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ofia部落格

總 覽版 務政 經健康醫療軍 武理 財文 化藝 文科 技台灣的美旅 遊PISA娛 樂鄉 土公 民認 同副 刊哈 啦范氏網
竹縫
視界
耳聾
世界
泰伯
觀點
Joy
隨筆
哈利
天地
Jerry C
鳥 世 界
射水魚
天 空
討海人
鏡 頭
嘻笑
人間
詩情
畫藝
老工仔
思 維
網網
相連
歷史
庫存

主題:台灣的語言文字
發表:sofia 2008-08-14 14:07:54 閱覽數:138710 (IP: ) T 2558 引 用
 


回應:sofia 2008-08-14 14:38:05 (IP: ) T 2558_R 87 引 用
八六、囝仔抑是嬰兒?
台灣的流行歌詞常出現名詞後面加一個仔,發音「阿」,例如囝仔,到底囝仔這個字應該如何發音?
翻閱字典如下
一、說文解字:無「囝」、「囡」兩字。
二、彙音寶鑑:無「囝」字。囡:吳女呼女曰囡也
三、康熙字典:無「囡」字。
囝:集韻:九件切音蹇,閩人呼兒曰囝。
集韻:魚厥切音刖,同月,唐武后作。
四、電子辭典:
(1)閩南方言:(1) 稱兒子。集韻˙上聲˙獮韻:「囝,閩人呼兒曰囝。」如:「大囝」。
(2) 稱兒女。如:「囝孫」。或讀為ㄋㄢ nan。
(2)即月。唐朝武則天所造的字。同「月」。集韻˙入聲˙月韻:「月,唐武后作囝。」
由以上字典,可以得知,唐朝之前無「囝」字,武則天造囝字,意思是刖,砍頭的意思,發音月娘的月。
到了宋朝的集韻又出現第二個發音(蹇),到了日據時代的台灣彙音寶鑑才出現「囡」,發音接近嬰兒的嬰。
所以漢朝並無囝、囡兩字,武則天創造囝,砍頭之意,宋朝紀錄閩人呼兒曰囝,民國初年彙音寶鑑出現「囡」。
囝、囡無中生有,由無至有,形滋生,音劇變,義扭曲,如霧裡看花,不知始終。
本人研究台灣語文數年,發現許多虛字「仔」,乃受北京語虛字「兒」影響,比如「一條手巾仔」,北京語發音「一條手巾兒」,台灣人發音「一條手巾阿」
再如「歌仔戲」,北京語發音「歌兒戲」,台灣人發音「歌阿戲」,正確應是「歌兒戲」。
三如「樓仔厝」,北京語發音「樓兒厝」,台灣人發音「樓阿厝」,正確應是「樓兒茨」。
兒、阿音近,漢語無捲舌音,也無輕唇音,如皮膚之膚,孵蛋,台灣人發音都有困難,常常說成皮呼、呼蛋,此乃漢語無捲舌音,也無輕唇音之故,因此捲舌音「兒」,說成「阿」就有跡可循,想必是漢人受胡語影響所致。
「囝仔」北京語發音「嬰兒」,台灣人發音「嬰阿」,雖然文字一樣,但是兒的發音胡漢各異,胡語發音「ㄦ˙」,漢語發音「ㄌ一ˊ」揚平聲,嬰兒漢語發音「嬰阿」,想必受胡語影響所致。
蔣經國時期,港片侵台,受粵語影響,「囝」、「囡」「仔」等等方言蔚為風氣,台灣漢語深受港片影響,囝仔成為嬰兒的時髦用詞。
事實上,粵語「囝仔」與漢語「嬰兒」發音天差地遠,不知道台語的作詞家為何採用此詞?
又如「啊」、「唉」其實是古文中的虛字「矣」,發音「ㄚ」。
另「呀」是古文中的虛字「也」,發音「一ㄚ˙」,白話文消滅漢文於不知不覺中。
近日,埋首於匡正台語流行歌詞,發現許多離奇的遣辭用字,我以為伍百應該錯別字最多,沒想到伍百的文字還算水準之上,文字涵養最好的是吳念真,那麼多首歌詞,我只改一個字,最光怪陸離屬白冰冰,只能以白丁來形容其遣辭用字,真是讓我大開眼界,也讓我了悟宋朝以來,宋詞、元曲、雜劇等文字的演變,與白丁加入作詞有關。
許多藝人才華不容置喙,但是文字涵養不敢恭維,錯字在藝人的才華之下,反而鳩佔鵲巢,流傳下來,形成所謂的別字。
匡正近300首流行歌詞,愈改愈傷心,台灣的作詞家採用俚俗的用字,不自覺的摧毀典雅高貴的漢文風采,而無人聞問,為什麼政府對台灣的語文發展漠不關心,曷講(難道)是殖民地兮悲哀乎!
埋首於台灣文字匡正,像在補破網,破到滋爾大空,何時茲補兮填耳?
sofia(2008/5/13 05/37pm)


綜 覽 全 部 討 論

總 覽版 務政 經健康醫療軍 武理 財文 化藝 文科 技台灣的美旅 遊PISA娛 樂鄉 土公 民認 同副 刊哈 啦范氏網
竹縫
視界
耳聾
世界
泰伯
觀點
Joy
隨筆
哈利
天地
Jerry C
鳥 世 界
射水魚
天 空
討海人
鏡 頭
嘻笑
人間
詩情
畫藝
老工仔
思 維
網網
相連
歷史
庫存


* 討論區內之言論,不代表本園之立場,一切法律責任仍由發言者本人負責
* 如果您有任何不當言論,本園有權決定是否保留您所送貼的意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