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aa部落格

總 覽版 務政 經健康醫療軍 武理 財文 化藝 文科 技台灣的美旅 遊PISA娛 樂鄉 土公 民認 同副 刊哈 啦范氏網
竹縫
視界
耳聾
世界
泰伯
觀點
Joy
隨筆
哈利
天地
Jerry C
鳥 世 界
射水魚
天 空
討海人
鏡 頭
嘻笑
人間
詩情
畫藝
老工仔
思 維
網網
相連
歷史
庫存

主題:道源法師講述『金剛經』
發表:aaa 2009-06-21 17:05:22 閱覽數:176013 (IP: ) T 2849 引 用
 


回應:aaa 2010-01-27 11:31:46 (IP: ) T 2849_R 202 引 用
『佛告須菩提:如是如是!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不驚、不怖、不畏,當知是人,甚為希有。何以故?須菩提!如來說第一波羅密,即非第一波羅密,是名第一波羅密。須菩提!忍辱波羅密,如來說非忍辱波羅密,是名忍辱波羅密。』



「如是如是」這是佛給須菩提印證的話。須菩提說得對,佛才給他印證「如是如是」;印證佛說的法與須菩提說的法一樣,佛說什麼法,須菩提就解悟到什麼地方,上一個「如是」,是佛說自己也「如是」。下一個「如是」就是讚嘆須菩提你也「如是」。這一段經文,是從第六分上過來的,須菩提聽到第五分結詞上「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世尊又說:「頗有眾生,得聞如是言說章句,生實信不?」這個「頗有」二個字,就是他的疑心,表示他沒有真正的信入,才會用「頗有」二個字問。所以那時候如來就告訴他,你說得不對。如來呵斥他說:「須菩提!莫作是說。」如來不隨便讚嘆人家的,你說得對,他才讚嘆你「如是如是」;你說得不對,就叫你「莫作是說」。如來糾正須菩提的錯誤說:你不要疑惑,現在有人聞是章句,能生信心,就是到了法運的「最後五百歲」,還是有「持戒修福」的人,「於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為實。」現在他敢肯定地說:不但他自己「深解義趣」「不足為難」,就是現在法會裏面,也還有人能得到這個「第一希有功德」,就是到了末法時代,也還有人對金剛經會得到「深解義趣」,能得到「第一希有功德。」現在他不說「頗有眾生」了,這就表示他這個時候,已沒有一點的疑惑了。現在須菩提自己「深解義趣」,解悟到跟佛說的法一樣無差別。須菩提在第十四分的結詞上,肯定的說:「離一切相,即名諸佛。」因為「若見諸相非相」不也就是「離一切諸相」嗎?「即見如來」,不也就是「即名諸佛」嗎?因此須菩提這一句「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是對的,佛就讚嘆他,為他印證說:「如是如是」。佛前面說:「即見如來」,他這裏說:「即名諸佛」,文字雖不同,但意思是相同的;這就是佛也「如是」,須菩提也「如是」。

我們研究金剛經,一定要文熟義熟,不然看到後頭忘失前頭,這樣一來,義理就很難貫串了。要怎樣才能文熟義熟呢?這就要不斷的去受持讀誦。受持其義,才能義理熟;讀誦其文,才能經文熟。學佛法沒有討便宜的事,不用功,你怎麼能得到佛法的真實利益呢?這是勸諸位,要多去研究,這樣才能把道理研究清楚,同時你還須要去多多的受持讀誦,才能學到那裏,悟到那裏。如釋迦世尊所開示:「以是名字,汝當奉持。」就是告訴我們,受持讀誦者的功德,是不可思議的。受持其義,讀誦其文都熟悉了以後,這樣你看到後頭,你才會連想到前頭,才會知道這經文是打從那兒來的。釋迦如來說法,不是說到後頭就忘了前頭,他說法說到這個地方,一定有一個來源的。由此我們知道,佛經上的經文都是有脈絡的;這脈絡就像我們身上的血管一樣,血管在那裏,血液就流通循環到那裏。你講經講到後頭,忘了前頭,這就好像那血管的脈絡被阻塞不通一樣。再說我們讀誦受持金剛經,主要是求般若智慧。可是有些人誦經,卻只求誦經的福報;當然,誦經有誦經的福報。如果你能更進一步的去通達經文的義理脈絡,懂得道理後,你再去讀誦經文,這樣你就可以任運自在的去隨文作觀,那就是「觀照般若」;你能用這種方法去讀誦修持金剛經,這樣所得的利益,才是真正的功德。釋迦如來讚嘆須菩提「如是如是」,意思就是說:我講的道理與你講的道理,是一樣的。下面是釋迦如來再把他推廣開來說:「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不驚、不怖、不畏,當知是人,甚為希有。」假使有後來的眾生,聽聞了金剛經的道理,他對金剛經上所說的「我空」、「法空」、「空空」的道理,不起驚駭、不恐怖、不畏懼,對經上的道理,完全相信,完全接受,那麼這個人真正是「甚為希有」了。

先說什麼是「六度波羅密」?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是為「六度波羅密」。「第一波羅密」就是修行六度,由「般若度」來引導前五度的修行,這樣的波羅密,叫做「第一波羅密」。在六度波羅密中,前五度如盲,「般若度」如導;前五度的修行,就像瞎子走路一樣,要有個明眼的導師來引導他,他才能走到正路上。在修行的道路上,假如你只修前五度,不修「般若度」,那你所修的福德,都會落在人天福報中,那你就到不了究竟的「波羅密」彼岸上。何以故?因為你所修行的一切,沒有「般若度」為前導,所修的福報,都變成有漏的福報。所以在修行的道路上,必須要有「般若度」給你做引導,這樣才能修成,無漏的成佛果實,才能到達解脫的彼岸。所以在六度萬行中,「般若度」被稱為「第一波羅密」。
佛在這裏又告訴須菩提:「何以故?須菩提!如來說第一波羅密,即非第一波羅密,是名第一波羅密。」為什麼佛會說這句話呢?前面經文說:「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不驚、不怖、不畏,當知是人,甚為希有。」為什麼「得聞是經」的人,會不驚、不怖、不畏呢?就是他對如來所說的「第一波羅密,即非第一波羅密,是名第一波羅密。」,這個究竟的「義趣」,已完全的通達、明白,而且信受不疑,所以他才會不驚、不怖、不畏。「如來說第一波羅密」如來的意思是,要由「般若度」來引導前五度的修證,使之成為無漏的成佛之因,這樣的「波羅密」就叫做「第一波羅密」。什麼叫做「波羅密」呢?「波羅密」就是究竟圓滿成就的意思。修行要怎樣才能究竟圓滿成就呢?由「般若度」來引導前五度的修行,修證這無漏成佛之因,這就是最圓滿的修證,所以才稱為「第一波羅密」。「即非第一波羅密」是什麼意思呢?因為諸法因緣所生,緣生相生,緣滅相滅,無有自性,當體即空,無有一法可得,「第一波羅密」也是名假施設,法假施設,引導前五度,趣入「實相般若」的修證;「實相般若」是無生境界;無生境界,非取相證得,所以「第一波羅密」也不應取相住著,故說「即非第一波羅密」。「是名第一波羅密」,這樣一來,就名副其實,誠如世尊所印證「離一切相,即名諸佛。」;「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離相妙行來降伏其心,安住真心,這就是「第一波羅密」的究竟義趣。

這科是修「忍辱度」的引證,與修「般若度」是一樣的修法。「忍」是能忍的心,「辱」是所忍之境。人家罵我、打我、嫉妒障礙我,這都是污辱我的境,我能忍辱下來。按世俗諦說「忍辱波羅密」,是有個忍辱的相。按真諦上說:「即非忍辱波羅密」,忍辱之法,是因緣所生,緣生相生,緣滅相滅,無有自性,當體即空,故說「即非忍辱波羅密」,不應執著這個「忍辱度」。我們修六度都要「三輪體空」,修「忍辱度」時,要內沒有能忍之心,外沒有所忍之境,中間也不住著打我、罵我、辱我的這些相,這樣就是「三輪體空」,這樣才合中道第一義諦上,所謂即空,即假,即中的「忍辱度」,「是名忍辱波羅密」,這就是「忍辱度」的圓滿成就。下面釋迦世尊再引證,他修「忍辱度」的事實來證明,先引證他最近的事。


綜 覽 全 部 討 論

總 覽版 務政 經健康醫療軍 武理 財文 化藝 文科 技台灣的美旅 遊PISA娛 樂鄉 土公 民認 同副 刊哈 啦范氏網
竹縫
視界
耳聾
世界
泰伯
觀點
Joy
隨筆
哈利
天地
Jerry C
鳥 世 界
射水魚
天 空
討海人
鏡 頭
嘻笑
人間
詩情
畫藝
老工仔
思 維
網網
相連
歷史
庫存


* 討論區內之言論,不代表本園之立場,一切法律責任仍由發言者本人負責
* 如果您有任何不當言論,本園有權決定是否保留您所送貼的意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