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aa部落格

總 覽版 務政 經健康醫療軍 武理 財文 化藝 文科 技台灣的美旅 遊PISA娛 樂鄉 土公 民認 同副 刊哈 啦范氏網
竹縫
視界
耳聾
世界
泰伯
觀點
Joy
隨筆
哈利
天地
Jerry C
鳥 世 界
射水魚
天 空
討海人
鏡 頭
嘻笑
人間
詩情
畫藝
老工仔
思 維
網網
相連
歷史
庫存

主題:道源法師講述『金剛經』
發表:aaa 2009-06-21 17:05:22 閱覽數:175977 (IP: ) T 2849 引 用
 


回應:aaa 2009-12-28 18:01:41 (IP: ) T 2849_R 148 引 用
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註1)

「爾時」,就是在那個時候。那是什麼時候呢?也就是要說「金剛經」而尚未說,已到了要吃飯的時候,叫「爾時」。「世尊」就是佛的尊稱。佛有十個德號,即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這裏所講的「世尊」就是為世出世間之所尊。此「世尊」包括世間六道凡夫,屬於世間的眾生,還包括了出世間的三乘聖人,即聲聞、緣覺、菩薩,也就是說佛的德號都是超九法界而獨尊,而九法界的眾生都尊重這個佛,所以叫做「世尊」。

「食時」即到了吃飯的時候,吃飯是在什麼時候呢?天亮以後,日中以前,這是出家人吃飯的時候。一天一夜在印度叫晝三時、夜三時,分為六個時間。釋迦佛定的出家人吃飯是應在什麼時候呢?就是早晨天亮明相出了以後,日不過中,不是日不過午,我們的習慣話叫做持午,實際上應該叫持中。即是明相出現之後,日不過中以前是比丘吃飯的時候。

釋迦佛住在祇樹給孤獨園,那是給孤獨長者用黃金舖地買的,難道他供養不起釋迦佛吃飯嗎?佛叫他不要供養,因為出家人不能養尊處優,要行苦行,而且出家人不能光說法度你一個給孤獨長者,要度的話,一切眾生都要去度。要吃飯的話,每天要到有人家的地方去托缽。人家請問佛法就跟人講一講,這就度了眾生,度眾生就是叫眾生植福培慧。他供養佛吃飯,供養比丘吃飯,就培了福。他請問佛法,得到佛法的開示,他就得了智慧。這就是給眾生求福求慧,並不是給孤獨長者供養不起佛,而是佛不叫他常供養,所以佛就提倡托缽化飯的規矩。他要以身作則,這叫以身教導。請經說法是以口教導,現在佛是以身教導來叫比丘們學他的樣子。「食時」就是明相出來以後,日不過中以前,是佛及比丘吃飯的時間。

要去托缽化飯吃,要先「著衣持缽」。先講「著衣」二字,「著衣」現在叫披衣,就是袈裟。比丘有三件衣:五衣、七衣、大衣。五衣也叫作務衣,就是作務時所披的袈裟。佛世時比丘沒有褲子,現在泰國的比丘還是不穿褲子,下邊穿的是件裙子,上邊披的是平常的作務衣,也就是五衣。第二件是七衣,梵語叫鬱多羅僧,翻到華言叫入眾衣。加入大眾要披七衣,他是七條二長一短,這叫七衣。譬如要跟大眾一齊誦經,在一塊兒參禪打坐,按現在規矩,就是做早晚課,過齋堂,都要搭七衣。這加入大眾所穿的衣,則叫做入眾衣。第三叫做大衣,這名稱是我們中國隨便翻成的,梵語叫僧伽黎。這個衣分九品,即下三品、中三品、上三品。下三品的衣跟七衣一樣,二長一短、中三品是三長一短、上三品是四長一短。

我們現在講經說法都是披那二十五條衣,四長一短,共有一百廿五個框對起來的,這叫上上品的僧伽黎。它用來做什麼呢?有三個用處。(一)見國王,入王宮,按現在來說去見總統,一定要披這個大衣。(二)講經說法(三)托缽化飯都要用這個衣。「新眼疏」裏把僧伽黎翻譯成福田衣。因為托缽化飯要叫眾生種福田。這袈裟的相,為什麼要分條、要分長短呢?這是仿造種田的相,要種稻就得往稻田種,要種福,就得往福田裏種。比丘就是眾生的福田,所以叫「福田僧」,福田衣就是僧伽黎衣。比丘在廟裏跟大眾坐禪的時候搭七衣,作務的時候搭五衣,托缽化飯的時候披上僧伽黎,這是佛定的戒規,佛當然要以身作則。「著衣」二字,就是披上僧伽黎的的袈裟。

這再講「持缽」,「持」是手裏拿著叫持。「缽」是梵語的略稱,梵語叫缽多羅,就是應量器,應量器就是體、色、量都要合法,合佛的規定。第一先講它的體,即鐵瓦二種為體,或用鐵造,或用瓦造。第二講它的色,它的色像斑鳩脖子的顏色,這色也要合法。第三講它的量,量要看各人的飯量,小飯量就用小缽,中飯量就用中缽,大飯量就用大缽,這體、色、量都合法,才叫應量器。

祇樹給孤獨園是在城外,要到城裏去叫「入」,「入」這個舍衛大城。「乞食」是乞求飲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於」字作「當在」講,「其」是指去之詞,「於其城中」意即正當去舍衛大城之中。「次第乞已」即不分貧富,挨家挨戶去化飯吃。「次第乞」也是戒規,因為佛過去沒有定這個規矩,於是各人便依著各人的見解去化飯。

迦葉尊者他乞貧不乞富,即專化貧人,有錢人家他走過去也不跟他化,大迦葉是頭陀第一,常行苦行,不怕吃苦頭,所以要去化貧窮人不化富人。而須菩提他專化富人,不化貧人。其他比丘見他們兩人古怪,到底是什麼道理?於是就問迦葉尊者:「你怎麼化緣不化富人而專化貧窮人呢?」迦葉尊者答說:「我聽世尊說過,貧窮人是前生沒有行布施,沒有修福德,以致今生貧窮,所以我要去給他種點善根,叫他行點布施,他給我一點飯也好,一點點粗菜也好,那他就培了福積了德,來生來世,不再貧窮,就會成為富人,這是我度貧窮人的原因。」大家聽了覺得很有道理,這才是發菩提心度眾生。

「那麼,須菩提你也講講看,你為什麼專化富人不化窮人呢?」須菩提說:「你們聽世尊講過嗎?富人怎會富呢?因他前生前世種了善根,修了福德,怎麼修呢?即多行布施;多行布施,今生可要享受,假如把福報享完了,來生又變成貧窮人,我怕他福報享完,所以叫他繼續行布施,叫他繼續修福德,來生來世還做個富人,這樣他不是得了利益嗎?」大家一聽也有理。於是這兩個人走兩條路,分道揚鑣。這兩個人都有理,究竟誰對呢?

就去問世尊,世尊說:「兩個人都對也都不對。怎麼說兩個人都對呢?因為他們都是發心利益眾生。怎麼說都不對呢?因為行不平等,各有所偏。要度眾生也得普渡,也得平等的度,須菩提為什麼度富人不度貧人,迦葉為什麼度貧人不度富人,這是因為心不平等。」從此以後佛就定個規矩,比丘們進城裏不分貧富,挨門挨戶去乞取,這一家供養我們的飯我們就接受,不供養我們,我們就走第二家,或第三家,這叫「次第乞」。

「已」即是滿缽。這一缽飯夠你吃就不要再托,也就是說這一家供養滿了就不要托,這一家沒供養滿就再托第二家或第三家,一直到滿了缽,這就「已」了。這就是佛以身作則,他要去托缽化飯,在城裏不分貧窮,不分富貴,次第行乞,乞到滿缽為止。「還至本處」就是回到本來的地方即給孤獨園。「飯食訖」這就是把飯吃訖了,「訖」就是完了,飯食訖,即是吃完了飯。「收衣缽」,飯吃完了,還有持戒的規矩,「收衣缽」即收這個衣,是什麼衣呢?是僧伽黎,把這僧伽黎衣收起來,把缽洗一洗,然後裝到缽囊裏去,把它掛起來。衣摺好,裝在衣袋裏也把它掛起來。這是有一定的地方來收衣缽的,所以我們在這地方還要注意,吃飯的時候也是披著這僧伽黎的。

「洗足已」,把衣缽收起來了,還要洗足,為什麼要洗足呢?釋迦佛定的規矩是不許穿鞋子,在印度有鞋子沒有襪子,那釋迦佛的規矩是怎樣的呢?即是要比丘行苦行,不許驕傲怠慢,故平時只許赤足走路。那麼要在什麼時候才可以穿鞋呢?即在瓦、礫、沙磧之地,會把腳刺破流血的時候,才許穿鞋子。釋迦佛還是以身作則,他托缽化飯時,還是赤足走的,走六里路到舍衛國大城去次第乞食,乞完再走路回來,這麼一往一返地走了十多里路,足有塵土,若是這樣就去打坐於心不安,因為兩足骯髒,於是就要洗足,洗足後再去打坐心裏就安了,這叫「洗足已」。「敷座而坐」,「敷」就是展開這個座具。在佛世時,比丘打坐時就要用這座具,它也叫臥具,在睡覺時把它撐開,那就是特色的床單,把它反過來時就是坐墊。「敷座而坐」,就是展開座具,然後結跏趺大座而坐下來。

「金剛經」下邊須菩提請問,釋迦如來解答,問的是什麼道理,答的是什麼道理呢?「安住其真心,降伏其妄心」,全部「金剛經」貫始貫終都圍繞著這兩個問題和答覆這兩個問題並發揮這個道理。那麼托缽化飯,回來洗足,吃後打坐,這又跟「安住其真心,降伏其妄心」有什麼關係呢?就如「爾時世尊食時」就絕對要遵守吃飯的時間,即是過中不食的戒律。一定要「著衣持缽」這也是戒律。到了「舍衛大城乞食,次第乞已」,還是戒律。「洗足已」還是戒律(註2)。戒律就是規矩,是佛定給出家人的規矩。講了戒,就要修定,「敷座而坐」是修定。這就是依戒才能生定,因定才能發慧。若沒有戒,沒有定,般若智慧便啟發不出來。

我們跟「金剛經」特別有緣,可是「金剛經」好念不好講,也就是好念不好懂。所以不要以為看了幾遍「金剛經」便認為懂了,沒有聽善知識講過,自己也沒有參考古人的註解,怎麼會懂呢?比如「金剛經」內有很多「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的經文,他看了以後以為懂了,以為「金剛經」是叫我們不要著相。甚至於到了後來「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以為佛的相,法的相都不能著,他認為這個不著相是「金剛經」的要義,那麼全部「金剛經」他都懂了。可是他卻不知道不著相有錯誤沒有錯誤。「金剛經」上不著相,是不著什麼相呢?不著我相、不著法相、不著空相、不著佛相。

而他認為不著相是不著喝酒吃肉的相,依著他的嗜好歡喜喝酒就喝酒(註3),歡喜吃肉就吃肉,誰要是說他犯戒,他就說持戒是著相,學佛法的人不能著相,因為他是真正的持戒,因為「金剛經」上講什麼相都要空掉。其實「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這四個相應怎樣解?他也解不清楚,就只知道這叫不著相。他不曉得不著相,要先把善惡分開,這喝酒吃肉是一種惡法,是犯戒的,就先把戒持好,戒持好了,那個持戒的清淨相就不要著,再去修定。修定還得著相修定,等到真正入了定,則入定的相不要著。不著相是高一層的道理不是低一層的道理。可是他不了解經文,把它講成低一層的道理,於是就順著他的煩惱性,歡喜吃肉就去吃肉,還認為這是「金剛經」的道理。一切不要著相。因此誰要是持戒他就批評你著相,再來就說你是學的小乘法,像這種人不但破戒而且破見,就等著墮阿鼻地獄,釋迦佛出世也救不了。破了戒還可以求懺悔,要是破了見,見即知見,知見破了就是錯了不認錯,還把錯誤的知見認為是對的,是佛的知見,這種人佛出世也救不了。現在就在阿鼻地獄掛了號,將來非到阿鼻地獄掛單不可,這道理是很重要的。

如果不持戒而去修定,是絕對入不了定的,何以故?因為戒律不清淨。戒是防非止惡,而你卻天天的為非作惡,不能防非,不能止惡,就是增加煩惱,煩惱即紛煩惱亂,有煩惱坐下來不是打妄想就是打瞌睡,這樣又怎能入定!不能入定有二個大魔,一個是散亂,一個是昏沉。散亂也叫掉舉,一坐下來,妄想紛紛,東想西想,越不叫他想就越想,剛剛不想,瞌睡來了,坐著睡了一個大覺,還以為坐了一枝香,這怎能開智慧呢!打妄想是不能開智慧,睡覺亦不能開智慧,不持戒,不修定,般若智慧更是永遠啟發不出來。


綜 覽 全 部 討 論

總 覽版 務政 經健康醫療軍 武理 財文 化藝 文科 技台灣的美旅 遊PISA娛 樂鄉 土公 民認 同副 刊哈 啦范氏網
竹縫
視界
耳聾
世界
泰伯
觀點
Joy
隨筆
哈利
天地
Jerry C
鳥 世 界
射水魚
天 空
討海人
鏡 頭
嘻笑
人間
詩情
畫藝
老工仔
思 維
網網
相連
歷史
庫存


* 討論區內之言論,不代表本園之立場,一切法律責任仍由發言者本人負責
* 如果您有任何不當言論,本園有權決定是否保留您所送貼的意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