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aa部落格

總 覽版 務政 經健康醫療軍 武理 財文 化藝 文科 技台灣的美旅 遊PISA娛 樂鄉 土公 民認 同副 刊哈 啦范氏網
竹縫
視界
耳聾
世界
泰伯
觀點
Joy
隨筆
哈利
天地
Jerry C
鳥 世 界
射水魚
天 空
討海人
鏡 頭
嘻笑
人間
詩情
畫藝
老工仔
思 維
網網
相連
歷史
庫存

主題:道源法師講述『金剛經』
發表:aaa 2009-06-21 17:05:22 閱覽數:181060 (IP: ) T 2849 引 用
 


回應:aaa 2009-07-06 10:14:05 (IP: ) T 2849_R 44 引 用
庚三、總以結示

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金剛經的文法很特殊,他是由印度文法翻成中國文法的,鳩摩羅什在翻譯此經典時,是在東晉朝姚秦時代,是用中國古文,加上印度文翻譯出來的。因此現代的人讀起來很難理解經義。經上釋迦佛說法大都是用問答方式,一問一答,就像我們現在二個人在談話,辯論這個道理一樣,在這一問一答之間,把道理辯論明白,使大家都能明白為目的。經文絕不用高深難懂的文法與文字。這部金剛經的經文就是當時的中國古文,是由梵文翻成這種文字的,雖然是深奧難懂,但是若是你能夠把金剛經的義理完全深入了解之後,讀誦起來還是跟白話文一樣。現在有人提出,要把古文的佛經翻成白話文,這個意見很好,但是這個工作不是簡單輕鬆的。

首先你要明白,用白話文做一些普通的文章,都已不容易把他作好,何況要依著艱深難懂的佛經義理翻成白話文章呢!經典上的道理,你沒有完全了解以前,是無法究竟無缺的把佛經義理完全傳達出來的,所以這個工作是很困難的工作。有的人就依著自己的意思,硬要把經文完全翻成白話,那叫做粗心膽大。為什麼呢?因為他翻出來的經典,不懂的人還是看不懂,懂的人根本不去看。為什麼呢?因為懂的人知道他翻得不夠味,不懂的人看了他所翻的不同義理的文字,看了還是不懂。為什麼呢?因為他沒有把經文的道理究竟說明白。講到這裏,我還是鼓勵各位,把金剛經的經文讀熟悉了,把經文的義理了解熟悉了,這樣讀誦起來就會感到義味重重,不忍放手,這樣就會越讀越覺得古人翻譯得微妙恰當,會出口讚嘆不已。讀誦金剛經沒有什麼艱難,所謂艱難的地方,是因你對文不熟,義不熟,只要你把經的文義都弄懂了,讀誦起來就不會有障礙,一路通順下去了。

現在講總以結示,為什麼要「住心無住」這個道理呢?「是故須菩提」,這「是故」二字,是決定之詞,這裏就是要把前面說過的經文總結起來,固定最後決定的道理。不用「是故」,難以總結前文。「是故須菩提」,這句話是要表達前面經文中,須菩提與釋迦佛,一問一答,為什麼要授記無住,嚴土無住的道理,世尊再給他補充一下,這一段文就是要來作一個圓滿總結。「是故須菩提」,要知道「莊嚴佛土,即非莊嚴,是名莊嚴」之故及前面授記無住之故。「須菩提」這是告訴當機者,「諸菩薩摩訶薩」,這裏是指著發心的人講的,不是指那些已證聖位的菩薩。菩薩是大乘弟子,摩訶薩是大菩薩;菩薩是指發權教大乘心的人,摩訶薩是指發實教大乘心的人。

這裏不按證聖果的人來講,這是依金剛經下面有一句明文,是「為發大乘者說,為發最上乘者說」,是為了發心的人說的。「應如是生清淨心」,那些證聖果的人,他的清淨心已經生起來了,他才能證入聖果,所以「諸菩薩摩訶薩」不是指著證十地菩薩,證等覺的菩薩,不指著證聖位,證聖果的人,而是通指發大乘心,發最上乘心的人而說的,應該這樣的生起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我們的心被外面的六塵境界一染污,就不清淨了,不清淨的心,叫妄心。塵有染污之義,我們一生心一動念,都是對著外面的境界才生心動念的,你的眼睛看見外面的色境界,這就動了色的心,耳朵聽見聲音,你就動了聲的心,你聞到香的味道,你就動了香的心,你吃了東西,嘗到甜酸苦辣鹹淡,你就生了味的心,身體上接觸到冷暖澀滑,你就動了觸塵的心。

五個塵境雖然都沒有去接觸,但是你心裏面在打妄想,這叫做法塵。一天到晚想東想西,心中不能了然無塵,都是在分別取捨上起諸塵勞妄想,一下子想東,一下子想西,心落個生滅不停,自生法塵,這樣心就不能清淨了。你能離開六塵,這個心就無所生了。現在叫你不住六塵,但心不落於斷滅,生這個不被六塵所染的無住清淨心。這個清淨心不容易生,一生出來,心就解脫自在了。下面是總結,「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心無所住,是真心得自在的真實受用處,不被一切六塵所染,不住世間六塵境界,心安住在無所住中,這個心才清淨。依禪宗的話頭叫做「淨裸裸,赤洒洒」,這個清淨心生出來,沒有一念為六塵所染,晝夜六時中,這個心還是「淨裸裸,赤洒洒」,活活潑潑,這就叫做清淨心。

禪宗裏還有一句話「但有一些些,便有一些些」,「一些些」就是一點點。你有一念取著六塵的心,心就被六塵所染污,我們的真心原本就像大圓鏡子一樣,你被六塵所染,就像這個大圓鏡上被擦上黑墨。心為什麼會被六塵所染?因為你取執六塵,貪愛不捨,念念住著,你本來的無住真心才會被染污,這就是「但有一些些,便有一些些」。心印疏引禪宗的公案說「直饒你寸絲不掛,萬里無雲,即虛空也該吃棒子」,意思是說我什麼都沒有,我空空洞洞跟虛空一樣,你應該挨棒喝,應該要吃棒子,因為你虛空還沒打碎,粉碎。參禪談何容易呀!難在清淨心生不出來,就是生出來他還會走動,你是不是能使他安住不動呢!如果晝夜六時都是清淨心,那你成佛有份了。修頓超法門,不一定要等到三大阿僧祇劫,一念清淨心,就與實相般若相應了。

你們要特別注意此處經文中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就是金剛經的經心,也是金剛經的經眼。每一部經都有他最重要的核心,這個核心的句子,也就是全部經文的經心。這等於一個人的五臟六腑以心為主一樣,也等於六根中眼耳鼻舌身意的眼睛是最重要的。你心中是不是開智慧眼,就在這句「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上。你必須深深的把他的妙處抓到,再進一步的拿來受用,你才能會有開悟的一天。「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八個字,大家要用心注意,作精深的研究。他是什麼意思呢?了解了這個清淨心是怎樣生,你才能學會參禪,於學教上才會有大開圓解的一天,於參禪才會有個大徹大悟的這一天。現在舉禪宗六祖惠能大師的公案告訴大家,大家聽過了以後,也就知道「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八個字的重要性了。

禪宗由初祖達摩傳入中國,傳到惠能為第六祖,從六祖後禪宗大興盛,遍佈整個中國,以後就不再稱祖師了,都叫做禪師。中國禪宗分成漸禪與頓禪。漸是漸次性的慢慢由淺入深,一步一步的來,五祖座下的神秀大師在中國北方傳這種漸禪。頓禪是頓超的,由惠能大師在南方傳佈流通一頓超法門。神秀大師與惠能大師都是五祖弘忍大師座下弟子,一個在北方傳漸禪,一個在南方傳頓禪,這叫「南頓、北漸」。可是以後,南方的頓禪大興起來,而北方的漸禪慢慢的消失減退而失傳。因此以後中國已沒有漸禪,中國的禪宗完全是頓禪。禪宗遍及中國後,大多數的寺院都加上了「禪寺」,如「某某禪寺」,少數教下的才叫做「某某講寺」,那是少之又少,這就是禪宗遍於中國的原故。

也有一部份的人說,禪宗遍於整個佛教,他代表佛教實踐修行的精神。但是中國頓教禪宗是由誰發揚光大呢?就是由六祖惠能大師。六祖惠能大師的頓教禪是從那裡出來的呢?就是打從金剛經上「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裏出來的。六祖惠能大師從小父親就別世了,母親守節把他辛苦的養大,家裏非常的窮困。他長大以後非常孝順母親,靠砍柴賣來的幾個錢來過生活,生活非常清苦。每天要把山上砍下來的柴鋸好劈好綑好,挑到城裏面去賣,不是馬上就可以賣得出去。有一天他把柴挑到路邊,等著買柴的人來買,他站的地方正好是人家的窗口旁邊,此時裏面有一個居士在那裏唸金剛經,六祖惠能大師,他是有大善根的人,傳說他是三地菩薩再來的。他在那裏一聽,馬上就聽懂了,這就是「文字般若」現前,他聽懂了以後就隨文作觀。

人家在那裏唸,他就在那裏作智慧觀照,這個觀想就是「觀照般若」。當他聽到人家唸到經文中的一段「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當下碰到了他的真心,就豁然開悟了。開悟後就不是一個普通的凡夫了,不跟凡夫的知見一樣,他就進去請問這位居士說:「請問老先生你唸的是什麼經典?」,老居士就告訴惠能大師,他所唸的這部經典叫做金剛經。六祖惠能大師馬上開口讚嘆說:「這部金剛經太好了。」老居士很驚奇,一個鄉下打柴的年輕小伙子,只廿歲左右的粗大漢,你怎麼知道金剛經好呢?六祖惠能大師就告訴他,我聽到你唸到經文上這一句,「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心裏突然間就明白過來。居士一聽就說,那你講講讓我聽聽看,這個居士也懂佛理,但是沒有六祖惠能大師懂得透澈。

聽完後馬上驚訝讚嘆,你這個年輕人了不得,真是稀有難見,你是宿世於佛法中有大善根的人,我這金剛經是跟禪宗五祖弘忍大師學來的,看來你是個有大善根的人,你應該再去親近五祖弘忍大師,不要埋沒人才。五祖在黃梅,黃梅在湖北,六祖這時正在嶺南,就是現在廣東少官。惠能大師就說:「我是十分願意去親近五祖大師,不過我家裏還有一個老母親,我家裏很貧窮,只靠著我打柴過生活,我不忍心拋下母親。」此時這個唸金剛經的居士一聽,馬上發了大心,要成就惠能大師的道業就說:「你安心去親近弘忍大師,你母親我會把她接到我家裏住,一切生活的費用我會供養她,這個問題你不用操心,我給你盤纏錢(旅費),因為這裏到湖北的黃梅有好幾千里的路程,你安心去好了,一切我都會幫忙你。」這就是六祖惠能大師聽到這句「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而開悟的公案。

從這個公案中我們還可以發現一件事,就是這個最初幫助六祖去黃梅親近五祖的居士,真是太偉大了!要是沒有他的發心幫忙,那時六祖惠能大師的因緣又不知會怎樣!佛門中是講因緣成就的,凡事都要因緣具足。佛法要我們在未成佛道先結人緣,這位居士這一個發心護持成就惠能大師道業的功德,將與日後六祖大興禪宗的無量無邊的功德同俱,盡未來際永垂不朽。

六祖惠能大師到五祖的會下以後,他還要再進一步的去證明,他在未見五祖以前就開悟了。怎樣證明呢?禪宗不是講經方式,他是上堂說法,大家有問題可以出來請問。他看人家請問的儀式,他也學會了。有一天他出來在法堂的中間叩頭頂禮,就跪下來請問問題,五祖要開口問他,一看之下才發現這年輕人不是出家人,還是個在家居士而已,就問惠能:「你從那兒來?」,惠能說:「我住在嶺南。」這時湖北是中國的最內部,文化水準算是很高的地方,嶺南是個文化落後的地方,是獠族所住。「獠」字是一個不尊敬的名字。五祖為了要試探他的根機就故意說:「原來是個獠子。」下面的答話,就證明六祖他已先開悟了。

他一聽「原來是個獠子」這句話,是含有輕視他的話,他答得很銳利,馬上答覆五祖,他說「請問和尚,人有南北,佛性有南北嗎?」,意思是說我住在嶺南,我是獠族,我人住在南方,你五祖住在湖北,你是北方人,人有南有北,佛性有南有北嗎?嘩!這一句是驚天動地的話,六祖惠能這一問,問得五祖弘忍大師答辯不出來。這時五祖心中有數,這個年輕人不是簡單的人,不是普通的根器,就說:「看你還是有一點善根,你要來跟我學佛,你要是能夠吃苦,從今天起到舂米房裏去為大眾舂米修福。」,然後就派他到舂米房去。因為常住所收的都是穀子,穀子得自己舂,舂米是一件很辛苦的工作,時間過得很快,轉眼就快八個月了。

有一天五祖就向大家宣佈一件事說:我年紀已老了,不太能再弘法了,你們那一位要是已經明心見性了,就可以接我這個祖師位。叫你們自己說出來,你們可能不肯,那麼你們可以寫個偈子給我看看,我就會知道,你如果明心見性了,我就把我祖師位傳給你。要傳祖師位給人是佛門中一件大事。這時五祖會下沒有一個明心見性的,大家都異口同聲說:我們不要瞎忙了,不要冤枉多費力氣,我們的教授神秀和尚比我們這些人高明得太多,五祖不上堂,就是教授和尚代理上堂,他時常替五祖說法,我們這些人那一個還能超過教授和尚呢,我們大家就等著他去接祖師位吧!別人都不敢去做偈子,就是他們都還未明心見性。

可是神秀大師自己就考慮了,我是五祖座下第一首座和尚,我不作是不行的,而且自己又是大眾的教授和尚,考慮之後還是作了。這偈子是:「身如菩提樹,心似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偈是做好了,自己沒有把握,想拿去給五祖看又不敢拿,他不是開過悟的人,只是依文解義,憑著他多年來深入佛法所了解出來的道理,作了個偈而已,根本就沒有開悟。於是他想來想去不敢拿去見五祖,他想了一個辦法,我把這首偈子貼在走廊牆壁上,有人看見了就會去告訴五祖,五祖一定會鑑定的,五祖如果說作得不好,那就算了,如果他說作得好,明心見性了,我就出來承當,想妥了以後,半夜裏起來,就把這張寫好的偈子貼到走廊牆壁上。

到了第二天果然有人發現了,就去告訴五祖,五祖一看,就開口讚嘆說:這偈子作得很好,依著這個偈子修行,將來一定可以開悟。五祖的意思並不是指現在開悟,而是將來會開悟。經五祖親口這麼一印證,大家都去唸誦這個偈子,甚至有人對著那個偈子叩頭禮拜,越來越熱鬧,於是擺出了香案燒香獻花,哄動全寺院。外面來的香客與信徒,也都圍著去唸誦去觀看。有一小沙彌半唸半唱,一邊走一邊唸,經過舂米房,惠能大師正在舂米,就問小沙彌說:「你唸的是什麼?」那個小沙彌就跟他尋開心說:「一個獠子懂啥?你舂米好了。」惠能就說:「我就是因為不懂才請教小師父的。」小沙彌說:「不知是那位大德作了個偈子貼在走廊牆壁上,五祖看了就向大眾說,只要依這個偈子修行,將來一定明心見性,你把他唸熟了就有無量功德,你要是能去燒香叩頭禮拜那樣也可以得大福報。」惠能就問:「這偈子在那裏?請你帶我去看看,也讓我種點善根,培點福報。」小沙彌答應了以後,就帶著惠能走到偈子的地方。

惠能此時還未出家,他姓盧,叫盧行者,不是叫做惠能,他看到大家都在那裏高聲朗誦,惠能越聽越不是味道,頭一直搖。很多來參拜五祖的人聽說走廊出現了微妙偈子的事,大家都先來看看,有一位江州刺史也正好到這個廟來,他也去看,看了以後他讚嘆這首偈的確很好,此時他發現旁邊有一個人,直搖頭好像不贊成的樣子。他是當官的人,相當有學問也懂佛法,特地來親近五祖。他一看這個人不太贊成,就問他,你對這首偈子是不是不滿意?如果認為他不滿你的意,你可以做一首比他更好的偈子來。惠能就說,我是能作偈子,但是我不認識字。刺史官一聽就說你不認識字,怎樣會作偈子呢!真是稀奇!惠能便說:「作偈子不在乎認識字不認識字。」一聽之下,這個長官馬上發現這青年人所說的話,蘊含著高深奧妙的道理在裏面,就不敢再輕視他,就對他說你作偈子我馬上替你寫上。

惠能說,那太好了。馬上作了四句偈:「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首偈子一作出來,就把神秀所作的偈子完全給駁掉了。刺史官一聽這年輕的行者所作的偈子,太高深微妙,於是用筆把他抄在紙上,給他貼在神秀偈子旁邊,大家一唸,似懂非懂。有人就去告訴五祖說,盧行者也作了一首偈,偈子的長短與前面所貼的一樣,五祖一聽馬上出來看個究竟。看過之後,知道盧行者簡直是了不得的人,當初一見面就知道他悟性很高,現在是真正明心見性的一個人了。現在很多人都想這個祖師位,如果此時一印證,對惠能可能很不利,五祖一考慮之下,馬上把惠能所作的偈子撕下,說這個沒用,你們依舊唸前面所貼的那個偈子,唸那個將來就可以開悟。在五祖機智的處理之下,事情就這樣過去了。

等到晚上天快黑的時候,五祖到舂米房去探望盧行者,二人所對答的話都是禪機,五祖說:「米熟也未?」,惠能答說:「米熟久矣!猶欠篩在。」前者是問你這個米舂好了沒有?後者答說我這個米老早舂好了,只要過籃子篩一篩就好了。意思就是說,我老早就開悟了,就差了祖師給我印證一下而已。二個人在那裏打禪話,外行人聽不懂,五祖聽了不再講話,把手上拿的竹杖在地上敲了三下。惠能會意五祖的意思,因為那時候沒有時鐘,是靠著打更來計時,意思是叫惠能半夜三更天的時候到五祖那裏去。到了三更惠能準時來了,五祖就在半夜三更傳衣缽給惠能為第六祖。拿金剛經來印心,四祖到五祖,五祖傳到六祖惠能大師,都是用金剛經印心的。

初祖,二祖,三祖,四祖都是用楞伽經印心的。你說你已經明心見性開悟了,但是還要經過真正的善知識拿經典來給你印證才行,如果發現不合經義,與佛經不相對,那就表示你不是真正開悟的人。例如五祖拿金剛經來給六祖印心,知道六祖所悟的與經典相符,完全是一點都沒有偏差,於是五祖才傳衣缽給六祖。五祖把初祖達摩祖師所傳下來的衣缽給了六祖惠能大師以後,就從後門把他送出去,對他說:你弘法的因緣還未成熟,你先隱藏一個時期,等因緣成熟了再出來,現在很多人想要得到祖師的衣缽,你在這裏對你很不利,你現在就馬上偷偷的離開這裏,好好的珍重。因此惠能大師就從此離開了五祖的會下,一直往南方走去,因為他是嶺南人,南方的人情風俗他熟悉得多一點。

六祖離去以後,五祖就不上堂了。五祖二、三天都不上堂說法,大家就問五祖的侍者說:五祖是否病了?侍者回答:不是。大家就再問:前天和尚說過,要是有人明心見性,他要把祖位傳給他,這樣五祖就可以休息,可以不用再說法。大家都在猜想五祖是不是會把祖師位傳給教授和尚,但是教授和尚到現在為止,手中並沒有祖師的衣缽呀!於是大家就懷疑盧行者所作的那首偈子,可能與這個傳祖師位有關係,很可能是這個人得到了。而且這二、三天都沒有見到盧行者,決定是五祖已把祖師位傳給他了,他偷跑了。這下子大家就要去追盧行者,把衣缽奪回來,因為誰有這個衣缽,誰就能當祖師。大家就這麼地去追趕盧行者,在大眾中有一個人名叫惠明他會武藝,因為他有武術在身,所以走得比別人快,眼看著就要追上六祖惠能大師了,六祖一看後面有人追趕他,他心裏知道這個人是為追趕衣缽而來的。

他就把衣缽擺在路中心,他自己藏到蘆葦叢裏面去。後面追趕他的人看得很清楚,跑到了衣缽的地方,一手想要把衣缽提著就走,沒想到手一拿,卻拿不動,這衣缽的份量是很輕的,而且他又是會武術的人,拿這個衣缽應該是輕而易舉的事。「奇怪為什會拿不動呢?」他這麼想,他算是一個有善根的人,心裏一迴光返照,心中馬上生起慚愧心,用心一想,這衣缽是歷代祖師傳下來的法寶信物,不是用武力就可強奪的。生了慚愧心以後,就開口大聲說;「盧行者啊!我叫惠明,我是為法而來,不是為衣缽而來。」盧行者聽了就從蘆葦中走出來,就說:既然你明上座是為法而來,我就說法開示接引你,因為你跑得很急,心中一定還很慌亂,你先把心靜下來,我才向你開示說法。

坐了一會兒的時刻,惠能大師就開示說:「不思善不思惡,正恁麼時,如何是明上座本來的面目?」。六祖稱呼他為「上座」,是因為尊敬他是老前輩。「本來面目」就是在沒有流轉生死以前的那個面目,那就是我們的真如妙性,也可稱為佛性。現在我們這個心叫妄想心,妄想心思慮不停,不是思想善,就是思念惡,你這個時候放下思慮善惡的念頭,用你明明了了的智慧迴光返照一下,如何是你的本來面目。這位惠明上座就依著六祖這個話頭一參,突然間大徹大悟,明白過來,就站起來萬分誠懇的禮謝惠能大師的接引。在盧行者惠能大師還沒有出家以前,就先開了一個參話頭的法門,以後禪宗的「參話頭」,參「如何是我本來面目」的話頭,也就是從這個地方起的。所以我們中國頓教禪宗不叫「坐禪」,叫「參禪」。

坐禪是漸宗的禪,你想學禪,要先學打坐,這叫「坐禪」。頓教的禪宗,不執著「坐」只要「參」,「六祖壇經」上有一個偈子呵斥坐的,他說:「生來坐不臥,死去臥不坐,一具臭骨頭,何處立功過。」意思是說:你活的時候,白天你打坐,晚上你也打坐,不臥著睡覺,這叫做「不倒單」,睡覺時你也不臥下去睡,這叫「生來坐不臥」;可是有朝一日,你命終了,你兩腳一伸直,又臥下去了,這時再叫你打坐,你也不會坐了,這叫「死去臥不坐」。無論是你活的時候在那裏坐,或是死了伸直腳在那裏臥,都是「一具臭骨頭」。「何處立功過」,功過在那裏立呢?還是叫你「參」,所以古來大德才說:參禪是全憑心地用功的。

為什麼中國禪宗叫「參禪」不叫「坐禪」呢?你要是內行人,你就會了解這個「參禪」的因緣,是從六祖惠能大師當初在接引惠明上座所用的法門,即這一句「不思善,不思惡,正那個時候,你迴光返照一下,如何是你本來面目。」從這句話頭開始,才會有「參禪」法門的流通。這句話頭的重心點就是要你自己去明白,如何是自己的真如佛性,你找到了真如佛性,就是明心見性了,依金剛經來說,應該是「如何是我的實相般若?」,你在「參」的時候,就是「觀照般若」,你在唸這幾句詞的時候,就叫做「文字般若」。後來禪宗又換了一句話頭,「父母未生我以前,如何是我本來的面目。」,意即父母生我以後,才有我這個人,父母未生我以前,如何是我本來面目,這個話頭也是從六祖的這個因緣而來的。

六祖接引惠明上座分別離開以後,六祖就躲入獵人隊裏有十五年之久,時常隨緣給獵人講說佛法。後來到了廣東,才正式出家,正式受戒,從出家以後,他才開始大轉法輪,把禪宗大興於中國。中國頓教禪宗就是從六祖這裏大興,六祖的開悟是從五祖那裏印證出來的,他才傳承了祖師的衣缽。沒有見五祖以前,六祖就開悟了,他在那裏開悟?就是賣柴時聽那一位居士唸金剛經,唸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一句經文,當下就大徹大悟。金剛經的經文有一段說:「須菩提,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由這一段的經文,我們更能證明,金剛經接引眾生明心見性,是真實不虛的。六祖惠能大師,就是從這經文的八個字,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而開悟的。所以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八個字是金剛經的經眼,是金剛經的經心。

我們依文解義懂了,還要再去深究,怎樣才能生出「應無所住」的這個心。生了心還是無所住,這是什麼心?這就是經上所說的「生清淨心」。你有所住,就會住於六塵,會被六塵把你染污。你有住著,你說你證入最高深境界,還是個法塵,總而言之,你離不開六塵。心一有住著,就被六塵污染,就不能生清淨心,這叫「但有一些些,便有一些些。」,所以要「應無所住」。心無所住著,這個心就是清淨心。這是推廣無住的道理,推廣那裏呢?就是推廣前面第四分「妙行無住」的這一分裏面,「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雖然心無所住,你還是要去行六度萬行,莊嚴因地,那個布施包括六度在內,不教你住著色來行六度,應該無所住著而行六度,由這地方把它推廣開來。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不是叫你住到虛空裏,你還要去弘法利生,自利利他,行六度萬行,財施、法施、無畏施,隨緣隨份的去廣修功德,莊嚴自己的因地。但是不要著相,這樣你的清淨菩提心就會生起來,而永不退轉。你把這個道理研究清楚以後,你自己就知道,怎樣來修行佛道了。其實所謂「修行」,就全在修我們的心,你的心修清淨了,就是真心,你的心染污了,就是妄想心,修行的功夫就是要把妄想心轉成真心。一動妄想心,貪瞋癡慢就熾燃不停,這就是養無明,無明越養越深厚,你就越不能脫離凡夫位。你現在發菩提心要修行佛道,你必須勇猛精進的,去廣修六度萬行來養這個清淨心。清淨心越養,你的智慧會越開,福德會越來越深厚,這樣子永不退轉的修下去,最後決定會圓滿的成就佛道。

你這樣子「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遠離六塵,一念不生,才不致落入斷滅空,而能在「心無所住」之下,很自在的行六度萬行,無所障礙。現在再把前面第四分與這裏合起來,就曉得這裏是推廣前面第四分的道理。前面第六分,「正信希有」,叫我們要生信解,由那個信心才能開悟。由什麼信心呢?由那個清淨的信心,就是一念清淨心生出來,你才能開悟。信心很重要,你相信三寶的功德,你才會來皈依佛法僧。你對三寶有正信了,就永遠的不會去皈依天魔外道。這裏是更深一層叫你「淨信」。清淨的信心是怎樣去信呢?「不偏於空,不偏於有」,「不落於常,不落於斷」。你執著有,有變了一個常見的外道邪見,你說什麼都沒有,偏於空,就落入了斷滅空的外道邪見。外道的六十二種邪見,就是以這個斷常二見為根本。

這種外道邪見,不是落於常,就是落於斷。這裏要你生「淨信」不偏於空,「生其心」不偏於有,而「無所住」,這叫做「淨信」之心。由「淨信」開悟,悟到清淨無住的道理。這樣子去學佛法,才能學到佛法的真實處,不會走到錯路上去。不偏於空,不偏於有,而無所住,這才叫做「中道第一義諦。」。這個中道第一義諦,就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清淨心。講到這裏為止已把「總以結示」,為什麼「授記無住」,「嚴土無住」,「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樣心中才不會生起我、人、眾生、壽者相,這樣才可稱為「菩薩」,才可稱為「摩訶薩」的道理解釋清楚。下面就講到第二科得果無住。

己二、得果無住

須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須彌山王,於意云何?是身為大不?須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說非身,是名大身。

這裏說了一個譬喻,是說有一個人他的身體像須彌山王那麼高。梵語「須彌」,翻成中國話叫做「妙高」,他是四寶所成叫做「妙」,出水八萬四千由旬叫做「高」,高出了七金山叫做「王」。意即譬如有一個人,他的身體像須彌山王這麼高,你說這個人的身體算是大還是不大呢?須菩提說:「很大啊!世尊。」這是須菩提順著世俗的譬喻,在一問一答之間而說的。其實須菩提也知道佛所問的

綜 覽 全 部 討 論

總 覽版 務政 經健康醫療軍 武理 財文 化藝 文科 技台灣的美旅 遊PISA娛 樂鄉 土公 民認 同副 刊哈 啦范氏網
竹縫
視界
耳聾
世界
泰伯
觀點
Joy
隨筆
哈利
天地
Jerry C
鳥 世 界
射水魚
天 空
討海人
鏡 頭
嘻笑
人間
詩情
畫藝
老工仔
思 維
網網
相連
歷史
庫存


* 討論區內之言論,不代表本園之立場,一切法律責任仍由發言者本人負責
* 如果您有任何不當言論,本園有權決定是否保留您所送貼的意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