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分區

總 覽版 務政 經健康醫療軍 武理 財文 化藝 文科 技台灣的美旅 遊PISA娛 樂鄉 土公 民認 同副 刊哈 啦范氏網
竹縫
視界
耳聾
世界
泰伯
觀點
Joy
隨筆
哈利
天地
Jerry C
鳥 世 界
射水魚
天 空
討海人
鏡 頭
嘻笑
人間
詩情
畫藝
老工仔
思 維
網網
相連
歷史
庫存

◆ 舊金山.笛洋藝術博物館 ◆

頁次: 1 2 3 4 5 6 7 8 9 10 
發表:天涯台客 2015-02-02 12:09:38 閱覽數:367679 (IP:  ) T 4553_R 0 引 用


舊金山市與郡人口僅只 84 萬,都會區有 452 萬(美國第11大),大灣區總數達 750 萬,如此的人口數,文化層面的硬體設施卻既深又廣,人文薈萃、鬱蓊繁茂自屬必然。

別的不說,光是舊金山市區裡就有四座藝術博物館,而且歷史悠久頗具規模。地利之便,台客自不量力準備跟鄉親們作一點較為詳盡的導覽介紹,哪天如果妳/你來到舊金山,可以方便你的參訪。

這四座美術館是:[笛洋藝術博物館 / M.H. de Young Museum]、[榮耀軍團藝術博物館 / California Palace of the Legion of Honor]、[舊金山現代藝術館 / San Francisco Museum of Modern Art] 和 [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 / Asian Art Museum of San Francisco]。

[舊金山現代藝術館] 目前正擴大整建之中,處於休館狀態,預計要到 2016 年春天之後才能重新對外開放,當今有關現代藝術的展出活動則暫時分散至其他各個美術館,甚或南至 Palo Alto 地區等等。

藝術博物館的資料整理曠日廢時,三個月還完成不了一篇圖文,因此僅先介紹 [笛洋藝術博物館], [榮耀軍團藝術博物館] 幾個月後再作刊登,進度非常緩慢,望請鑒諒。


回應:天涯台客 2015-02-02 12:10:49 (IP:  ) T 4553_R 1 引 用

    █▆▄▁ 笛洋藝術博物館的地理位置及參訪資料 ▁▄▆█

    

    【館  址】 50 Hagiwara Tea Garden Drive, San Francisco, CA94118 (Golden Gate Park)

    【主要館藏】現代與當代藝術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Art)、美國本土藝術 (American Art)、非洲藝術 (Africa Art)、新幾內亞藝術(New Guinea Art)、印度尼西亞藝術 (Indonesia Art) 、大洋洲藝術 (Oceania Art) 和紡織品和服裝 (Textiles and costumes) 等。

    【開放時間】週二至週日 / 9:30 am to 5:15 pm(週一休館,特定假日請查官網)

    【門票費用】成人 $10 / 敬老 $7 / 學生及13-17歲 $6 / 12歲以下孩童及每月第一個週二免費(特展另加不等費用)

    【官方網站】de Young, Fine Art Museum of San Francisco

回應:天涯台客 2015-02-02 12:11:49 (IP:  ) T 4553_R 2 引 用

       █▆▄▁ 藝術博物館的歷史與更新建築 ▁▄▆█

       

[笛洋藝術博物館] 迄今已有 120 年歷史,於1895年啟幕,她是 1894 年『加州冬季國際博覽會』所遺留下來的建築,當年供作藝術的展覽館,建築的埃及風格則仿傚沿襲上一年的 芝加哥哥倫布紀念博覽會

1906 年的毀城大地震,讓 [笛洋藝術博物館] 飽受摧殘,花一年半進行整修。參訪的觀眾逐年增加,舊金山報人 M.H. de Young 大事呼籲展館的擴建有其必要性,用以迎接 20 世紀的到來。1915 年『巴拿馬太平洋萬國博覽會』開展,博覽會建築規劃總監 Louis Christian Mullgardt (1866-1942) 將整棟建築又設計成為西班牙的銀匠風格 (Spanish-Plateresque-style),同時正式移交給舊金山市公園委員會。報人 Michael de Young 的努力獲得推崇,遂以他的名字 [M.H. de Young] 為藝術博物館的命名。

由於太平洋海風鹽分的長期侵蝕,1929 年原來埃及風格的建築被宣佈確有安全之虞;1949年,原來 de Young 所精心鑄灌的混凝土紋飾被認定危險而必需加以拆除等等,都是對於歷史悠久藝術博物館保護的無奈與傷害。

1989 年舊金山 6.9 級大地震時(Loma Prieta earthquake),[笛洋藝術博物館] 遭受嚴重的毀損,老舊建築不得不側身隱退 —— 退出舊金山人的記憶與歷史舞台。

這三張照片是原有的歷史遺跡,建築已經不復存在,原址則由當今的新館建築所取代。

       (歷史照片全擷取自網路)

回應:天涯台客 2015-02-02 12:13:37 (IP:  ) T 4553_R 3 引 用


新館於2005年10月15日建成並正式對外開放至今。建築是由瑞士的「赫爾佐格和德梅隆(Herzog & de Meuron Architekten, BSA/SIA/ETH (HdeM))」所設計,倒置梯型的哈蒙塔 (Hamon Tower) 塔高44米,可以遼望舊金山的部份市區、由太平洋進入美國的門戶金門大橋、以及對岸的馬林海岬 (Marin Headlands)。

建築物的外表以古銅色的銅板鑲嵌,因空氣的氧化每天讓建築外觀呈現出不同顏色的變化。為克服強大地震的威脅,建築結構配合所謂「滾珠軸承(Ball bearing)」的工法,讓耐震度可以承受上下擺動 3 英呎大間距的震幅。

其實美術館的主要建築設計是由舊金山『Fong & Chan Architects』建築事務所負責完成,從姓名上去研判,應該是華裔建築師群,該事務所過去設計的作品風格相當嚴謹,規模不小。


△ (L.) 取自『Fong & Chan Architects』建築事務所網站的作品空拍圖。(R.)滾珠軸承(Ball bearing 的說明圖檔,取自 Wikipedia)。

Do, or Do Not — de Young Museum by Herzog & de Meuron: The Copper Killer

回應:天涯台客 2015-02-02 12:14:30 (IP:  ) T 4553_R 4 引 用


1972 年開始,舊金山成立『舊金山藝術博物館聯盟 / Fine Arts Museums of San Francisco』,協議將原本 [笛洋藝術博物館] 的歐洲繪畫移至另一聯盟的美術館 [榮耀軍團藝術博物館],因此笛洋美術館不以歐洲繪畫為導向,轉以美國本土藝術、現代與當代藝術、原住民藝術、大洋洲藝術......等為收藏展出的主軸。

不過,卻也因此而獲得了更多有關秘魯與墨西哥特奧蒂瓦坎(Teotihuacán)的古印地安文明作品,以及來自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土著部落藝術,增添了不少收藏品的數量。目前各類藝術收藏品的總量超過 27,000 件。以地區性的藝術博物館而言,是可觀的,而且對於美國本土藝術的保護與收藏,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地位。

回應:天涯台客 2015-02-02 12:15:21 (IP:  ) T 4553_R 5 引 用
 

一座龐大藝術博物館建築的完成,單由一個建築事務所畢竟難竟其功,比如結構、土木及岩土工程、機械和電氣工程等等。參與的建築師群確實不少,有: Jacques Herzog、Pierre de Meuron、 Fong + Chan、Rutherford & Chekene、Arup、Herzog & de Meuron 等,日本建築師安藤忠雄 (Tadao Ando) 也投入競標的行列,可惜不幸敗北。

當初決定是否讓新館館址仍舊座落在金門公園裡而頻生爭議,舊金山市的選民以兩次否決權,否決了遷移到市中心金融區的提案,才為重建於金門公園 Golden Gate Park 內的原址而落槌定案。

回應:天涯台客 2015-02-02 12:16:01 (IP:  ) T 4553_R 6 引 用


設計師們對於建築在天然環境中的外觀非常敏感,環保概念更是錙銖必較,不可破壞,必需共榮共生。因此使用了163,118平方英呎(15,154.2平方米)的厚實銅板鑲崁於建築外表,讓「氧化作用」展現出每一天不同氣候的色彩變化。

雕塑庭院、巨大的樹蕨植物與周圍的桉樹群,構築成最大的「綠能效果」,令整座美術館的建築物彷若融入於與大地一起吸納的綠意之中,秉承著現代建築基本與追求的概念。

回應:天涯台客 2015-02-02 12:16:34 (IP:  ) T 4553_R 7 引 用

       █▆▄▁ 藝術博物館建築與外圍景觀 ▁▄▆█



融入與和諧務必裡外兼顧,現代建築除了生活機能、動線流暢、經濟採光......之外,天候及地理條件的因素必需列入設計的考慮範疇。舊金山環海,飽含鹽份的海風空氣對建築而言,無不是一項嚴厲的挑戰考驗。

回應:天涯台客 2015-02-02 12:17:14 (IP:  ) T 4553_R 8 引 用


這座青銅雕塑像佇立於 [笛洋藝術博物館] 前的車道旁,她是為因應1894年舊金山即將主辦『冬季博覽會』的破土典禮,委由比利時雕塑家 Willem Geefs (1805-1883) 形塑的作品《羅馬劍鬥士 / Roman Gladiator》,此作完成於1881年。

破土典禮於1893年由美國第27任總統威廉.霍華德.塔虎脫(William Howard Taft, 1857-1930)鋤下第一剷,這位青銅劍鬥士(或稱角鬥士)晴空揮刀劈劍,氣勢萬千所向彼靡,代表著新世代的來臨,



如今,這件雕塑作品早已青鏽斑斑,但其質感不遜於羅馬有名的其他雕塑,論身段比例、造型結構,實乃上乘之作,只可惜安置的地點總會讓人輕忽掠過,而過往的人群裡能有幾人知曉她的來龍去脈?

回應:天涯台客 2015-02-02 12:18:11 (IP:  ) T 4553_R 9 引 用


即使 [笛洋藝術博物館] 歷經改建,原有美術館前的蓮花池塘和棕櫚樹,眾家設計師們堅持不可廢棄,保留,用以保存舊金山市民的共同記憶。

「共同記憶」,是改建 [笛洋藝術博物館] 不可廢弛的立意與宗旨。

回應:天涯台客 2015-02-02 12:18:52 (IP:  ) T 4553_R 10 引 用


藝術博物館正前方音樂廣場裡的噴泉。



回應:天涯台客 2015-02-02 12:19:33 (IP:  ) T 4553_R 11 引 用


新館以綠色環保建築為主調,以不影響或破壞金門公園的自然生態為訴求準則。金門公園每年的到訪人次達 1,300 萬,名列美國城市公園的第三大,總面積比紐約的中央公園還高出 20%。

下圖是金門公園的空拍照片,金門公園介乎於日落區 (Sunset District) 與克萊門區 (Clement District) 之間,右下方是太平洋,左上方則是舊金山海灣 (San Francisco Bay)。

(圖片取自 Wikipedia)

回應:天涯台客 2015-02-02 12:20:09 (IP:  ) T 4553_R 12 引 用


藝術博物館前的人面獅身雕像源自於舊館的埃及風格建築,也是舊美術館原有的守護神,就讓牠們再為 [笛洋藝術博物館] 看守個幾百年吧!

截斷傳統?有時還得三思。保留市民們的共同記憶,應該是主事或執政者該有的胸襟和遠見,市民們的思考條理不見得比在位者或決定者更不清晰周全。

回應:天涯台客 2015-02-02 12:21:02 (IP:  ) T 4553_R 13 引 用


噴泉旁歌詠自由的塑像,由加州富人 詹姆斯.利克 ( James Lick, 1796-1876 ) 所捐贈,頂頭是自由女神,柱子內的雕像不是他自己本人,而是‪星條旗 (‬The Star-Spangled Banner, ‪美國國歌)‬的原創作詞者 弗朗西斯.斯科特.基 (Francis Scott Key),Francis Scott Key 是專業律師,也是業餘詩人。

為富不仁往往是致富的捷徑,但富人如詹姆斯.利克者,知道反哺與回饋,沒有忘懷多少遠渡重洋、歷經驚濤駭浪的移民們的夢想與初衷 —— 遠赴自由國度。



本網《綠翠園》裡另有一篇拙作 ◆ 溫室花房 / 奇卉爭妍◆ ,其捐贈人也是這位宅心仁厚的 詹姆斯.利克,是一個成功而性情古怪的鋼琴製造商以及地產的投資開發者。

回應:天涯台客 2015-02-02 12:21:55 (IP:  ) T 4553_R 14 引 用


執業於奧克蘭 (Oakland) 的景觀設計師、而且任教於柏克萊加州大學的教授 Walter Hood,盤算,並堅信著:建築外表的銅板一旦氧化所產生的色澤變化,是否可以與週遭的林木構建成一個更為諧和的對應關係?

換句話說,[笛洋藝術博物館] 的新館設計具備了十足先進的建築技術和理念。除了建築外表材料的深思熟慮,時間的考驗即將印證思維的對或錯,不容錯估。Walter Hood 還領隊規劃整體博物館外花園的設計佈置。

回應:天涯台客 2015-02-02 12:22:28 (IP:  ) T 4553_R 15 引 用


羅馬建築的大圓柱一向是美國上兩世紀興建公共建築的依循藍本,這排大圓柱是笛洋藝術博物館右手邊「音樂廣場 / Spreckels Temple of Music」的廊柱,歲月的洗滌下,滄桑的歷史感依舊。



回應:天涯台客 2015-02-02 12:23:08 (IP:  ) T 4553_R 16 引 用


金門公園裡的露天「音樂廣場」,就在 [笛洋藝術博物館] 前方的西南邊。其實她也是因應 1894 年冬季博覽會各項活動的需要而建造、而留存的遺址產物。

目前成為週末一些樂團的表演場地,頗受一般年輕樂迷的青睞。2000 年在這片廣場底下建構了一個可容 800 輛車的停車場,足以供應笛洋藝術博物館和斜對面加州科學院 (California Academy of Sciences) 的停車需求。



回應:天涯台客 2015-02-02 12:23:52 (IP:  ) T 4553_R 17 引 用


今天的新館與歷史舊館的對照,一個是極其現代化的功能與風格,另一個則是沿襲埃及的建築風格與結構。與時俱進,向潮流看齊,也許後人還可能會作更新更適合那時候條件的改革。

這是「傳承」的真諦。今天,必將成為明日的「傳統」,一昧摒除傳統,不見得可以締造出合乎該片土地應有的容貌。「交代」不是一時的考量,而是為後人鋪陳一條可以昂首闊步的大道。



上圖左上方的肖像是為 [笛洋藝術博物館] 催生不遺餘力的 M.H. de Young 先生,後人沒有忘記他。

回應:天涯台客 2015-02-02 12:25:34 (IP:  ) T 4553_R 18 引 用


廣場上另一件相當優秀的青銅雕塑作品《 The Apple Cider Press / 壓榨蘋果汁 (1894) 》,創作者是出生於賓夕法尼亞州匹茲堡的湯瑪士.希爾茲克拉克(Thomas Shields Clarke, 1860 - 1920),這件作品也是 1894 年冬季博覽會留下來的藝術作品。

湯瑪士.希爾茲克拉克曾因此作而獲得了西班牙馬德里的榮譽勳章。他 1882 年畢業於普林斯頓大學,曾經是紐約藝術學生聯盟的學員,並在巴黎高等美術學院修習雕塑。1891年還以繪畫作品《 Night Market in Morocco 》榮獲德國柏林萬國博覽會的金質獎,至於西班牙為何參一腳頒獎給他?我就無從考證了。

回應:天涯台客 2015-02-02 12:26:21 (IP:  ) T 4553_R 19 引 用
 

青銅雕塑作品《 The Apple Cider Press 》的細部特寫,迎著陽光,呼應著舊金山北邊66英哩外 Napa Valley 的酒香氣味。

回應:天涯台客 2015-02-02 12:27:54 (IP:  ) T 4553_R 20 引 用


藝術博物館的大門旁,正立著一次難得的「美國現代主義特展」,展出作品來自華盛頓國家藝廊,規模不小。

展期從2014年6月7日至10月12日,前後四個月,機會當屬殊勝,本欄另闢章節為大家作一個稍微詳盡的導覽。

回應:天涯台客 2015-02-02 12:28:31 (IP:  ) T 4553_R 21 引 用


[笛洋藝術博物館] 外牆與高塔 Hamon Tower 形成的角度造型頗具現代意味,不過就色彩而言,每次經過乍看之下,污漆墨黑有些不起眼,也可以說相當不討喜。方方硬硬的,與印象裡的美術館建築千萬個不搭嘎。

可是,待一靠近拍照,線條與塊面結構變化的多樣性,加以日光斜照的隨時改變,其轉換之莫測感委實讓人目不暇給、驚嘆連連,相信這是當初建築設計大師們所始料未及的吧!

回應:天涯台客 2015-02-02 12:29:19 (IP:  ) T 4553_R 22 引 用


藝術博物館的正對面是加州科學院 (California Academy of Sciences),2008 年尚未改建之前,她是一座很值得參觀的水族館,尤其巨大的環型玻璃水族箱,太平洋的大型魚類環繞著急速游行,那印像迄今不忘。

之後轉型為自然科學,是世界上最大的自然歷史博物館,2008年9月才完工而正式對外開放。裡邊還有90英尺直徑的球形玻璃穹頂,展示熱帶雨林,偌大的屋頂還植滿草皮,其社會教育的用意自是不言可喻。

回應:天涯台客 2015-02-02 12:30:05 (IP:  ) T 4553_R 23 引 用


網路上有人這樣形容笛洋藝術博物館包覆著銅板,彷若是建築物裹著一層活皮膚,綿密的圓孔就好像是人類的毛細孔一樣,讓室內的光線隨著日出日落或陰晴而微微產生變化。

二十年之內,我們能夠看得到氧化之後與週圍林木的和諧共存並蓄,那是一座綠色建築逐步高齡化的融入結果及過程。而這種轉變,並不忽略或影響到孩童和大人們對於公共空間的使用概念,其動機肯定是一項正向的思考。



這篇文章《San Francisco‘s Newest Landmark: The de Young Museum》或許值得閱讀。

回應:天涯台客 2015-02-02 12:30:43 (IP:  ) T 4553_R 24 引 用


館外天候的陰晴,決定了館內光線的強弱。



回應:天涯台客 2015-02-02 12:31:12 (IP:  ) T 4553_R 25 引 用


上圖是笛洋藝術博物館的正門入口,另有兩處入口在社教庭院和雕塑花園的邊門,這在一般博物館並不多見。進口處的安檢甚為嚴格,檢查參訪者的背包,尤其 911 之後更是未曾鬆懈。

下圖是從內部中庭望出去的科學院與南邊遠處的小山丘 Mt. Sutro 以及雲霧中的電信塔 Sutro Tower,那山頂上是拍攝日落區一整片井字型街道與櫛比鱗次住屋的最佳攝影地點,日落時分華燈初上,煞是好看。



回應:天涯台客 2015-02-02 12:32:04 (IP:  ) T 4553_R 26 引 用

       █▆▄▁ 雕塑花園 / Barbro Osher Sculpture Garden ▁▄▆█



藝術博物館西南邊闢有雕塑花園,佔地近一萬平方英呎 (9,718 sq. ft.),佈置陳列著不少戶外的大型現代雕塑作品。雕塑花園同 Cafeteria 餐飲部門連接,邊用餐邊賞雕塑或者曬曬暖陽,不亦快哉。

大部份的雕塑作品係由曾經是瑞典駐舊金山領事館的女領事巴爾布魯.奧謝爾 (Barbro Sachs-Osher) 所慷慨捐贈,因此以她的芳名姓氏「Barbro Osher 」為雕塑花園命名。



The Barbro Osher Foundation

回應:天涯台客 2015-02-02 12:33:01 (IP:  ) T 4553_R 27 引 用

△《Drawn Stone》Artist: Andy Goldsworthy (English, 1956-), Appleton Greenmoor Sandstone, 48.3 x 3782.1 x 5478.8 cm (19 x 1489 x 2157 in.), 2005, Location: de Young Entry Court.

藝術博物館的中庭,佈置著一件讓觀賞者易於引起共鳴的巨大石塊的作品《Drawn Stone》,它由8大塊 Appleton Greenmoor sandstone 分佈組合而成,創作者是英國的雕塑家安迪.戈茲沃西 (Andy Goldsworthy, born 26 July 1956)。

2003 年藝術博物館敦請安迪.戈茲沃西為新館建築作一規劃,以其作品呼應建築家 Herzog & de Meuron 的博物館設計,讓中庭、建築牆面和雕塑作品的線條構築起一個對角線交叉的對應關係。

換句話說,作品不是單獨存在,她是整體創作空間的部份之一,與建築作個互補和延伸的關聯。戈茲沃西以來自英格蘭約克郡 (Yorkshire, Northern England) 的砂岩,切成巨型長方塊,其色彩是天然純色,完美地融入於這一處空間裡。

回應:天涯台客 2015-02-02 12:33:38 (IP:  ) T 4553_R 28 引 用


緣於加州地形地質的細微觀察,戈茲沃西用裂開的裂縫當線條,劃開了巨大砂岩與石板地板,一路從藝術博物館的進門口延伸到中庭,再到門口外的人行道上。而且分岔成兩條裂縫,宛延向外......。

要是你不留意,你或許會錯過地上裂縫的存在,但稍一留神,呃!天啊!那豈不是隱喻著地震的斷層?這座笛洋藝術博物館的前身不就毀於1989年的大地震?創作的靈感源頭其實都是存乎於一念之間,要或不要、合宜不合宜而已。正如同建築師群原先對於原始構想的再三審視與推敲一樣 —— Do it, or not?



回應:天涯台客 2015-02-02 12:34:24 (IP:  ) T 4553_R 29 引 用


一般美術館對於雕塑作品往往是百般呵護,重要作品還得安置警衛人員隨側看守,隨時如臨大敵;稀世珍寶如佛羅倫斯的米開朗基羅《大衛像 / David》架高再架高,周圍繞以圍欄,閒雜人仕不得靠近。其他的等閒之作嘛!祭以立牌「PLEASE DO NOT TOUCH!」算是客氣的了。

[笛洋藝術博物館] 這件砂岩雕塑《Drawn Stone》卻反其道而行,允許觀賞者在走累時可以安坐在那些石頭上休息小憩,這也難怪很多經過的參訪者,根本就不知道她們是一位現代雕塑家的嚴謹作品。

日射角度、陰晴天氣的變化、建築的線條與塊面,很容易就形塑成一幅幅變化無窮而現代感俱足的畫面。也因此,吸引了很多攝影者不停地流連穿梭在這空間裡,極其「忘我」,包括我在內。

回應:天涯台客 2015-02-02 12:35:14 (IP:  ) T 4553_R 30 引 用


樓上經過的長者的剪影,也是「忘我」的投射,美術館的功能其實不小。

回應:天涯台客 2015-02-02 12:35:49 (IP:  ) T 4553_R 31 引 用


這是《巴爾布魯.奧謝爾雕塑花園 (Barbro Osher Sculpture Garden)》的入口。

巴爾布魯.奧謝爾 (Barbro Sachs-Osher, born in Stockholm, Swedish, 1940-) 除了是瑞典駐舊金山的領事,還是一位慈善家,是伯納德.奧謝爾基金會 (Bernard Osher Foundation) 的主席。根據網上雜誌 Slate 的報導,2006 年她與夫婿 Bernard Osher 主持的基金會曾是全美第三大貢獻的慈善機構。

奧謝爾是舊金山報紙 Vestkusten 的發行人與擁有者,這家報館於 1886 年創刊,並且於 2007 年為紐約的 Nordstjernan 所併購。

奧謝爾畢業於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大學,主修語言和政治學。在 1980 年代才搬到美國。1995年到1998年期間,她也曾經擔任瑞典駐洛杉磯的總領事。

1980年以來,與先生共同捐贈約值 7.2 億美元的股票給伯納德.奧謝爾基金會,獎勵的對象主要是醫學教育中心、大學獎學金、表演藝術和高等教育的項目。收藏過不少現代雕塑作品,這雕塑花園裡就佈置不少她們捐贈的作品。

回應:天涯台客 2015-02-02 12:36:26 (IP:  ) T 4553_R 32 引 用

△《Corridor Pin, Blue》Artist: Claes Oldenburg (American, 1929-), Stainless Steel, Aluminum, And Polyurethane Enamel, 255 x 254 x 16 in. (647.7 x 645.2 x 40.6 cm), 1999, Location: de Young Sculpture Garden.

《藍色別針 / Corridor Pin, Blue》是瑞典裔美國普普藝術和公共裝置藝術雕刻家克萊斯.歐登柏格 (Claes Oldenburg) 的作品,他以放大的日常用品為主題而聞名於藝壇。1950 年畢業於耶魯大學,之後還曾就學於芝加哥藝術學院。

過去歐登柏格也從事過軟性材質的雕塑創作 (Soft Sculpture),所謂軟性雕塑,使用如布料、紙張、橡膠......等非剛性的材料完成的作品。同樣是雕塑家的太太 Coosje van Bruggen 則是他工作時的合作夥伴,太太於結婚29年後的2009病逝,目前歐登柏格仍居住在紐約。



回應:天涯台客 2015-02-02 12:37:25 (IP:  ) T 4553_R 33 引 用

△《Winged Woman Walking VI》Artist: Stephen De Staebler (American, 1933-2011), Bronze, 94 1/2 x 20 x 34 1/2 in. (240 x 50.8 x 87.6 cm), 1990, Location: de Young Sculpture Garden.

《行走中而有著翅膀的女人 VI / Winged Woman Walking VI》的創作者是國際知名的美國雕塑家史地芬.德.史迭布勒 (Stephen De Staebler, 1933–2011),他的作品材料以粘土和青銅為主,刀法筆觸相當拙樸,富饒「手感」深具「人味」。

題材大多環繞著喚醒人類如何關照生存的法則、生長和腐朽、地球的界限性和最大的可能性等等,無非都是苦口婆心奉勸世人怎麼珍惜愛護這個地球,他作品的另一特色是:青銅上,還會塗上一層薄薄的色彩。

回應:天涯台客 2015-02-02 12:38:13 (IP:  ) T 4553_R 34 引 用

△《Ocean Gate》Artist: Louise Nevelson (American, 1899-1988), Aluminum and Black Paint, 145 11/16 x 81 7/8 x 68 1/8 in. (370 x 208 x 173 cm), 1982, Location: de Young Sculpture Garden.

出生於俄羅斯基輔 (Kiev, Russia) 的俄裔女雕塑家路易絲.奈維爾森 (Louise Nevelson),是一位積極反叛傳統的藝術家,以單色抽象表現主義的雕塑著稱於世。

這件《海門 / Ocean Gate》作品共有五個垂直的部分,兩端可以用六角頭螺栓釘固定在底座上。奈維爾森隨著家人於20世紀初移民美國,到學校學習英語,家裡仍舊使用她的家鄉語言 —— 意第緒語 (Yiddish)。

成為雕塑家之前,奈維爾森曾經學習過素描、繪畫、聲樂和戲劇的表演藝術,最後參加了紐約藝術學生聯盟。1941 年舉辦過個展,另代表美國參展過第31屆威尼斯雙年展。

回應:天涯台客 2015-02-02 12:39:24 (IP:  ) T 4553_R 35 引 用


奈維爾森作品的獨特之處,在於她的主題往往圍繞著單色如黑色或白色去作結構發展,不會有其他多種色彩的攙和,在單純的色調環境之下構築起她的旨意。

她另有一件作品《Black Moon》被陳列於笛洋藝術博物館的室內展覽廳裡,目前她被認為是美國最具創新精神的雕塑家之一。1988年於紐約與世長辭,底下是奈維爾森的創作名言:

" 我認為大多數藝術家都是從絕望中進行解脫似的創作。創作的本質卻不在表現光鮮亮麗的外表,而在履行一種痛苦、艱困的探索。" —Louise Nevelson

(鏡頭 Close-up 一看,雕塑作品居然佈滿蜘蛛網,莫非隱射生命中的「束縛」?有待解脫......?)

回應:天涯台客 2015-02-02 12:40:08 (IP:  ) T 4553_R 36 引 用

△《Conversation Piece V (Three Figures)》Artist: Juan Munoz (Spanish, 1953-2001), Bronze, 64 x 31 3/8 x 31 3/8 in. (162.6 x 79.7 x 79.7 cm); 64 x 31 3/8 x 31 3/8 in. (162.6 x 79.7 x 79.7 cm); 64 x 31 3/8 x 31 3/8 in. (162.6 x 79.7 x 79.7 cm), 2001, Location: de Young Sculpture Garden.

西班牙的胡安.穆尼奧斯 (Juan Muñoz) 是個十分奇特的雕塑家,作品的造形奇特,連他個人也是非常奇特,他自稱他作品所扮演的是「說書人」的角色,因為他只會以創作敘述「故事」。

比如他這件三個與真人一般大小的女人,造形上有如不倒翁,這正是他形塑的風格。背景如果是野外的公路旁,故事性的感受的確相當強烈。他的創作題材喜用人群,或站或坐,臉上無不表情洋溢,總有說不盡的敘述性。遺憾是英年早逝,僅只活過 48 歲。

有興趣的話,可以欣賞他的其他作品。

回應:天涯台客 2015-02-02 12:40:52 (IP:  ) T 4553_R 37 引 用

△《Apple》Artist: Ulla & Gustav Kraitz (Swedish, 1926-), Glazed Ceramic, 44.5 x 41.9 x 41.9 cm (17 1/2 x 16 1/2 x 16 1/2 in.), 2005, Location: de Young Sculpture Garden.

Ulla & Gustav Kraitz 是一對瑞典有名的夫妻檔陶藝雕塑家,太太 Ulla (b. 1936 in Stockholm, Sweden) 與先生 Gustav (b. 1926 in Miskolc, Hungary) 都曾在西班牙研習藝術。對於中國宋朝的陶藝燒窯技術頗有研究,他們自己開發出可以燒製更大主體作品的窯爐。

笛洋藝術博物館雕塑花園裡的這件《蘋果 / Apple》作品,釉面的色彩與光澤,相當獨到。錯置在草坪上,彷若就是果樹掉下來一地碩大的蘋果一樣,很具現代感。高齡的這對夫婦藝術家,目前接受定製的訂單不少,還包含紐約聯合國大樓的華倫堡紀念碑 (The Wallenberg Monument)。

回應:天涯台客 2015-02-02 12:41:32 (IP:  ) T 4553_R 38 引 用

△《Big Crinkly》Artist: Alexander Calder (American, 1898-1976), Painted Steel, 150 in. x 97 in. x 76 in. (381 cm x 246.38 cm x 193.04 cm), 1969, Location: de Young Sculpture Garden.

美國動態雕塑的創始者、雕塑家亞歷山大.考爾德 (Alexander Calder),名聲夠響亮吧,一些城市大型建築經常可以遇上他的大雕塑,大型作品的材料,大都是鋼鐵骨架再上色。

這件《Big Crinkly》作品屬於較為袖珍型的,秀氣,沒有其他作品的凌雲霸氣的氣勢,顯得有些溫情與隨和。考爾德的祖父與父親都是雕塑家,所謂家學淵源,他的所學又是機械工程,讓他決定步上雕塑創作之路後,如虎添翼,任他馳騁於藝壇上而無往不利。

回應:天涯台客 2015-02-02 12:42:13 (IP:  ) T 4553_R 39 引 用

△《La Maternité》Artist: Joan Miró (Spanish, 1893-1983), Bronze, 157.5 x 191.8 x 177.8 cm (62 x 75 1/2 x 70 in.), 1973, Location: de Young Sculpture Garden.

出生於西班牙巴塞隆那的畫家、雕塑家、陶藝家的胡安.米羅(Joan Miró),可以說是舉世人盡皆知的傳奇性藝術家,絢爛的色彩、童稚的線條與造形,永遠展現出他那一片天真無邪的美麗世界。

畫畫和陶藝之外,雕塑也是他常作表達的媒介物。由於父親對於天文頗感興趣,影響所及,米羅的作品裡經常會出現太陽、星星、小鳥和女人的的視覺元素,其原因也就不足為奇了。

這件《La Maternité/ 母道》作品,同樣具有很濃的稚氣。米羅的風格其實不好歸類,抽象表現也好,超現實主義的幻想也罷,「夢幻」與「詩情」應該更能解釋他的創作鵠的以及所觸及的境地。

回應:天涯台客 2015-02-02 12:42:49 (IP:  ) T 4553_R 40 引 用

△《Working Model for Sheep Piece》Artist: Henry Moore (English, 1898-1986), Bronze, 40 1/2 x 57 x 40 in., 1971, Location: de Young Sculpture Garden.

英國雕塑家亨利.斯賓賽.摩爾 (Henry Spencer Moore) 的作品除被英國藝術界所尊崇外,聲譽更是響徹國際。他的弧形線條通常被認為是暗示女性的胴體,穿洞中空的空間,被形容是受他的出生地 —— 英格蘭東北部約克郡 (Yorkshire, Northern England) 起伏丘陵地形的投射和隱喻。

摩爾從事過大理石雕刻,後期大多以大型鑄銅雕塑為主,在英國現代主義領域中佔有一席相當重要的地位。他的特殊形式讓他擁有從世界各地蜂湧而來的訂單,因此他的晚年生活十分優渥,但是,他的生活卻非常儉樸,因為摩爾是一名礦工的兒子。

回應:天涯台客 2015-02-02 12:43:23 (IP:  ) T 4553_R 41 引 用


弧度線條畢竟是柔美的表徵,轉折抑揚頓挫,端真變化莫測,縱使是抽象意味大於具象性,但其美感仍舊牽引著世人的視覺與情緒,飽含著延伸觀賞者「遐想、再創作」的功能。

對照於笛洋藝術博物館的建築直線,兩者的材料質感對應得極為融合諧調。設若從線條的對比去作考量,建築師與雕塑家無異於做了一次最為完美、令人驚歎的結合。當然,我們也不能忽略策展者的精心規劃。



回應:天涯台客 2015-02-02 12:44:13 (IP:  ) T 4553_R 42 引 用

△《Pierced Monolith with Colour》Artist: Barbara (Jocelyn) Hepworth (English, 1902-1975), Roman Stone and Paint, 68 1/2 x 46 x 8 in., 1965, Location: de Young Sculpture Garden.

與亨利.摩爾同時期的另一位英國畫家和雕塑家芭芭拉.赫普沃斯 (Dame Barbara Hepworth),她也是摩爾的朋友摯交,風格上多少蒙受摩爾的影響,尤其是「挖空」主體的作法。

她的雕塑作品是英國抽象雕塑與為數不多的女性雕塑家之一,抒情的風格,讓她成為20世紀中葉英國頗具影響力的雕塑家。早期的創作路線標榜著自然主義與簡約的形式,之後才步入純粹抽象的領域。

回應:天涯台客 2015-02-02 12:44:47 (IP:  ) T 4553_R 43 引 用


芭芭拉.赫普沃斯作品《Pierced Monolith with Colour》的正面與背面,雕刻材料使用的是羅馬石。由於極端簡約,四角磨圓的矩形內挖個大圓洞,其造形與幾何圖形無異,稍一不留意,有時還真容易錯過哩!



回應:天涯台客 2015-02-02 12:45:29 (IP:  ) T 4553_R 44 引 用

△《Two Piece Reclining Figure No. 9》Artist: Henry Moore (English, 1898-1986), Cast Bronze, 143.2 x 243.8 x 132.1 cm (56 3/8 x 96 x 52 in.), 1968, Location: de Young Sculpture Garden.

亨利.摩爾的另一件作品《Two Piece Reclining Figure No. 9》,斜倚著的人物造像一直是摩爾喜於表現的主題主軸,也許吧,人物造型更能令弧形線條不斷地擴張延展。

雕塑作品的迷人之處在於:經得起旋轉,換句話說,觀賞者可以 360°繞著看,每個角度有每個角度的造型美感,永無瑕疵敗筆,教我們沉浸其中而不能自已。



回應:天涯台客 2015-02-02 12:46:12 (IP:  ) T 4553_R 45 引 用

△《Artificial Rock》Artist: Zhan Wang (Chinese, 1962-), Stainless Steel, 177 1/8 x 78 3/4 x 94 1/2 in. (449.9 x 200 x 240 cm), 2005, Location: de Young Sculpture Garden.

經由富豪雷.米爾頓.杜比 (Ray Milton Dolby, 1933-2013) 的收購捐贈,中國觀念雕塑家展望 (Zhan Wang) 的作品《Artificial Rock / 假山石》亦矗立在笛洋雕塑花園裡。

展望是中國新崛起的雕塑工作者,出生於北京,1988 年畢業於中國中央美術學院雕塑系,現任中央美術學院雕塑系教授,工作和居住在北京。

回應:天涯台客 2015-02-02 12:46:48 (IP:  ) T 4553_R 46 引 用


從1995年開始創作的以不銹鋼材料製作的《假山石》系列成為展望的代表作品,不銹鋼假山石探討了自然與工業文明的對等關係,他有意識地彰顯著「假山石」的「假」,用以揭露中國當代文化的斷層現象。

展望的 《假山石》以不鏽鋼的材質加以拋光,做出鏡面的效果,反射出周圍環境的凌亂色彩與破碎的物體形像。讓作品呈現出既沈靜又冷礪的質地,扭曲的假象,敘述著人與自然的矛盾和對抗的義涵。



回應:天涯台客 2015-02-02 12:47:51 (IP:  ) T 4553_R 47 引 用


笛洋藝術博物館建築的傾斜屋簷與雕塑花園的場景兼容並蓄。

回應:天涯台客 2015-02-02 12:48:31 (IP:  ) T 4553_R 48 引 用


藝術館的露天中庭。露天嘛!而且還沒進入正式大廳,我原以為可以讓攝影三腳架靠近,一聲喝令下,只能乖乖放置在大門口外,老美這種管理哲學:怎麼規定,就怎麼執行。

叫人不得不佩服,沒有特權沒有例外,一律六親不認;但,雕塑作品可以當憩息的座椅用,不會被管理員喝斥哦?只因為雕塑家 Andy Goldsworthy 曾有交代?



由於是露天的中庭,舊金山的陽光經常忽隱忽現,太陽一露臉,陰影的塊面與線條產生無比的攝影魅力,結果想當然爾樂死了一票攝影的愛好者。

回應:天涯台客 2015-02-02 12:49:00 (IP:  ) T 4553_R 49 引 用


△ 九月份,室外的林木有些微變粧是有些秋意了。盡頭房子是隔壁的「日本茶花園 / Japanese Tea Garden」,她是 1894 年加州世界博覽會的遺址之一,也是美國最古老的日式庭園。

▽ 從藝術館的二樓俯覽雕塑花園,花園旁就是 Cafeteria,有太陽的中午,參訪者喝杯咖啡或用餐就是無上的享受,即使是食物菜色淡然乏味、不甚了了。



回應:天涯台客 2015-02-02 12:49:51 (IP:  ) T 4553_R 50 引 用


△ 亨利.摩爾的線條與建築結合的形影,總要教人不由興嘆!不可爭鋒誰都不能越矩,那是館方的用心,我們只能順著仰望、抬頭品賞。



△ 藝術博物館的迎賓大廳,建築結構力求嚴謹變幻,光線的投射注入也是另一項精心的傑作與巧思。

 返回文化分區 返回 詩 情 畫 藝  ▲往上   頁次: 1 2 3 4 5 6 7 8 9 10 

回  應  意  見  主  題

意見主題:【◆ 舊金山.笛洋藝術博物館 ◆

文章請自行備份,站方不負擔保存之責。
同意網站共享並運用這篇文章。
跟 貼 勿 偏 離 主 題!

貼文請用繁體字。

姓 名:

回應內容:

請在本文章中挑出最夯最切題的關鍵詞s,來提高曝光率,
方便網友上網搜尋,兩關鍵詞之間用“,”(半格)分開。
關鍵詞:
      

總 覽版 務政 經健康醫療軍 武理 財文 化藝 文科 技台灣的美旅 遊PISA娛 樂鄉 土公 民認 同副 刊哈 啦范氏網
竹縫
視界
耳聾
世界
泰伯
觀點
Joy
隨筆
哈利
天地
Jerry C
鳥 世 界
射水魚
天 空
討海人
鏡 頭
嘻笑
人間
詩情
畫藝
老工仔
思 維
網網
相連
歷史
庫存

* 討論區內之言論,不代表本園之立場,一切法律責任仍由發言者本人負責
* 如果您有任何不當言論,本園有權決定是否保留您所送貼的意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