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aa部落格

總 覽版 務政 經健康醫療軍 武理 財文 化藝 文科 技台灣的美旅 遊PISA娛 樂鄉 土公 民認 同副 刊哈 啦范氏網
竹縫
視界
耳聾
世界
泰伯
觀點
Joy
隨筆
哈利
天地
Jerry C
鳥 世 界
射水魚
天 空
討海人
鏡 頭
嘻笑
人間
詩情
畫藝
老工仔
思 維
網網
相連
歷史
庫存

主題:印順導師「契理契機之人間佛教」:
發表:aaa 2011-02-23 18:04:42 閱覽數:16792 (IP: ) T 3195 引 用
 


回應:aaa 2011-02-28 18:46:14 (IP: ) T 3195_R 4 引 用
三.從印度佛教思想史論臺賢教判

上來依印度佛教史所作的分判,與我國古德的判教是不同的。古德的判教,以天臺、賢首二家為最完善。但古德是以一切經為佛說,依佛說的先後而判的,如古代的五時教,『華嚴經』的三照,如作為出現於歷史的先後,那是不符實況的!然天臺所判的化法四教,賢首所判的五教(十宗),從義理上說,與印度佛教思想史的發展,倒是相當接近的。

「佛法」,與天臺的藏教,賢首的小教相當。天臺稱之為藏教,依經、律、論立名。『法華經』雖說到「小乘三藏」,但藏教不但是聲聞,也有菩薩,佛。菩薩大行,如南傳『小部』中的『本生』;漢譯『十誦律』等,也說到「五百本生」。佛,除經律中釋尊的言行外,南傳『小部』中有『所行藏』,『佛譬喻』;在漢譯中,佛譬喻是編入『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藥事』中的。「佛法」既通於聲聞(緣覺)、菩薩、佛,稱之為「藏教」,應該比「小教」好些。賢首的小教,就是十宗中的前六宗,從犢子部的「我法俱有宗」,到一說部的「諸法但名宗」。在這裏可以看出:天臺的藏教,主要是依三藏說的;賢首的小教,重於佛教界的事實。小教 ─六宗是部派佛教,不能代表一味和合的原始佛教。「小教」與六宗,顯然的不如稱為「藏教」的好!

天臺的「通教」與「別教」,與「初期大乘」及「後期大乘」相當。天臺家用一「通」字,我覺得非常好!如般若波羅蜜是三乘共學的。阿羅漢所證,與菩薩的無生忍相當,只是菩薩悲願深切,忍而不證吧了。大乘經廣說空義,每以聲聞聖者的自證為例。『般若經』說:聲聞而證入聖位的,不可能再發菩提心了,這是通前(藏教),只剩七番生死,不可能再歷劫修菩薩行。但接著說:「若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我亦隨喜,終不斷其功德。所以者何?上人應更求上法」。這是可以發心,應該進向大乘了。從思想發展來說:無我我所就是空;空、無相、無願─三解脫門,是『阿含經』所說的。部派中說:十方有現在佛;菩薩得決定(無生忍),能隨願往生惡趣;證知滅(不生不滅)諦而一時通達四諦;人間成佛說法是化身:「初期大乘」不是與「佛法」(藏教)無關,而是從「佛法」引發而來的。發揚大乘而含容傳統的三藏教法,正是大乘初興所採取的態度。「初期大乘」多說空義,而空的解說不同,如『涅槃經』以空為佛性,這就是通於「別」「圓」了。「通」是「通前藏教,通後別圓」,在印度佛教史上,初期大乘法,是從三乘共法而通向大乘不共法的關鍵。天臺所說的「別教」,是不共(二乘的)大乘,菩薩特有的行證。別說大乘不共的惑業苦:在見思惑外,別立無明住地;在有漏業外,別立無漏業;在分段生死外,別立意生身與不可思議變易死,所以天臺宗有界內生死、界外生死的安立。「初期大乘」說真諦與俗諦,緣起幻有即空性。「後期大乘」說如來藏,自性清淨心,以空為有餘(不了義)說,別說不空─中國所說的「妙有」,天臺稱之為中諦,那是別教了。這些,正是「後期大乘(經)佛法」的特色。



傳道法師 / 契理契機的人間佛教 第一集-part1

http://www.youtube.com/watch?v=XVJ3VgbIZMQ

綜 覽 全 部 討 論

總 覽版 務政 經健康醫療軍 武理 財文 化藝 文科 技台灣的美旅 遊PISA娛 樂鄉 土公 民認 同副 刊哈 啦范氏網
竹縫
視界
耳聾
世界
泰伯
觀點
Joy
隨筆
哈利
天地
Jerry C
鳥 世 界
射水魚
天 空
討海人
鏡 頭
嘻笑
人間
詩情
畫藝
老工仔
思 維
網網
相連
歷史
庫存


* 討論區內之言論,不代表本園之立場,一切法律責任仍由發言者本人負責
* 如果您有任何不當言論,本園有權決定是否保留您所送貼的意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