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aa部落格

總 覽版 務政 經健康醫療軍 武理 財文 化藝 文科 技台灣的美旅 遊PISA娛 樂鄉 土公 民認 同副 刊哈 啦范氏網
竹縫
視界
耳聾
世界
泰伯
觀點
Joy
隨筆
哈利
天地
Jerry C
鳥 世 界
射水魚
天 空
討海人
鏡 頭
嘻笑
人間
詩情
畫藝
老工仔
思 維
網網
相連
歷史
庫存

主題:印順導師「以佛法研究佛法」:
發表:aaa 2010-09-20 18:00:25 閱覽數:65975 (IP: ) T 3116 引 用
 


回應:aaa 2010-12-09 18:23:42 (IP: ) T 3116_R 58 引 用
五 晚期傳來的小乘經論

一切有部為主的罽賓區,銅鍱部為主的師子國,所有小乘教學而有關中國的,已約略說到。其他的小乘教學,傳譯較遲的,應再為敘述。

小乘的四阿含經,各部派是大致相同的。還有不屬於阿含部的,如魏瞿曇般若流支(五三九)譯的『正法念處經』。這是一切有與犢子系共傳的,但本譯屬於(犢子系的)正量部。還有隋闍那崛多等(五八七)譯的『佛本行集經』,為法藏部的佛本行集。上二書,部帙都很大。

關於論典,一切有部的『發智』、六足、『婆沙』,唐玄奘(六四九─六六三)幾乎完全譯出,只缺一部『施設足論』(後由宋施護譯出一部分)。玄奘對於阿毘達磨的重視,可以推見出來。失譯的『三彌底部論』,真諦(五五九)譯出的『立世阿毘曇論』,都是正量部的論典。此外,譯來中國而有重要意義的,有三部論:一.『成實論』,是鳩摩羅什的譯品。論主名訶黎跋摩,為中天竺人。傳說是薩婆多部鳩摩羅陀的弟子,其實就是經部的鳩摩羅陀。他不滿有部,到中印度的華氏城,與容認大乘的大眾部學者共住。所以『成實論』的內容,不但以經部義來評破有部,又轉而歸向於大眾部所信解的空義。法空是三乘所共的,不限於大乘的。『成實論』的空義,與大乘的究竟空義,還有小小的距離。『成實論』在齊、梁時,真是盛極一時,有稱之為成實宗的。後經三論與天台學者,論證為小乘以後,就漸漸衰落了。二.陳真諦(五六三)初譯,唐玄奘(六五一─六五四)再譯的『俱舍論』,是世親所造的,是繼承(有部西方師)『雜阿毘曇心論』而更完成的論典。表面是有部論,而骨子裡卻傾向經部,所以廣引經部所說,以顯出有部立義的不徹底。自從『俱舍論』譯出以後,舊有的毘曇宗,就轉名為俱舍宗了。其實,『俱舍論』沒有成為獨立的學派,只是唯識學者附習的法門而已。三.婆藪跋摩造的『四諦論』,也是陳真諦譯的。論中引用『俱舍論』及破『俱舍』的『順正理論』,所以應為五世紀末的作品。『四諦論』也是出入於有部、經部,更引用大眾部學與正量部。『成實』、『俱舍』、『四諦』─三部論,都是經部盛行以後,不滿一切有部的作品。但都不是純粹的經部,而是出入各部,自成體系的論典。『成實』與『俱舍』,在中國佛教史上,有過重大的影響。

附帶說到律典:弗若多羅等譯的『十誦律』,屬於舊有部,齊梁時曾盛行江淮一帶,為中國律學初期的大宗。佛陀跋陀羅與法顯譯的『摩訶僧祇律』,屬大眾部;佛陀什譯的『五分律』,屬化地部,都沒有什麼流通。佛陀耶舍譯的『四分律』,屬法藏部,起初也不大流行。到北魏,尤其是慧光的門下濟濟,才大大的弘盛起來。到唐代,中國的律學已為『四分律』所統一。道宣說:『四分律』有五義通於大乘,所以特別受到大乘為主的中國佛教界所信從。道宣所說,如從部派的見地看來,也很有意義。因為大眾及分別說系的化地、飲光、法藏,都有大乘的傾向,一向與大乘攜手並進的。唐義淨在武后時(七00─七一0)所譯的『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等,是有部的新律,與西藏所傳的一致。但在四分律宗完成的當時,很少人去注意他。此外,魏瞿曇般若流支譯的『解脫戒經』,為飲光部的戒本。真諦譯的『律二十二明了論』,是正量部的律論。傳在中國的律典,包含各宗,可說豐富之極,最便於研究者的比較。

六 真常大乘經

真常唯心的,唯識的大乘經論,有不同的淵源,卻又有極深的關涉(中國舊說的真心派與妄心派,大意相同)。先說真常經;但為了減少誤會,不能不先說真常的定義。如說菩薩的因行─發菩提心,修六度等,如來的果德,雖說得多少廣略(淺深)不同,但同樣是大乘通義。如說如來壽命無量,色身遍滿,心性本淨,也是大乘經的通義。其實,這還是小乘大眾部系,一分分別說系的共義。例如「心性本淨」,『般若經』說:「是心(承上菩提心說)非心,本性淨故」。約心無自性說本淨,所以龍樹說淨是無自性空的別名。『成唯識論』的解說心性本淨,也與此相同。這樣,如來性空,可以說如來性淨,如來性常住了。但現在所說的真常,有不同的意趣。這本是為了破斥一分的誤解,以為如來入涅槃,等於沒有了。所以說:如來與涅槃,是真實的,不空的,常住的,不能說「無」。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色相)、智慧神力的如來,既是常住的,涅槃也不能說是「無色」。既然是常住的,那末眾生位上,也就本來如此的了。如來的果德,在因地本有,這就是如來藏、如來界、佛性、法界;這就是「不空」的「我」。經上說法性空,只是說法性沒有虛妄法,沒有雜染法─「不空空」;不是真如法性,如來的常樂我淨也沒有了─「空不空」。這才堅決的破「無我」為權教,斥「空」為不了義,顯出了真常大乘的特色。


綜 覽 全 部 討 論

總 覽版 務政 經健康醫療軍 武理 財文 化藝 文科 技台灣的美旅 遊PISA娛 樂鄉 土公 民認 同副 刊哈 啦范氏網
竹縫
視界
耳聾
世界
泰伯
觀點
Joy
隨筆
哈利
天地
Jerry C
鳥 世 界
射水魚
天 空
討海人
鏡 頭
嘻笑
人間
詩情
畫藝
老工仔
思 維
網網
相連
歷史
庫存


* 討論區內之言論,不代表本園之立場,一切法律責任仍由發言者本人負責
* 如果您有任何不當言論,本園有權決定是否保留您所送貼的意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