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aa部落格

總 覽版 務政 經健康醫療軍 武理 財文 化藝 文科 技台灣的美旅 遊PISA娛 樂鄉 土公 民認 同副 刊哈 啦范氏網
竹縫
視界
耳聾
世界
泰伯
觀點
Joy
隨筆
哈利
天地
Jerry C
鳥 世 界
射水魚
天 空
討海人
鏡 頭
嘻笑
人間
詩情
畫藝
老工仔
思 維
網網
相連
歷史
庫存

主題:道源法師講述『金剛經』
發表:aaa 2009-06-21 17:05:22 閱覽數:175983 (IP: ) T 2849 引 用
 


回應:aaa 2009-06-23 10:34:02 (IP: ) T 2849_R 15 引 用
乙二、發起序(別序)

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

現在講序分的第二科叫做別序,也叫做發起序。這一段經文是能發起正宗分的經文,所以叫做發起序。每一部經都有一段發起序的經文,但是發起講經的因緣各有不同,因而發起序也有所不同,因為每一部經都有各別不同的因緣說法,是故發起序又名別序。別序者是別在此經。這一部經的發起序是怎樣來的呢?就是佛到了吃飯之時,托著缽去化飯,化飯回來,洗洗足,就打坐,是借此平常的日常生活發起的。

「爾時」,就是在那個時候。那是什麼時候呢?也就是要說「金剛經」而尚未說,已到了要吃飯的時候,叫「爾時」。「世尊」就是佛的尊稱。佛有十個德號,即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大家做晚課,拜八十八佛時,先念此段,「世尊」就是佛的十個德號之一的尊稱。在這十個德號裏,「世尊」就有兩種解釋,第一種解釋連世尊算上十個,具足前面九個德號,這就叫做「世尊」。第二種解釋連世尊算上十一個,即具足前面十個德號,這才叫做「世尊」。這裏所講的「世尊」就是為世出世間之所尊。此「世尊」包括世間六道凡夫,屬於世間的眾生,還包括了出世間的三乘聖人,即聲聞、緣覺、菩薩,也就是說佛的德號都是超九法界而獨尊,而九法界的眾生都尊重這個佛,所以叫做「世尊」。

「食時」即到了吃飯的時候,吃飯是在什麼時候呢?天亮以後,日中以前,這是出家人吃飯的時候。一天一夜在印度叫晝三時、夜三時,分為六個時間。在我們中國叫子丑寅卯......等分十二個時,這十二個時辰中,六道的眾生各有個吃飯的時間,即是分為:(一)丑、寅、卯這是天上的眾生吃飯的時候,(二)辰、巳、午是人吃飯的時間,(三)未、申、酉,這是畜生吃的時間,(四)戌、亥、子這是鬼神吃的時間。懂得這個規矩,就知道放燄口沒有早起放的,齋天沒有晚上齋的道理。牛、羊、馬上午不吃沒有關係,下午要給他吃好的。至於人,社會上有一句土話說:「早起吃的好,中午吃的飽,晚上不吃也罷了」。這是養生之道。那麼,釋迦佛定的出家人吃飯是應在什麼時候呢?就是早晨天亮明相出了以後,日不過中,不是日不過午,我們的習慣話叫做持午,實際上應該叫持中。即是明相出現之後,日不過中以前是比丘吃飯的時候。

佛本來不吃飯也可以,但他要以身作則,佛不現特別的相,吃飯跟我們比丘一樣吃,化飯也一樣的去托缽,因為他要以身作則,給我們做榜樣。釋迦佛住在祇樹給孤獨園,那是給孤獨長者用黃金舖地買的,難道他供養不起釋迦佛吃飯嗎?足佛叫他不要供養,因為出家人不能養尊處優,要行苦行,而且出家人不能光說法度你一個給孤獨長者,要度的話,一切眾生都要去度。要吃飯的話,每天要到有人家的地方去托缽。人家請問佛法就跟人講一講,這就度了眾生,度眾生就是叫眾生植福培慧。他供養佛吃飯,供養比丘吃飯,就培了福。他請問佛法,得到佛法的開示,他就得了智慧。這就是給眾生求福求慧,並不是給孤獨長者供養不起佛,而是佛不叫他常供養,所以佛就提倡托缽化飯的規矩。他要以身作則,這叫以身教導。請經說法是以口教導,現在佛是以身教導來叫比丘們學他的樣子。「食時」就是明相出來以後,日不過中以前,是佛及比丘吃飯的時間。

要去托缽化飯吃,要先「著衣持缽」。先講「著衣」二字,「著衣」現在叫披衣,就是袈裟。比丘有三件衣:五衣、七衣、大衣。五衣梵語叫安陀會,它是五條格,一長一短,故叫五衣。五衣也叫作務衣,就是作務時所披的袈裟,因為在印度的比丘沒有我們中國這些便服,也就是沒有我們現在穿的短衫乃至中褂和褲子。佛世時比丘沒有褲子,現在泰國的比丘還是不穿褲子,下邊穿的是件裙子,上邊披的是平常的作務衣,也就是五衣。就等於我們穿的小褂子和中褂這個樣子。第二件是七衣,梵語叫鬱多羅僧,翻到中國話叫入眾衣。加入大眾要披七衣,他是七條二長一短,這叫七衣。譬如要跟大眾一齊誦經,在一塊兒參禪打坐,按現在規矩,就是做早晚課,過齋堂,都要搭七衣。這加入大眾所穿的衣,則叫做入眾衣。第三叫做大衣,這名稱是我們中國隨便翻成的,梵語叫僧伽黎。這個衣分九品,即下三品、中三品、上三品。下三品的衣跟七衣一樣,二長一短、中三品是三長一短、上三品是四長一短。

我們現在講經說法都是披那二十五條衣,四長一短,共有一百廿五個框對起來的,這叫上上品的僧伽黎。它用來做什麼呢?有三個用處。(一)見國王,入王宮,按現在來說去見總統,一定要披這個大衣。(二)講經說法(三)托缽化飯都要用這個衣。「新眼疏」裏把僧伽黎翻譯成福田衣。因為托缽化飯要叫眾生種福田。這袈裟的相,為什麼要分條、要分長短呢?這是仿造種田的相,要種稻就得往稻田種,要種福,就得往福田裏種。比丘就是眾生的福田,所以叫「福田僧」,福田衣就是僧伽黎衣。比丘在廟裏跟大眾坐禪的時候搭七衣,作務的時候搭五衣,托缽化飯的時候披上僧伽黎,這是佛定的戒規,佛當然要以身作則。「著衣」二字,就是披上僧伽黎的的袈裟。這再講「持缽」,「持」是手裏拿著叫持。「缽」是梵語的略稱,梵語叫缽多羅,中國話叫應量器,應量器就是體、色、量都要合法,合佛的規定。

第一先講它的體,即鐵瓦二種為體,或用鐵造,或用瓦造。現在我們傳戒還有這個紀念品,每個人還是給一個缽,雖是瓷做的,還是同於瓦。第二講它的色,它的色像斑鳩脖子的顏色,這色也要合法。第三講它的量,量要看各人的飯量,小飯量就用小缽,中飯量就用中缽,大飯量就用大缽,這體、色、量都合法,才叫應量器。現在中國人用飯碗不用缽,這個缽可要失傳了。這個缽除了傳戒時做出一個紀念品,只是象徵性而已。因傳戒總是三衣一缽傳給你,這叫衣缽相傳。但受戒以後就沒有用,何以故?因為缽的形狀是佛親自用泥巴捏成一個模形造出來的,口小肚子大,吃飯很不方便。佛為什麼做這個不方便的飯碗呢?中國的飯碗是大口的,不是很方便嗎?因為他們都要出去化飯,要小口才方便,而肚子大容納的飯量就多,而且人家供養的菜湯也不容易潑出來,口小尤其不容易冷,缽上有一個蓋,要蓋起來非小口不好蓋。

現在到泰國去,人家還是一樣托缽的。這就可以看到缽的樣子和我們中國傳戒的一樣,不同點只是他們的缽很大。為什麼那麼大呢?因為他們一天只出去托一次缽,托了就是一天的飯,早餐吃一頓,中餐還要吃一頓,過中不吃,所以缽要很大,這是講缽的來源。中國出家人為何不用缽呢?這是因為中國出家人不去化飯,天天在齋堂用齋,用缽沒有碗方便,尤其是齋堂裏的行堂師,他是管洗碗的,不同佛世時比丘們自己吃了飯,自己洗缽,洗了缽就裝在袋子裏收起來。而我們中國比丘的團體生活,大家過堂,碗是行堂師洗,如用缽的話,缽口小,擦起來,沒有碗方便,吃起來也沒有碗方便,而且收碗的時候,可以很多碗疊在一起,缽則不能,這就是中國比丘用碗而不用缽的原因。現在講佛在世時的規矩,佛要以身作則,他自己出去托缽化飯,還是要著衣,披上僧伽黎,而且捧起缽來。

「入舍衛大城」,這個祇樹給孤獨園在舍衛大城東南方,離城有五六公里,要走一段路。我去朝拜過印度,還去朝拜過給孤獨園,也到舍衛大城裏去參觀,確實是有五六里那麼遠。可是所看到的令人傷感萬分,佛法不但衰落,連那舍衛城波斯匿王的國家也變了樣子,這就是地方的運氣。聖蹟祇樹給孤獨園凄涼地連一間房間也沒有保存,就只剩下五根柱腳,那個舍衛大城連城牆上的一塊磚也看不見,只剩下個土圍子,裏邊有很多破的塔,這種殘敗的景象,都是匪徒破壞的。據說在一千年以前有一種武力外道的回教國,佔據了印度國。因此,全印度的塔廟都被破壞!印度佛教也就從此滅亡!但佛在世時,舍衛國是個大城,按註解上說大城是波斯匿的京都,裏面住有九億人,這要注意一點,印度的億不像中國死板板的叫做萬萬為億,他是十萬為億,也就是說這個大城住了九十萬人。

祇樹給孤獨園是在城外,要到城裏去叫「入」,「入」這個舍衛大城。「乞食」是乞求飲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於」字作「當在」講,「其」是指去之詞,「於其城中」意即正當去舍衛大城之中。「次第乞已」即不分貧富,挨家挨戶去化飯吃。「次第乞」也是戒規,因為佛過去沒有定這個規矩,於是各人便依著各人的見解去化飯。迦葉尊者他乞貧不乞富,即專化貧人,有錢人家他走過去也不跟他化,大迦葉是頭陀第一,常行苦行,不怕吃苦頭,所以要去化貧窮人不化富人。而須菩提他專化富人,不化貧人。其他比丘見他們兩人古怪,到底是什麼道理?於是就問迦葉尊者:「你怎麼化緣不化富人而專化貧窮人呢?」迦葉尊者答說:「我聽世尊說過,貧窮人是前生沒有行布施,沒有修福德,以致今生貧窮,所以我要去給他種點善根,叫他行點布施,他給我一點飯也好,一點點粗菜也好,那他就培了福積了德,來生來世,不再貧窮,就會成為富人,這是我度貧窮人的原因。」大家聽了覺得很有道理,這才是發菩提心度眾生。

「那麼,須菩提你也講講看,你為什麼專化富人不化窮人呢?」須菩提說:「你們聽世尊講過嗎?富人怎會富呢?因他前生前世種了善根,修了福德,怎麼修呢?即多行布施;多行布施,今生可要享受,假如把福報享完了,來生又變成貧窮人,我怕他福報享完,所以叫他繼續行布施,叫他繼續修福德,來生來世還做個富人,這樣他不是得了利益嗎?」大家一聽也有理。於是這兩個人走兩條路,分道揚鑣。這兩個人都有理,究竟誰對呢?就去問世尊,世尊說:「兩個人都對也都不對。怎麼說兩個人都對呢?因為他們都是發心利益眾生。怎麼說都不對呢?因為行不平等,各有所偏。要度眾生也得普渡,也得平等的度,須菩提為什麼度富人不度貧人,迦葉為什麼度貧人不度富人,這是因為心不平等。」從此以後佛就定個規矩,比丘們進城裏不分貧富,挨門挨戶去乞取,這一家供養我們的飯我們就接受,不供養我們,我們就走第二家,或第三家,這叫「次第乞」。「已」即是滿缽。缽是應著自己的飯量叫應量器,你是大飯量就用個大缽,中飯量就用個中缽,小飯量就用個小缽,這一缽飯夠你吃就不要再托,也就是說這一家供養滿了就不要托,這一家沒供養滿就再托第二家或第三家,一直到滿了缽,這就「已」了。這就是佛以身作則,他要去托缽化飯,在城裏不分貧窮,不分富貴,次第行乞,乞到滿缽為止。

今時去佛已遠,在印度這實行托缽的古規,已將絕跡,但是現在東南亞的泰國比丘還實行托缽,將來你們有機會到泰國,可以去參觀那兒的比丘托缽的情況。要參觀可要早起,從早上六點鐘到七點鐘到達有人家的地方就可以看見,這個時候滿街都是穿黃色袈裟的比丘,持著很大的缽,沿門行乞,在家的信徒要供養他的時候,都在門口捧了飲食等著,他來了就倒到缽裏,那一碗倒到缽裏若是很少,他還往前走,他那缽的蓋是開著,等到滿了就把缽蓋蓋上,就離開人家遠一點,這表示滿缽,不再化了。

「還至本處」就是回到本來的地方即給孤獨園。「飯食訖」這上面的飯字念「翻」音,食字念「四」音,兩個字把它顛倒過來講,上面的飯字作動詞,作吃飯的吃,下而的食字作飯字解,因為經文是這樣。順著中國的意思是吃飯訖,因為飯是名詞而食是動詞,它沒有倒過來,那就順著中國的音,中國有這樣的音也有這樣的解釋,飯字念成平聲就是吃的意思,食字念成去聲就是飯的意思,這就是把飯吃訖了,「訖」就是完了,飯食訖,即是吃完了飯。「收衣缽」,飯吃完了,還有持戒的規矩,「收衣缽」即收這個衣,是什麼衣呢?是僧伽黎,把這僧伽黎衣收起來,把缽洗一洗,然後裝到缽囊裏去,把它掛起來。衣摺好,裝在衣袋裏也把它掛起來。這是有一定的地方來收衣缽的,所以我們在這地方還要注意,吃飯的時候也是披著這僧伽黎的。

所以我提倡大家要持戒,可是大家認為三件衣有兩件沒有用,即做事務披上五衣不方便故沒有用,如不去講經說法,托缽化飯,則僧伽黎沒有用,只有七衣還用得著,即做早晚課,參禪打坐,大家念佛,所以七衣還在。現在我們臺灣傳戒,一定要提倡三衣缽具來給大眾戒子。可是大家很討厭,因為大衣五衣給了都沒有用,因此我要提倡有用,把三衣掉換來搭,即做早課時搭五衣,做晚課時搭七衣,因早晚課入眾去誦經,作的是法務。中餐要過齋堂就搭大衣,如此三衣不就有用了嗎!至於過齋堂的規矩,住持、方丈、大和尚是坐在中間,搭的還是大衣,清眾則搭七衣。過齋堂可以搭大衣,這是在那裏看見的呢?在「金剛經」上。釋迦佛是飯食訖才收衣缽的。去托缽化飯時就把僧伽黎衣著起來,回來吃了飯才收起來。由此可知比丘吃飯時所搭的還是僧伽黎,這是順便講一講。

「洗足已」,把衣缽收起來了,還要洗足,為什麼要洗足呢?釋迦佛定的規矩是不許穿鞋子,在印度有鞋子沒有襪子,那釋迦佛的規矩是怎樣的呢?即是要比丘行苦行,不許驕傲怠慢,故平時只許赤足走路。那麼要在什麼時候才可以穿鞋呢?即在瓦、礫、沙磧之地,會把腳刺破流血的時候,才許穿鞋子。釋迦佛還是以身作則,他托缽化飯時,還是赤足走的,走六里路到舍衛國大城去次第乞食,乞完再走路回來,這麼一往一返地走了十多里路,足有塵土,若是這樣就去打坐於心不安,因為兩足骯髒,於是就要洗足,洗足後再去打坐心裏就安了,這叫「洗足已」。

「敷座而坐」,「敷」就是展開這個座具,我們中國這個座具要廢掉了,不知那個祖師有智慧把它改成拜具,因為拜具在上殿拜佛還是用得著。在佛世時,比丘打坐時就要用這座具,它也叫臥具,在睡覺時把它撐開,那就是特色的床單,把它反過來時就是坐墊。「敷座而坐」,就是展開座具,然後結跏趺大座而坐下來。



綜 覽 全 部 討 論

總 覽版 務政 經健康醫療軍 武理 財文 化藝 文科 技台灣的美旅 遊PISA娛 樂鄉 土公 民認 同副 刊哈 啦范氏網
竹縫
視界
耳聾
世界
泰伯
觀點
Joy
隨筆
哈利
天地
Jerry C
鳥 世 界
射水魚
天 空
討海人
鏡 頭
嘻笑
人間
詩情
畫藝
老工仔
思 維
網網
相連
歷史
庫存


* 討論區內之言論,不代表本園之立場,一切法律責任仍由發言者本人負責
* 如果您有任何不當言論,本園有權決定是否保留您所送貼的意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