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aa部落格

總 覽版 務政 經健康醫療軍 武理 財文 化藝 文科 技台灣的美旅 遊PISA娛 樂鄉 土公 民認 同副 刊哈 啦范氏網
竹縫
視界
耳聾
世界
泰伯
觀點
Joy
隨筆
哈利
天地
Jerry C
鳥 世 界
射水魚
天 空
討海人
鏡 頭
嘻笑
人間
詩情
畫藝
老工仔
思 維
網網
相連
歷史
庫存

主題:印順導師「以佛法研究佛法」:
發表:aaa 2010-09-20 18:00:25 閱覽數:65975 (IP: ) T 3116 引 用
 


回應:aaa 2010-11-22 18:23:30 (IP: ) T 3116_R 45 引 用
五 從經論的集出看大乘

了解聖典的性質,知道他怎樣流布人間,那一定能信諒大乘的如實。經論的出現,可依印度佛教的五期去觀察。五期是:一.聲聞為本的師資同(一解)脫,二.菩薩傾向的聲聞分流,三.菩薩為本的大小兼暢,四.如來傾向的菩薩分流,五.如來為本的佛梵一體。佛世的佛教,學者泛稱聲聞,聲聞即聞佛聲教而修行的弟子(本不局限於己利)。佛與弟子獲得同樣的解脫,佛的教授、教誡,簡練為一定的文句,傳誦在僧團中;僧團的生活,由佛的示範指教,而在大眾的實行中。釋尊化世的事業,也被傳說著。至於佛陀的大行大果,由釋尊的本身活動來表現,影入每個弟子的心中,有本生、未曾有等傳說。佛滅以後,迦葉系的少數結集,我以為是:一.屬於達磨的,分修多羅與祇夜(雜阿含經的前身),是釋尊(與弟子及諸天)的言教的類集。二.屬於毘奈耶的,分修多羅(戒經)與祇夜(法隨順偈),是僧伽規制的類集。此外,伽陀與優陀那(法句),傳誦於教界。而有關佛與弟子事行的因緣、譬喻、未曾有、本生、本事等,都還在傅說中。初期的結集,雖多少是偏於厭世的,但聲聞行者所認識的佛法,有關佛陀行果的菩薩法,也常不自覺的流露出來,特別是本生本事的傳說。到佛元百年,學派分裂的前夜,佛典已不這麼簡單。達磨,已綜合了新得的遺聞,舊義的推闡,會入因緣譬喻等事實,編組為中部,長部;又依增一法,編集為增一部;加上原有的相應教─雜部,合為四阿含。毘奈耶的經分別,已經成立。「法隨順偈」,即摩呾理迦,逐漸分別解說,形成毘奈耶的一大部,近於『僧祇律』的「雜跋渠」。(上座部系律師,後來又將「雜跋渠」分別編集為小品、大品,或七法八法等)。優婆提舍─論義方面,當時至少已有兩大學流:一是學出舍利弗的『阿毘曇』,一是學出摩訶迦旃延的『蜫勒』。這些,是佛弟子所共認的(除論),但學派的分裂,也由於此。『長含』與『增壹阿含』是怎樣接近大乘呀!所以,我以為大乘思想的胚胎,在分裂前已經存在。吠舍離結集,促成二部的分裂。分別說系重『長含』,大眾系重『增壹阿含』,這豈是無所謂的!從此,初期佛教的聖典,已達到凝固的階段。儘管出入不同,已不許隨便更張。佛教界漸用文字記錄,該是重要的理由。當時的佛教,已移入菩薩傾向的聲聞分流時代了。初期的聖典,已相當固定。佛弟子,或又釆集得佛陀的遺言遺行;自己作佛法的體驗;從事對佛法的研求,推演他,抉擇他;為了適應新環境,又需要攝取。換句話說,整理的時代過去,現在要發揮,弘揚。佛弟子們,雖說身教為先,但不能無所表現。自己所認識的妙法,自然要求他人的共鳴,這就要從事著述了。這研求故典,發揮新知的工作,迦王以後,一天天隆盛起來。佛元三世紀,中印受法難以後,佛教更顯然分化為南方佛教與北方佛教(這與歐洲人所說的不同)。他們著述的作風,也不同。在西北方,起初,雖也有編集為經的,像『正法念處經』等;但主要是:佛弟子的著述,一律稱為論,收在論藏裡。不過,遇到特別珍重的東西,雖說是論,也常自誇為佛說。如經部師的摩呾理迦,阿毘達磨論師的『發智論』。南方的佛教,大眾系與分別說系,在經律論以外,又有「雜藏」的結集。「雜藏」中,像『法句』、『義足』等,是古型的精粹的小集。也有本生、本事、譬喻、方等,這裡面含有豐富的大乘思想。這在迦王時代,已經如此了。不久,據『分別功德論』說,雜藏的內容更充實,也就是說,佛菩薩行果的成分更多了。「文義非一,多於三藏,故曰雜藏」。試問這部帙浩大的雜藏,從何而來?大眾分別說系的論藏不發達,傳譯來中國的很少;這不是中國學者有意鄙棄他,實在他本來就不多。但他們,重智慧,重化他,重融攝,他們焉能無所述作!我敢說,雜藏就是他們作品的匯集。後來,大乘思想更豐富,舊瓶裝不了新酒,這才離開雜藏。自立體系,編集為大乘藏。初期大乘經的公開廣大流行,應該是佛元五世紀的事,佛教漸漸移入第三期菩薩為本的大小兼暢的時代了。關於大乘經的編集出現,我們不能把他看為作偽。無論如何,古人是並不如此。有人說,四福音,不是耶穌的事跡,也不是那一個作偽,這是耶穌門徒無意識歌唱出來的東西。這說得相當好,大乘經也應該這樣看。有傳說中的佛言佛行,有論究出的事理真相,有佛弟子成佛的心願,有社會救濟的事實要求:這一切,漸成為佛弟子間的共同意識。在不斷的流行中,結構為幾多理論與事實。自己沒有聽見佛說,但卻是展轉從人得來,並非憑空撰出。從理論上看,從實踐的道上看,這不能不說是佛法,是佛法的必然結論,非此不足以表現佛陀的真精神!在進步的佛學者看來,這真是道出自己心中的深奧。起初,大乘思想是潛流、醞釀,在不斷的演繹充實中。但也是流行中的演化,非某一人有意的增飾。一到成熟的階段,自然有人把他編集出來。是佛說,當然加上如是我聞了。有意的推演補充,在古人或者也有,但必然自覺是忠實的吻合佛意。入佛法相,也就不妨是佛法了。這南北方的佛教,是怎樣的作風不同呀!南方的佛教,抉擇而特重攝取,在讚仰佛陀行果的立場上,流出無數的摩訶衍經。北方的佛教,抉擇而特重推演,在闡述世間集、滅的立場上,流出很多的阿毘達磨論。論典,是對釋尊的言教有淵源,加以推演,在自己的園地上創新。經典,是對釋尊的身行有所見,加以抉擇發揮,卻忘卻自我,願與古聖同流。大乘經,保存了佛教傳統的行踐中心,富有生命力;阿毘達磨論,不免講道理,流為偏枯的理智主義,繁瑣得討厭。但論典,不稱為佛說,內外的分限較嚴;這比大乘經的融攝世俗(神化的氣味加深),把本源佛說與流行佛法,攪成一片,自也有他的長處。這兩者,一是佛道中心的,一是聲聞道中心的;一是側重緣起寂滅性,趣向一理常空;一是側重緣起生滅相,趣向諸法皆有。這兩大學流,我們應該站在古型的聖典中,去觀察他們,接受他們寶貴的成果。如果硬要說大乘非佛法,是印度教徒神化佛教的膺品,這真是釋迦的不肖子孫!


綜 覽 全 部 討 論

總 覽版 務政 經健康醫療軍 武理 財文 化藝 文科 技台灣的美旅 遊PISA娛 樂鄉 土公 民認 同副 刊哈 啦范氏網
竹縫
視界
耳聾
世界
泰伯
觀點
Joy
隨筆
哈利
天地
Jerry C
鳥 世 界
射水魚
天 空
討海人
鏡 頭
嘻笑
人間
詩情
畫藝
老工仔
思 維
網網
相連
歷史
庫存


* 討論區內之言論,不代表本園之立場,一切法律責任仍由發言者本人負責
* 如果您有任何不當言論,本園有權決定是否保留您所送貼的意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