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aa部落格

總 覽版 務政 經健康醫療軍 武理 財文 化藝 文科 技台灣的美旅 遊PISA娛 樂鄉 土公 民認 同副 刊哈 啦范氏網
竹縫
視界
耳聾
世界
泰伯
觀點
Joy
隨筆
哈利
天地
Jerry C
鳥 世 界
射水魚
天 空
討海人
鏡 頭
嘻笑
人間
詩情
畫藝
老工仔
思 維
網網
相連
歷史
庫存

主題:道源法師講述『金剛經』
發表:aaa 2009-06-21 17:05:22 閱覽數:175983 (IP: ) T 2849 引 用
 


回應:aaa 2009-06-24 10:59:27 (IP: ) T 2849_R 20 引 用
善現啟請分第二

甲二、正宗分(分四)
乙一、略明降住生信分(分四)
丙一、當機誠請(分二)
丁一、承前讚善

時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

這在三十二分科目中,是善現啟請分第二,「善現」就是須菩提尊者的翻譯。大家可要好好的注意,這一段經文是佛在世時請法的禮節,表示三業虔誠,三業恭敬。「時」者就是指釋迦如來吃了飯,洗了足,敷座而坐的這個時候,也即是釋迦如來無言已說好了「金剛經」;須菩提尊者已經大徹大悟了,但是還有其他的人沒有開悟,沒有看到這個境界,因此須菩提尊者替他們請問。請法得有個禮節,以表示三業虔誠恭敬。「時」就是佛敷座而坐的時候。「長老須菩提」,「長老」者,就是德臘俱高的尊稱,意即道德長,戒臘老,故曰「長老」。「長老」這兩個字,一個指道德,一個指戒臘,這「老」字不按世間年齡來算,是按受戒的戒臘來算,受戒之後,結一個夏算一個戒臘,他受戒很早,道德又高,所以尊稱他叫「長老」,就像「阿彌陀經」裏有十六尊者,稱十六長老,如長老舍利弗,摩訶目犍連尊者等,都可以稱為「長老」。

是故「長老」是德臘俱尊的通稱。那麼這位「長老」的名字叫什麼呢?叫「須菩提」。梵語「須菩提」翻譯中國話有三種意思:(一)叫空生、(二)善吉、(三)善現。「須菩提」家裏是個大財主,當他出生的時候,守庫藏的人來報告說:庫藏裏的七寶都空了,不見了,因此叫「空生」。他家人特地請一個看相先生來看這小孩子,為什麼他一生出來,家裏的七寶就不見了呢?看相的人給他看了相,算了命,說這孩子最吉祥,你們不要害怕,他不是個不好的小孩,而是最吉祥的小孩,所以叫「善吉」,過了七天之後,守庫藏的人又來報告說:不見的七寶都重現出來了,因此又叫他為「善現」。梵語「須菩提」有這三種意思,這叫含多義不翻。他本來是學聲聞小乘的,但是他回小向大,在般若法會上,他是解空第一的尊者,即解悟空理他第一。

在般若法會上釋迦佛叫他轉教菩薩,跟菩薩說般若法,這就像我們現在的主座法師講「金剛經」,要你來代座的意思一樣。佛請他代表佛說法,他雖然還是個聲聞乘,但他解空第一,他可以說般若的道理,這是按他現在隨機示化的事蹟上講。若論他的本位是青龍陀如來,「大權示現果後行因」來輔佐釋迦佛行教化的。這個故事是從那兒來的呢?要記住,來源是在「大唐西域記」裏玄奘法師說的。他在「西域記」說的,也就是佛門中的一句話:「一佛出世,千佛護持」。這一尊佛出世來弘法,不要有第二尊,第三尊佛,這樣才不會把眾生的信仰心分散,但千佛都來護持,都示現弟子身。這一點是值得我們注意而要好好學習的。譬如有一位法師在弘法,我們大家都去幫忙他,但是卻不要跟他爭著弘法,倘若你這樣做,就是存心嫉妒、障礙,結果會把這個法會破壞。

今舉個例子,有一位法師他要請別的法師說法,他在講座上擺了兩個法座,他先請法師上座之後,自己也坐上,他先介紹,本來他規定那位法師說法最多講一個半小時,但是給他介紹就講了一個多鐘頭,介紹完了他才叫法師開口說法,這樣一來,聽法的人都已經疲倦勞累了,這根本就是存心嫉妒、障礙,意思就是叫那位法師不要說法。還有一次,他請法師說法,他先給他說時間不多,你說十分鐘就好,那位法師說:給我十分鐘還沒有講,時間就不夠了,我不想講了。他又覺得難為情,因此說:那你講十五分鐘吧!像這樣,請什麼法師,請什麼法,這就是嫉妒、障礙的心,所以結果把法會道場給破壞了。因他不懂「一佛出世、千佛護持」的道理。要知道嫉妒、障礙、爭人我、爭是非不是弘法,也不是「道」,那是最庸俗的凡夫心。我提出來講,因為這是個末法時代,犯上這類錯誤毛病者,比比皆是,因此我要你們提高警惕,免被這批人所污染。

釋迦佛座下的諸弟子眾,成了佛再來的很多,如眾所知道的,觀世音菩薩,他是過去「正法明如來」,現在這個「須菩提」尊者,他是「青龍陀如來」再來的。「在大眾中,即從座起」,要聽般若經的,除了常隨眾一千二百五十個比丘外,還有其他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還有國王大臣及一切的人民,由於眾多,故叫「大眾」。聽經的時候,大家都在打坐,各有一個本位,如果要出來請法,有請法的禮節,即須由本座而起,「即從座起」是在他的本座上站起來。「偏袒右肩,右膝著地」,站起來之後,要行禮。「偏」是偏到一邊,「袒」是把它顯露出來,這就是在聽經的時候搭袈裟叫通覆肩,通覆肩是將兩個肩蓋起來,因為打坐的時間久,恐怕受了風寒,可是要出來頂禮,則須把右肩露出來,這叫「偏袒右肩」。

我們中國出家人,因為有便服、短衫、長衫、再加上一件大袍叫海青,然後才披袈裟,所以用不著通肩披衣,袈裟一搭到身上,就是「偏袒右肩」的相。「右膝著地」,這是印度人禮拜的儀節。中國人禮拜,必須兩膝都跪下,這叫長跪。可是長跪不能持久,除了地上菩薩才可做到,凡夫二乘人要是兩個膝跪下,是不能跪久的。因此請法一走要依著佛定的規矩,不跪下來不合禮節,但跪下來要持久,要請問佛法,於是就要「右膝著地」。

這裏還有個問題,為什麼要「偏袒右肩,右膝著地」?為什麼不「偏袒左肩,左膝著地」呢?這是順著印度的風俗習慣和禮節。印度是以右為上的社會,要是你以左為上,人家就會說你不對,這就是順乎世間法的禮節。以右為上是順乎世間法,但是是否順乎佛法呢?佛法也是向右轉才順乎法性,例如我們繞佛也是向右轉,向右繞,這才順法性,向左則順生死,是故請法要「偏袒右肩」,要「右膝著地」,這叫合乎世間法的禮節,也合乎法性,這就是身業虔誠。「合掌恭敬」,兩個手合起來,表示恭敬。「恭敬」二字,貫通於身業、意業、口業等恭敬,叫三業虔誠,三業恭敬。「合掌恭敬」則表示意業,而意業是無相的,意業也就是我們的心,我們很虔誠的心,要怎樣表示出來呢?合起掌來表示一心,兩手分開則表示散亂。「合掌」來表示一心請法、聽法、即意業虔誠,意業恭敬。

「而白佛言」,在下的弟子跟在上的佛說話叫做「白」。世尊在跟座下的弟子說話,叫做「告」,即上白下告,「而白佛言」就是指弟子雖然跟佛說話,也要虔誠、恭敬,表示口業虔誠,口業恭敬,這是請法的禮節。

「希有世尊!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此科文是承前讚善,即承著前文而加以讚美,善就是美善。「希有世尊!」,希有就是希奇少有,這是讚善之詞,他還沒有請法,而世尊還沒有說法,他為什麼一開口就讚嘆「希有」呢?這是承著前文(發起序),讚善而來的。在過去長老須菩提和眾弟子們皆以為世尊說法是在講堂上才說法,今天須菩提他才看出來,世尊在日用尋常生活之中,凡是穿衣吃飯,出入往返都是在說法。這是他過去沒有看到這段消息,今天看出來了。世尊真是大慈大悲,一舉一動無不是護念弟子,無不是付囑弟子們。因此讚嘆佛甚為「希有」。世尊在日常生活之中都是在講經說法,這實在太希奇少有了。在他自己份上也開口說了一句「希有」,因過去聽佛說法聽到現在,「阿含十二方等八」聽了二十年,二十二年般若談,這「金剛經」在六百卷中的五百七十卷,這二十二年的般若將快說完,自從親近佛就聽佛法,沒有看到這段消息,沒有悟到日用尋常生活就是「實相般若」的本體,「觀照般若」的妙用,今天忽然開悟了,在自己本份上也覺得希奇少有。

故在佛那邊讚嘆「希有」,在自己這方面而言,以前未悟,今天悟到也讚嘆了「希有」,總之,是承著前文,承著發起序來讚嘆。若沒有「希有」這兩字的讚嘆,則發起序與正宗分也就連貫不起來。因此講顯理之詞,顯淺的道理及顯深的道理都要把他連貫起來。在經文上就是用「希有」二字連貫起來。下邊稱呼「世尊」,這「世尊」是世出世間之所尊稱的意思,就如現在我們稱讚師父道:「啊!真是太希有的師父」就是這樣的口氣。

「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如來」是佛的十種德號之一,它的意義,有二種解釋:一種解釋是「乘如實道來成正覺,這是應化身佛」。另一種是「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這是法身如來」。此處講的是應化身如來。但是有一部「金剛經」的註解,叫「金剛經講義」在臺灣翻版,不曉得流通多少,大家認為只有這一部講義講得最好,那講義上對「如來」的解釋都解釋為法身如來,我並不大贊成這種說法,何以故?因須菩提在此處讚嘆佛出入往返,托缽化飯和吃飯這一段光景,那是化身如來,不是法身如來。我們參考註解,要有明智的選擇,對的我們採取,不對的則放棄。須菩提讚嘆釋迦佛「希有世尊!」,是怎樣的「希有」呢?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如來的心常常在加護弟子,(加護現在叫加被)。

如來的心常常在懷念我們,沒有一時忘記我們,這是講如來的心業意業對於弟子常常加護,常常懷念。如來的口常常委付叮囑,佛把他所得的法傳授給我們叫「付」,委付是詳詳細細的傳授給我們叫「委付」。「囑」是如來告訴我們,開示我們要依著所聽到的道理,如法去修行,說了再說叫叮囑,這是說如來的口業,對我們這些弟子,常常委付,叮囑。

「善」是善巧方便,釋迦如來成佛之後如證而說「華嚴經」,那些上上根的大菩薩都得了利益,還有這些凡夫二乘根機的,得不到利益。所以釋迦佛就從最淺顯的地方說起,說人天乘,說聲聞、緣覺乘。就是說「阿含經」,一說說了十二年。佛的本意,他出世是為令眾生成佛,不是說了人天乘、聲聞乘、緣覺乘就達到目的,於是再說「方等經」八年。「方等經」就是大乘經典,是讚嘆大乘訶斥小乘的,是告訴小乘人過去所學的那只是一種權巧方便說的法,因為你的根機不夠,所以先學小乘法就如小學畢業了,你得再學大乘佛法。說了八年後,再說般若經又說了二十二年,這般若經純粹是談大乘的智慧道理。這些二乘根機的,他證了阿羅漢、辟支佛後,他已了脫生死,因此,認為「所作已辦,具諸佛法」,既然生死已了,三界已出,也脫出輪迴之苦,還有什麼事沒有辦呢?還說什麼般若呢?怎樣勸導他,他也不受勸,於是佛就在般若會上加以善巧方便叫那些小乘人代佛講課去講般若經。

佛說我今天不要講,你們替我講一座吧。他們本來是小乘人,硬要學佛來講大乘佛法,這叫「囑小化大」,小乘人來化大乘菩薩,這就是方便接引這些二乘人,禳他們知道,你們所教的都是大菩薩而你們自己講的都是大乘般若的道理,那你們怎麼不發大心呢?這就叫做「善」——善巧方便接引這些二乘人叫他們「回小向大」。在般若法會上講這個「善」是可以這麼解釋,但是還不是「金剛經」上的「善」,這又有什麼分別呢?因般若會上的「善」,是「將大付小,囑小化大」的「善」,這不算是希有之「善」。而「金剛經」上的善巧方便,才是「希有」之「善」。怎樣希有呢?就是我們過去認為世尊在講堂上說法加護我們,付囑我們,卻不曉得佛就在穿衣吃飯,出入往返,走路的時候也是在護念我們,也是在付囑我們,這真是「善」之又「善」,這真是「希有」之「善」,所以這樣子,就是承前讚善。

下面還要請法,如來於日用尋常生活之中在護念眾生,付囑眾生,這些眾生還是昏昏倒倒,沒有看出消息來。所以為這一些不了解世尊妙用的弟子,而假設一個問答來請問。下面問的都是為這些中下之根機的眾生而問的,如來解釋所謂「無言之般若」,依著言語解釋也是為這些中下之根而說的。



綜 覽 全 部 討 論

總 覽版 務政 經健康醫療軍 武理 財文 化藝 文科 技台灣的美旅 遊PISA娛 樂鄉 土公 民認 同副 刊哈 啦范氏網
竹縫
視界
耳聾
世界
泰伯
觀點
Joy
隨筆
哈利
天地
Jerry C
鳥 世 界
射水魚
天 空
討海人
鏡 頭
嘻笑
人間
詩情
畫藝
老工仔
思 維
網網
相連
歷史
庫存


* 討論區內之言論,不代表本園之立場,一切法律責任仍由發言者本人負責
* 如果您有任何不當言論,本園有權決定是否保留您所送貼的意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