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aa部落格

總 覽版 務政 經健康醫療軍 武理 財文 化藝 文科 技台灣的美旅 遊PISA娛 樂鄉 土公 民認 同副 刊哈 啦范氏網
竹縫
視界
耳聾
世界
泰伯
觀點
Joy
隨筆
哈利
天地
Jerry C
鳥 世 界
射水魚
天 空
討海人
鏡 頭
嘻笑
人間
詩情
畫藝
老工仔
思 維
網網
相連
歷史
庫存

主題:道源法師講述『金剛經』
發表:aaa 2009-06-21 17:05:22 閱覽數:175983 (IP: ) T 2849 引 用
 


回應:aaa 2009-06-25 20:36:43 (IP: ) T 2849_R 27 引 用
現在我重提一下,為什麼釋迦如來對這個發心的人讚嘆為菩薩摩訶薩呢?因為這個發心不容易發起來。我們講經、學佛法,要能講到那裏,學到那裏,你學大乘佛法,第一要發菩提心。發菩提心要怎樣發呢?就這樣發:「所有一切眾生之類」,中間把那一段胎、卵、濕、化別名略去,接著「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這就叫發菩提心。再簡單就說:「我要度一切眾生皆成佛道」,你就這樣發心,或許這個心不大容易發起來,但是我在這裏還是苦口婆心勸諸位同學一定要發菩提心,為什麼呢?因為發這個心,就是成佛的正因。要成佛也得講因果呀!你沒有成佛的因,又怎能得到成佛的果呢?成佛的因打從那一天起呢?打從我發菩提心這一天起,這就是成佛的正因。

要是這個因不對,「楞嚴經」上說:「因地不真,果招紆曲」。若因地不對,絕對得不到佛果的。這樣你轉了多少大圈子,還是在六道輪迴流轉生死。所以你一定要發心,發心不要害怕。啊!這麼多眾生我怎樣度呢?發心要發得大,度眾生要一個一個去度,度眾生得先度有緣的眾生才能度。釋迦牟尼佛也沒有把眾生度完呀!地藏王菩薩也沒有把眾生度盡呢!我們又怎能把眾生度盡呢!那麼釋迦牟尼佛又怎樣成佛呢!他把那些有緣的眾生先度盡。我們也跟我們有緣的眾生去度他,度一個算一個。但是你不能不發心,發起心來也不要害怕眾生多。「眾生無邊誓願度」這是四宏誓願第一條大願,你一定要發這個心願,不發則沒有成佛的因,永遠不能成佛。

「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這證明這一科,到這裏才是說明降心之方法,也就是如來答覆降心之方法就在這一句。「如是滅度」,這個「如是」是指前文,就是指所有眾生之類,我全部把他度到「無餘涅槃而滅度之」。這樣滅度了多少眾生呢?有無量無數無邊眾生。無量、無數、無邊要是分開來解釋,都是一些大數目。印度的數目也有叫無量數,也有叫無數、也有叫無邊數,實際上就是加重的口氣,即是解釋所有一切眾生之類。你把無量無數無邊都度好了,這下面就告訴我們降心之方法,「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你可不要存有度眾生度了這麼多眾生的心,你要是存有這個心,這也是妄想心,那也就是妄心沒有降伏住,這句話才是告訴我們降伏妄心的方法。我度了無量無數無邊的眾生,又怎麼說:「實無眾生得滅度者」呢?這文很不好解釋。這就必須按「般若經」裡大乘「空」中的道理來解。

「心印疏」上舉出四種理由,「新眼疏」舉出五種理由,今天講兩種最簡單,最明瞭的理由。第一種眾生性空故,所以「實無眾生得滅度者」。第二種生佛同體故,所以「實無眾生得滅度者」。先講第一種理由,眾生性空,眾生是從那裏來的呢?眾生是從緣起的。凡是緣起之法皆沒有自性,當體就是空的,眾生性也是空,根本沒有一個眾生,你度個什麼眾生呢?所以在緣起眾生,本來是空的,本來就沒有個眾生,這樣故說:「實無眾生得滅度者」。第二種理由,生佛同體故,眾生本來具有真如,具有實相。諸佛成了佛,親證真如實相;證得的就是人人本來具有的真如實相理體,即是「在佛不增,在生不減」。在佛來說他證得的真如實相,並沒有增加一點。在眾生份上來說,在生不減,眾生雖然流轉生死,一時天上,一時人間,一時地獄,一時餓鬼,在六道輪迴受生,但是真如實相,它並沒有減少一點。

要是減少一點,那就是虛妄之法,可以壞的。但是它是真實之法,它雖然自無始劫來,流轉生死,本體沒有動,一點兒也沒有減少,也正是因為它沒有減少,我們才可以成佛。我們成了佛就是證得本具真如實相的理體,諸佛是已經證得,我們是本具有的。這樣我們就明白,眾生的本體與諸佛的本體是一個體,沒有兩個體。到了我們成了佛,證得真如實相,並不是跟諸佛有兩個樣子。真如實相,也是遍一切法、一切處,沒有另外還有一個真如,另外有一個實相,你證得的就是諸佛證得的,生佛之同體。這個同體的真如實相上沒有兩個真如,沒有兩個實相。所以你度的眾生無量無數無邊,但是他證得了真如實相成了佛,這證得的真如實相是他本來具有的,並不是我們度眾生時給他的,我們只是告訴他一個降心之法、住心之法,教他斷煩惱,教他證菩提,教他了生脫死,教他入涅槃。他斷了煩惱,了生脫死,證得菩提、涅槃,是他本具有的菩提和涅槃,所以並沒有新成佛的眾生,本來就成佛,不是我們度他成佛,所以眾生與諸佛之本體是一個體,這樣故說:「實無眾生得滅度者」。

文內已解釋了,文外的意思還是要講,因降伏妄心的方法就在這裏,你要知道這不是我們普通凡夫的妄想心,普通凡夫的妄想心是貪圖五欲,執著六塵。貪圖五欲之樂,打妄想,這根本沒有樂,樂即是苦,但是眾生不了解,他的妄心像火燒一樣;執著六塵,六塵本來是空的,他不知道,他把六塵的境界都當成真實的境界,要去執著不捨,這妄心自然像火燒一樣,這是普通凡夫的妄想心。說到「金剛經」在六百卷「大般若」,它屬於五百七十七卷。釋迦佛說「般若經」說了二十二年,至少說了二十年以後才說「金剛經」的,說了二十年再加「阿含十二方等八」再加上二十年,佛說了四十年的法,再說這個妄心,而且在這個般若法會上有兩種眾生是可以聽的,一種是回小向大的聲聞、緣覺,聲聞是指阿羅漢,緣覺是指辟支佛,一種就是大心的凡夫,最上根利智的凡夫,他能聽懂「金剛經」,他五欲六塵的心,老早去除了,用不著在「金剛般若」法會上再告訴他去降伏五欲,去降伏六塵。

二乘人對著大乘講,他是小乘,他們證得了阿羅漢,把五欲、六塵的妄想心降伏了,他怎麼能證得阿羅漢、辟支佛呢?他斷了煩惱障,煩惱障都是從五欲、六塵的妄想心上生起的,他既然斷了煩惱障,他那裏還會有貪圖五欲,執著六塵的妄想心呢?那麼他還有什麼妄想心呢?最高的妄想心,最細的妄想心。大心凡夫他發了菩提心要想去度眾生,這裏面就起了個妄想心,什麼妄想心呢?度眾生的妄想心。這個二乘人,回小向大,他以為他已經「所作皆辦,具足佛法」,他不曉得這只是具足一部份佛法,並未完全具足,就是他認為把我執斷了,可是他斷的我執只是粗分,細分的我執還沒有斷掉。你要是不相信,就發發菩提心來廣度眾生看,一發菩提心,一度眾生,你就著眾生相,這就還有我,這個我是細分的我,最高的一個我。管他怎麼高,怎麼細,它還是個妄想心。度眾生不要生心動念,要曉得這是最高最細的妄想心。

你這麼一聽或是膽子小,就會說:我那夠得上呢?我的五欲、六塵的妄想心都還沒有降伏。你要曉得我們能夠聽到「金剛經」,對「金剛經」生了信心,我們的善根深厚得很,不要自己看不起自己,到下文會講到,這不是在一佛、二佛、乃至三、四、五佛面前種的善根,是在無量千萬佛面前所種的善根。也許你會問:既然親近這麼多佛,何以到現在還當眾生呢?這是你沒有把妄想心完全降伏故,若你把妄想心降伏了,你老早成了佛。所以自己不要生自卑感,說我的資格夠不上。你要知道在這末法時代,有幾個人能發心學佛法,有幾個人能聽到「金剛經」的,聽到「金剛經」後,又有幾個人能發信心的。

下文會詳細的解釋,所以不要看不起自己。我們雖然是薄地凡夫,雖然是有五欲六塵的妄想心,你學了「金剛經」,明白了最高一層的道理,而發心去度無量眾生,不去著眾生相,不生心動念,那你還會貪圖五欲六塵嗎?自然不會了,所以要發大乘心,不要自暴自棄說我夠不上。這就是降伏妄心的道理,也就是「金剛經」文外之意,也是證明這一科降伏妄心的方法。這是個什麼方法呢?佛講的開示,叫我們「離相度生」,這四個字要記住。「離相度生」,即度眾生要離眾生相,離眾生相來度眾生,這樣一切妄心也就降伏了。

要是按彌勒菩薩的偈子,這一段經文是大乘菩薩發的四種心,彌勒菩薩做的偈頌來解釋「金剛經」:「廣大第一常,其心不顛倒,利益深心住,此乘功德滿」這一段文裏有四種大乘心,第一是廣大心,你發了大乘心,你要度眾生,你要度幾個眾生呢?度「所有一切眾生之類」,這是廣大心。第二是第一心,你把所有一切眾生之類度到那裏呢?「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都度他成佛,這是第一心。第三是長遠心「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這一句要配合到長遠心,雖然眾生不好惹,會惹你生氣、生煩惱,但不要怕,一定要發長遠心去度眾生成佛,一定要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這是第三個心。第四個心叫不顛倒心,「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你發了廣大心要度一切眾生,發第一心,一切眾生都度了,「皆令入無餘涅槃」,而且發了長遠心度了「無量、無數、無邊眾生」,你有沒有著了眾生相?著了眾生相,其心已顛倒,因眾生根本沒有相,你怎麼著相,這不是顛倒嗎?所以這第四個心叫做不顛倒心。

這一段經文是降伏妄心的方法,這裏面有四種心,第一是廣大心,第二是第一心,第三是長遠心,第四是不顛倒心,尤其最重要的是第四不顛倒心。你度眾生不能離眾生相,這個心就顛倒了。假如度眾生的時候,不著眾生相,那個時候才是真的降伏妄心的功夫,所以說這四種心最重要的是「不顛倒心」,不顛倒心就是度眾生要離相,「離相度生」,這樣才能把妄想心降伏。講到這已講了彌勒菩薩偈子的兩句,即「廣大第一常,其心不顛倒」。再講「利益深心住」,你懂得了前面的最高道理,但要腳踏實地去做,這叫「依解起行」,依著你了解的最高大乘道理來起這個行門,來做功夫,這樣你才能得到真實的利益就是安住在深心。深心是直達真心的本源,就是真如實相的心。你了達了這真如實相,裏面根本就沒有顛倒相,這樣你的心就安住,降伏妄心就是安住真心,這叫做「利益深心住」。

「此乘功德滿」,「此乘」是指實教大乘,「金剛經」就是最上乘,他怎麼不說權乘呢?因權乘還著眾生相,實教大乘才不著眾生相,所以這個功德才能做得圓滿。要發菩提心,包括有這四種心,要是彌勒菩薩不解釋,我們只能解釋那一種的道理,度眾生要「離相度生」。「金剛經」上說的很明顯,「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你能把這道理講清楚,那就很高明了,沒有講錯了。但是裏面的四種心,我們看不出來,因此講到彌勒菩薩有四種心,我們就要小心謹慎,把這四種心配到經文上。第一、廣大心是「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全部都要度他,這是廣大心。

「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這是第一心。「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這是長遠心,你度那麼多眾生,時間短這怎行呢!一定要發長遠心,才不會退墮你的菩提心。「實無眾生得滅度者」,配到不顛倒心,要把它配的清清楚楚。

己三、徵釋

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釋迦佛講到這裏自己徵問自己解釋,今看經文「何以故?」這是徵問詞,沒有人發問,是釋迦佛自己徵問起來,「須菩提」叫一聲當機者,你要注意聽啊!「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以下是解釋,「何以故?」是什麼原故?什麼理由?我度了那麼多眾生,為什麼「實無眾生得滅度者」,我們上面講的眾生是性空,生佛同體,現在由佛自己解釋,佛自己解釋不是更為親切嗎!你若是個菩薩則不應該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你若是有這四種相,你就不叫菩薩。這樣說得很懇切,這也帶著開示。今先解釋這四種相,這「金剛經」上的四種相合起來就是「我相」。這「我相」就是「金剛經」上的「我相」,不是凡夫那個普通的我執之相。為什麼呢?因為這「金剛經」上的當機者,一種是大心的凡夫,是上根利智的人,一種就是二乘證了阿羅漢果,證到辟支佛果的人。

阿羅漢,辟支佛把我執斷掉,煩惱障斷掉了,他那裏還會把五蘊假合的我當成真實的我呢!那麼「金剛經」上解這四種相,是怎麼解的呢?你要注意,這是不能解到普通的我執之相。這是最高的一個我執我相,最細微的我執我相,連阿羅漢都沒有覺察到,他把那粗分的我執我相斷掉了,這個細分的我相沒有斷掉,他就入無餘涅槃去了,他不肯度眾生。現在回小向大,要勸你發菩提心,要度眾生了,這個「我相」就起來了。什麼「我相」呢?我是個能度的人,我要發菩提心度眾生,度眾生者就是我。能度眾生的這個相,就是「我相」。對著「我相」就叫做「人相」,人是所度者,我今天度了一個人,度了兩個人,這個人是被度的相。「眾生相」就是差別相,你能度他,你說法不能只說一種法,因為眾生的根機不一,說的有種種法,有種種法的差別相,這叫做「眾生相」,「眾生相」就是能度所度的一個差別相。

「壽者相」是執著不捨的一個相,我們凡夫最執著「壽者相」,就是執著壽命的命根相,到了緊急要命的境界,什麼都可以捨掉,這包括動產、不動產、田地房屋、黃金等都可以捨掉,但要保住這命根子。但實教菩薩卻要把「壽者相」棄掉,就是你不要想到我有個什麼佛法告訴眾生,眾生跟我學了佛法,怎麼樣能得到了生脫死的真實利益,你一執著,就叫做「壽者相」。這四種相合起來就是「我相」,剛才講過了,這「我相」不是凡夫執著五蘊和合的那個粗分的我相,這是大乘菩薩發了菩提心度眾生起的「我相」,這個「我相」起的很細微,阿羅漢還不知道,但一度眾生就覺察到了。我為能度者,這是個「我相」。對方那個眾生是我所度者,這是個「人相」。能度所度的眾生不一,這叫做「眾生相」。你執著不捨,這叫「壽者相」。

假如有這個「人相、我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即非菩薩」即你就不是菩薩,這句話開示得很嚴重,也就是叫我們要記清楚,不然的話,你學大乘佛法,你著了四種相,天天發願說法度眾生,天天著度眾生說法的相,那你還是個菩薩嗎?天天著相還能成佛嗎?因不對,果也不對,「因地不真,果招紆曲」。所以一定要有清淨心,發願度一切眾生,這是要的,但是你要曉得實無眾生可度的最高道理。你懂得沒有眾生可度,那四種相自然不起,這才是心清淨了,心清淨了,成佛的因心就對了,那麼將來一定能夠證得佛果。徵釋這一科講到這裏,也就是把戊一、降心之方講完。



綜 覽 全 部 討 論

總 覽版 務政 經健康醫療軍 武理 財文 化藝 文科 技台灣的美旅 遊PISA娛 樂鄉 土公 民認 同副 刊哈 啦范氏網
竹縫
視界
耳聾
世界
泰伯
觀點
Joy
隨筆
哈利
天地
Jerry C
鳥 世 界
射水魚
天 空
討海人
鏡 頭
嘻笑
人間
詩情
畫藝
老工仔
思 維
網網
相連
歷史
庫存


* 討論區內之言論,不代表本園之立場,一切法律責任仍由發言者本人負責
* 如果您有任何不當言論,本園有權決定是否保留您所送貼的意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