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aa部落格

總 覽版 務政 經健康醫療軍 武理 財文 化藝 文科 技台灣的美旅 遊PISA娛 樂鄉 土公 民認 同副 刊哈 啦范氏網
竹縫
視界
耳聾
世界
泰伯
觀點
Joy
隨筆
哈利
天地
Jerry C
鳥 世 界
射水魚
天 空
討海人
鏡 頭
嘻笑
人間
詩情
畫藝
老工仔
思 維
網網
相連
歷史
庫存

主題:印順導師「以佛法研究佛法」:
發表:aaa 2010-09-20 18:00:25 閱覽數:65975 (IP: ) T 3116 引 用
 


回應:aaa 2010-10-25 18:38:46 (IP: ) T 3116_R 25 引 用
二.聖道現見的正法 「法」是釋尊自覺自證而為眾生宣說開示的。自覺自證的法,一向稱為「甚深極甚深,難通達極難通達」。為眾生作契理契機的宣說,實在並不容易!從佛的開示看來,佛是以聖道為中心而方便開示的。聖道是能證能得的道,以聖道為法,主要是八正道。如『雜阿含』(卷二八)說:「正見是法,乃至…正定是法」。八正道─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為初轉法輪時宣說的道。八正道為什麼稱為「法」呢?法dharma從字根dhr而來,有「持」─執持不失的意義。八正道是被稱為:「古仙人道,古仙人徑,古仙人道跡」(雜阿含經卷一二)。八正道是一切聖者所必由的,佛曾為須跋陀羅表示了絕對的、決定的主張,如『長阿含經』(卷四)說:「若諸法中無八聖道者,則無第一沙門果,第二、第三、第四沙門果。須跋!以諸法中有八聖道故,便有第一沙門果,第二、第三、第四沙門果」。可見八正道是解脫所必由的不二聖道,不變不失,所以稱之為法。聖道不外乎八正道,但佛應機而說有種種道品。如佛曾一再為阿難說:「自洲(或譯「燈」)以自依,法洲以法依,不異洲,不異依」(雜阿含經卷二四)。佛教弟子們依自己、依法而修習,而依止的法,就是四念處─身念處、受念處、心念處、法念處;四念處是八正道中正念的內容。八正道是古仙人道,四念處也被稱譽為:「有一乘道,能淨眾生,度諸憂悲,滅除苦惱,得真如法(準中阿含經卷二四,真如法即正法),謂四念處」(雜阿含經卷四四)。這是貫通古今,前聖後聖所共依的一乘道。還有,摩訶迦旃延說六念─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為一乘道(雜阿含經卷二0)。這樣的古道與一乘道,都稱之為法。八正道統攝為三增上學,這是一般所公認的。依戒得定,依定發慧,依慧得解脫。這樣的三增上學,能得解脫的實現,所以『長阿含』(卷二)『遊行經』中,稱戒定慧解脫為「四深法」。如加上解脫的證知,即成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名五分法身(法蘊)。佛的無學弟子,都是成就此法的,所以『長阿含經』(卷六)說:「佛真弟子,法法成就。所謂眾者,戒眾(眾即蘊的異譯)成就,定眾、慧眾、解脫眾、解脫知見眾成就」。

上來以聖道為「法」而展開,著重於道的體證解脫。依聖道而修習成就,一定會體現那甚深法。反之,如不能如實知見,陷於迷謬的二邊,那怎能解脫呢?這樣,從聖道的先導者─正見而開示如實法。聖道的如實知見,據『雜阿含經』(卷三0)說:四聖諦,八聖道而外,舉「十二支緣起如實知見」。從無明到老死─十二支,為緣起說的最後定論。佛說因hetu、因緣nidana、緣起pratitya-samutpada,這些術語起初是沒有多大差別的。這無非指出一項根本法,一切的有與無,生與滅,都依於因緣,顯示了有無生滅的所以然。釋尊到底怎樣開示緣起呢?釋尊一向宣說:「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這裡所應該注意的:有與生,是「無明緣行,行緣識…純大苦聚集」。無與滅,是「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純大苦聚滅」。「苦聚」,就是稱為「五盛陰苦」的五取蘊,現實身心的總名。五取蘊的集起,依於因緣,滅盡也由於因緣。這似乎從因緣而展開為相生與還滅的二面,其實是:無明緣行,行緣識,…純大苦聚集,是緣起,是依緣而集起。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純大苦聚滅,是寂滅,不是依於緣而是緣滅了。舍利弗聽了馬勝比丘的一偈而悟入,極有名的緣起偈,『四分律』(卷三三)這樣說:「諸法因緣生,佛說此因緣;是法緣及盡,是大沙門說」。緣(依緣而集起)與盡滅,不能看作不相關的兩法。因為依緣而集起的,當下就顯示了滅盡的可能與必然性。「此有故彼有」的,沒有不歸於「此無故彼無」。所以悟入因緣、緣起的依待性,也就能更深入的悟入寂滅。因此『中阿含經』(卷七)說:「若見緣起便見法,見法便見緣起」。甚深微妙法,從緣起的悟入而顯現出來。

佛所自證的深法,感到不容易宣說,而有「我若說法,徒自勞苦」的慨歎。傳說梵王為此而請佛說法,律部都有記載。『相應部』(六‧一)說:「世尊獨處禪思,作如是念:我所證得甚深之法,難見難悟,寂靜微妙,超尋思境,深妙智者乃能知之。眾生樂阿賴耶,喜阿賴耶,欣阿賴耶;眾生以樂阿賴耶,喜阿賴耶、欣阿賴耶故,是理難見,所謂緣起。倍復難見,所謂一切諸行止滅,諸依捨離,愛盡,離欲,滅,涅槃」。這在漢譯『雜阿含經』(卷一二),即分明的稱為有為與無為,如說:「此甚深處,所謂緣起。倍復甚深難見,所謂一切取離,愛盡,無欲,寂滅,涅槃。如此二法,謂有為無為」。難見與倍復難見,是先後的次第悟入,這就是「先知法住,後知涅槃」(雜阿含經卷一四)了。



今日內容的教學節目

傳道法師 / 以佛法研究佛法第二十六集-1 http://www.youtube.com/watch?v=c-_rDBn6CMo
傳道法師 / 以佛法研究佛法第二十六集-2 http://www.youtube.com/watch?v=WkjnzeeNSN0&feature=related
傳道法師 / 以佛法研究佛法第二十六集-3 http://www.youtube.com/watch?v=7FizB-kn4RA&feature=related
傳道法師 / 以佛法研究佛法第二十六集-4 http://www.youtube.com/watch?v=1wLtlDaSo1g&feature=related
傳道法師 / 以佛法研究佛法第二十六集-5 http://www.youtube.com/watch?v=BeJ47VyO_oY&feature=related
傳道法師 / 以佛法研究佛法第二十六集-6 http://www.youtube.com/watch?v=cCQ6DADHVxo&NR=1


綜 覽 全 部 討 論

總 覽版 務政 經健康醫療軍 武理 財文 化藝 文科 技台灣的美旅 遊PISA娛 樂鄉 土公 民認 同副 刊哈 啦范氏網
竹縫
視界
耳聾
世界
泰伯
觀點
Joy
隨筆
哈利
天地
Jerry C
鳥 世 界
射水魚
天 空
討海人
鏡 頭
嘻笑
人間
詩情
畫藝
老工仔
思 維
網網
相連
歷史
庫存


* 討論區內之言論,不代表本園之立場,一切法律責任仍由發言者本人負責
* 如果您有任何不當言論,本園有權決定是否保留您所送貼的意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