隻全身濕透了的靈魂,外面的渾濁世界有如一場場淒風苦雨,內部寧靜的畫展場地則是一處可以避雨憩息的場域。




回應:天涯台客 2015-06-24 06:09:34 (IP:  ) T 4553_R 348 引 用

△《The Candlestick》Artist: Édouard Vuillard (French, 1868-1940), ca. 1900, 43.60 x 75.80 cm, oil on canvas, National Galleries of Scotland.

隨著年代的推移,繪畫風格逐漸轉進「現代」。1890年代法國巴黎興起一支藝術小流派稱為「那比派 (Les Nabis)」,成員以私立茱利安藝術學院的學生為主,他們秉持著那時期後印象派的主張,繼續再往前推進,以主觀的詮釋方式,擴大更大範圍的創作題材與領域。

讓-愛德華.維亞爾 (Jean-Édouard Vuillard) 就是「那比派」的一員。出生在里昂附近,1878年舉家搬到巴黎,家境富裕,但15歲父親去世後,家道急速衰落,母親只能經營一個小的內衣服飾店面兼作裁縫維生,維亞爾長期間跟著母親同住,繪畫主題與創作的經營手法,自然而然深受影響。此類型的創作路線,被稱為「親密 (intimiste)」關係。

就以此件作品《燭台 / The Candlestick》而論,桌巾與壁紙是飽含紋理的圖案形式,左邊的牆壁或門板以放空的形式聊作表達,右下角則以「中性」的色彩色調來作處理,確實有別於過去的結構習慣,是一種新的嘗試以及發展的可能向性,當然值得喝采。


△《Sewing Party at Loctudy》Artist: Édouard Vuillard (French, 1868-1940), glue-based distemper on paper, mounted on canvas, 110 x 158 cm (43 5/16 x 62 3/16 in.), 1912, The California Palace of the Legion of Honor.

無獨有偶,維亞爾另有一幅作品《Sewing Party at Loctudy》正好永久性收藏在舊金山 [榮譽軍團藝術博物館],描寫的是法國西邊小鎮洛克蒂迪 (Loctudy, Finistère) ,幾位婦女在一起縫紉的聚會,筆法個性化,色調十分低沉。[榮譽軍團藝術博物館] 一欄尚未推出之前,於此先作連結介紹。

回應:天涯台客 2015-06-24 06:10:11 (IP:  ) T 4553_R 349 引 用

△《La Luzerne, Saint-Denis》Artist: Georges Seurat (French, 1859-1891), 1884-1885, 65.30 x 81.30 cm, oil on canvas, National Galleries of Scotland.

法國畫家 喬治-皮埃爾.秀拉 (Georges-Pierre Seurat) 大家絕對耳熟能詳,他就是獨創一格、新印象派 (Neo-Impressionism) 的重要成員,後人稱之為「點描派 / Pointillism」的領導大將。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就是《大碗島的星期天下午》(Sunday Afternoon on the Island of la Grande Jatte)(這作品在另一攔◆ 芝加哥學院美術館看印象派作品 ◆已經提及過)。

所謂「點描派」,當印象派提出追求光線變化的捕捉與描述之際,秀拉等人進一步以科學的分析方法,將色彩還原成最原始的三原色 — 赤 (Magenta)、黃 (Yellow) 和青 (Cyan),以這三原色直接作畫;比如,需要繪塗〔綠色〕,不在調色盤上混調〔綠色〕,而改在畫布上分別以〔黃色〕和〔青色〕的小筆點進行作畫,並且讓兩色的小筆點盡量不重疊。當觀賞者退到一定的距離,黃青兩色自然混成綠色了。

如此的作法,印證下來是對的,因為這理論與後來發展出來的彩色印刷技術完全吻合。之所以吻合是:不重疊的網點,才能提昇色彩的「彩度」,彩度提高,就可避免渾濁與黯澹。

這論點,影響了現代藝術的發展甚鉅。不過,也是後繼無人,一來辛苦,二來拓展的受限性太大,主要原因是:這「點描派」捨棄了「線條」,於造形的元素而言,沒有「線條」等於綑綁了創作者手腳一樣,勢必舉步維艱。

這作品《La Luzerne, Saint-Denis》描述的是巴黎北郊聖但尼 (Saint-Denis) 野外田園的情景,遠方的農舍建築、樹木、苜蓿紫花與近景的罌粟花等,佈滿了整體畫面,一點一點給點描了出來。說畫點盡量不重疊,其實還是很難做得到。此作原來由英國有影響力的藝術家和評論家 羅傑.弗萊 (Roger Fry, 1866-1934) 所擁有,後來怎會易手轉到 [蘇格蘭國立美術館]?查了一下,1973年美術館才從 The Art Fund, a Treasury Grant and the family of Roger Fry 購得並作典藏。

回應:天涯台客 2015-06-24 06:11:24 (IP:  ) T 4553_R 350 引 用

△《The Marne at Chennevières》Artist: Camille Pissarro (French, 1830-1903), ca. 1864-1865, 91.50 x 145.50 cm, oil on canvas, National Galleries of Scotland.

這是印象派畫家畢沙羅 (Camille Pissarro) 寫生巴黎東南邊的馬恩河 (Marne) 的作品,這時期畢沙羅在馬恩河畔的謝內維埃 (Chennevières) 租了房子在此地畫畫。畫作裡右岸的頂部可以看見謝內維埃教堂和一些建築物,左岸則是一些農舍。

巴比松派的多比尼 (Charles-François Daubigny) 和柯洛 (Jean-Baptiste Camille Corot) 應該給過畢沙羅一些構圖的啓發,寫實主義畫家庫爾貝 (Gustave Courbet) 則影響了他使用畫刀的厚實感。這幅作品於1865年在巴黎的沙龍美展首次展出。

畢沙羅在印象派的畫家群裡屬於年紀最大的,但他總是懇摯提攜後進不遺餘力,很會鼓勵年輕的畫家如塞尚、高更和梵高等。他自己則堅持出品參與每一次印象派的聯展,從1874年至1886年總共八次聯展裡,畢沙羅是唯一全數提供作品展出的畫家。

 返回文化分區 返回 詩 情 畫 藝  ▲往上   頁次: 1 2 3 4 5 6 7 8 9 10 

回  應  意  見  主  題

意見主題:【◆ 舊金山.笛洋藝術博物館 ◆

文章請自行備份,站方不負擔保存之責。
同意網站共享並運用這篇文章。
跟 貼 勿 偏 離 主 題!

貼文請用繁體字。

姓 名:

回應內容:

請在本文章中挑出最夯最切題的關鍵詞s,來提高曝光率,
方便網友上網搜尋,兩關鍵詞之間用“,”(半格)分開。
關鍵詞:
      

總 覽版 務政 經健康醫療軍 武理 財文 化藝 文科 技台灣的美旅 遊PISA娛 樂鄉 土公 民認 同副 刊哈 啦范氏網
竹縫
視界
耳聾
世界
泰伯
觀點
Joy
隨筆
哈利
天地
Jerry C
鳥 世 界
射水魚
天 空
討海人
鏡 頭
嘻笑
人間
詩情
畫藝
老工仔
思 維
網網
相連
歷史
庫存

* 討論區內之言論,不代表本園之立場,一切法律責任仍由發言者本人負責
* 如果您有任何不當言論,本園有權決定是否保留您所送貼的意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