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aa部落格

總 覽版 務政 經健康醫療軍 武理 財文 化藝 文科 技台灣的美旅 遊PISA娛 樂鄉 土公 民認 同副 刊哈 啦范氏網
竹縫
視界
耳聾
世界
泰伯
觀點
Joy
隨筆
哈利
天地
Jerry C
鳥 世 界
射水魚
天 空
討海人
鏡 頭
嘻笑
人間
詩情
畫藝
老工仔
思 維
網網
相連
歷史
庫存

主題:印順導師「般若經講記」
發表:aaa 2010-02-14 11:47:45 閱覽數:54173 (IP: ) T 3000 引 用
 


回應:aaa 2010-04-17 10:28:36 (IP: ) T 3000_R 52 引 用
己二 泯相證性觀──正證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滅。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

上面講菩薩依般若通達五蘊─物質現象與精神現象空,現象與空寂,是相即不相離的。這從有空的相對性而觀察彼此相依相成,得二諦無礙的正見,也即是依緣起觀空,觀空不壞緣起的加行觀,為證入諸法空相的前方便。由此引發實相般若,即能達到『般若將入畢竟空,絕諸戲論』的中道實證。上來說:一分學者不能得如實中正的體驗,於現象與空性,生死與涅槃相礙,成為厭離世間的沈空滯寂者。解除此項錯誤,必須了達空有相即─生死即涅槃,煩惱即菩提,成為入世度生的悲智雙運。但如滯留於此,不能親證空性,戲論於『有即是空,空即是有』,即偏於內在的,即每每會落入泛神、理神的窠臼,甚至圓融成執,弄到善惡不分,是非不辨。不知華嚴經說:『有相無相無差別,至於究竟終無相』;中論說:『眾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未曾有一法,不從因緣生,是故一切法,無不是空者』。無不從有空相即的相待,而到達畢竟空寂的絕待的。所以本經在說不異、即是以後,接著說「是諸法空相…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

諸法,指一切法。空相作空性解。性與相,佛典裡沒有嚴格的分別,如實相、實性,譯者常是互用的。空相─空性,即一切法的本性、自性,一切法是以無自性為自性,自性即是無自性的。色、受、想、行、識,本為世俗常識的境界,經說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在使從空有相即的相對觀中,超脫空有相待而親證無色、受、想、行、識的空性。此空性,本經以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來表示他。中道實證的空性,不但不是與有相對差別的,也還不是相即一體的。是從相待假名的空有相即,冥契畢竟寂滅的絕待空性。這用世間任何名字來顯示,都是不恰當的,在畢竟清淨纖塵不立的意義上,空,還近似些,所以佛典裡都用空─無、非、不等字來顯示。然空性是意指即一切法而又超一切法的,用世間的名言來顯示,總不免被人誤解!語言和思想,都不過是世間事物的符號。世間的事物,語言思想都不能表現出他的自身,何況即一切法而超一切法的空性呢?空性亦不過假名而已。空性,不是言語思想所能及的,但不是不可知論者,倘能依性空緣起的正論來破除認識上的錯誤─我執法執,般若慧現前,即能親切體證,故佛法是以理論為形式而以實證為實質的。真能證得空性,是即一切而超一切的,所以本經結論說: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此空中無色等,從相即不離而證入,所以與一分學者的把生死涅槃打成兩橛者不同。佛法的中道實證,可說是內在的超越─證真,這當然即是超越的內在─達俗。中國的部分學者,不能體貼經義,落入圓融的情見,以為色不異空是空觀,空不異色是假觀,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中道觀。本經即是即空即假即中的圓教了義。假定真是如此,那經文應結論說:是故即空即色,即色即空纔是。但經文反而說: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他們為了維持自己,於是割裂經文,以為前四句明圓教,而空中無色等,是結歸通教。當然,經義是可能多少異解的,但經義尤其是簡短的本經,應有一貫性,不是隨意割裂比配可以了事的。應該明白:菩薩修學般若時,觀察諸法從緣起,所以自性空,諸法自性空,所以從緣起,了知空有相依相成,實沒有諸法自性可得;入地才能如實證見一切法畢竟空性─即根本智證真如,幻相不現。所以本經首標五蘊皆空,次說五蘊皆空的理由: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由此為觀察方法而後能得實證的結果:是諸法空相…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這是佛門中道實證的坦途,切莫照著自己的情見而妄說!



傳道法師講解補充

『般若將入畢竟空,絕諸戲論』。智慧真正通逹一切法空性, 所有的語言文字都不能安立, 一點點的思考和忘想都沒有。所以唯證能知『絕諸戲論』「如人飮水冷暖自知」。

如果滯留於「生死即涅槃,煩惱即菩提此」,不能親證空性, 戲論於『有即是空,空即是有』,把空有和當成口頭襌, 講的很自在, 做起來樣樣都障礙。 最後弄到善惡不分,是非不辨。

「中道實證的空性,不但不是與有相對差別的,也還不是相即一體的。」相即是表示有二個, 一體是表示有差別。例如桌子是空無自性, 桌子上面的茶杯也是空無自性, 桌子上面的書本也是空無自性, 所以不用再強調相即。

這用世間任何名字來顯示,冥契畢竟寂滅的絕待空性,都是不恰當的。所以佛典裡都用空─無、非、不等字來顯示。用否定的方式, 不是這個, 非那個。如果一聼到不是這個, 而去執著另一個事物, 又不對了。總之一句話就是通通不要執著。消極的空是沒有貪嗔癡慢疑等煩惱, 積極的空不但沒貪嗔,還要有喜捨的心, 慈悲的心。

世間的事物,語言思想都不能表現出他的自身,何況即一切法而超一切法的空性呢?例如茶可以止渴, 喝了馬上可以止渴, 喝完了就止渴了, 真正的止渴了嗎, 沒有。這只是語言文字的說明和描述, 無法表現出止渴的自身, 要親自的去喝茶才能體會。



今日內容的教學節目

傳道法師 / 般若心經講記第四集-part4 http://www.youtube.com/watch?v=woAmq2nX5A0
傳道法師 / 般若心經講記第四集-part5 http://www.youtube.com/watch?v=_GKb_8jm0UQ&NR=1


綜 覽 全 部 討 論

總 覽版 務政 經健康醫療軍 武理 財文 化藝 文科 技台灣的美旅 遊PISA娛 樂鄉 土公 民認 同副 刊哈 啦范氏網
竹縫
視界
耳聾
世界
泰伯
觀點
Joy
隨筆
哈利
天地
Jerry C
鳥 世 界
射水魚
天 空
討海人
鏡 頭
嘻笑
人間
詩情
畫藝
老工仔
思 維
網網
相連
歷史
庫存


* 討論區內之言論,不代表本園之立場,一切法律責任仍由發言者本人負責
* 如果您有任何不當言論,本園有權決定是否保留您所送貼的意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