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詩 情 畫 藝

總 覽版 務政 經健康醫療軍 武理 財文 化藝 文科 技台灣的美旅 遊PISA娛 樂鄉 土公 民認 同副 刊哈 啦范氏網
竹縫
視界
耳聾
世界
泰伯
觀點
Joy
隨筆
哈利
天地
Jerry C
鳥 世 界
射水魚
天 空
討海人
鏡 頭
嘻笑
人間
詩情
畫藝
老工仔
思 維
網網
相連
歷史
庫存

◆ 舊金山.笛洋藝術博物館 ◆

頁次: 1 2 3 4 5 6 7 8 9 10 
發表:天涯台客 2015-02-02 12:09:38 閱覽數:366010 (IP: ) T 4553_R 0 引 用


舊金山市與郡人口僅只 84 萬,都會區有 452 萬(美國第11大),大灣區總數達 750 萬,如此的人口數,文化層面的硬體設施卻既深又廣,人文薈萃、鬱蓊繁茂自屬必然。

別的不說,光是舊金山市區裡就有四座藝術博物館,而且歷史悠久頗具規模。地利之便,台客自不量力準備跟鄉親們作一點較為詳盡的導覽介紹,哪天如果妳/你來到舊金山,可以方便你的參訪。

這四座美術館是:[笛洋藝術博物館 / M.H. de Young Museum]、[榮耀軍團藝術博物館 / California Palace of the Legion of Honor]、[舊金山現代藝術館 / San Francisco Museum of Modern Art] 和 [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 / Asian Art Museum of San Francisco]。

[舊金山現代藝術館] 目前正擴大整建之中,處於休館狀態,預計要到 2016 年春天之後才能重新對外開放,當今有關現代藝術的展出活動則暫時分散至其他各個美術館,甚或南至 Palo Alto 地區等等。

藝術博物館的資料整理曠日廢時,三個月還完成不了一篇圖文,因此僅先介紹 [笛洋藝術博物館], [榮耀軍團藝術博物館] 幾個月後再作刊登,進度非常緩慢,望請鑒諒。


回應:天涯台客 2015-02-02 12:50:27 (IP: ) T 4553_R 51 引 用

       █▆▄▁ 館藏作品 / 現代與當代藝術 ▁▄▆█

       ★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Art ★ Galleries 5, 10-17


笛洋藝術博物館的典藏作品以美國藝術家為主,建國才 230 多年,歷史相當短淺,藝術活動絕大多數都是從歐洲橫的移植或延續;移民國家,從其他地區流入的文化影響必然是自然的趨勢。

所謂「以美國藝術家為主」,並非是刻意鎖國排除異己,而是堅信自己的文化必需向下紮根,必需發展出自己的獨特風貌,這是有意的培植與給予藝術工作者的肯定。至於源頭歐洲的部份,當然不作切除,[舊金山藝術博物館聯盟 / Fine Arts Museums of San Francisco] 另一成員 [榮耀軍團藝術博物館] 就是肩負著這項任務,屬於歷史的,而非本土的創新藝術。

   
    △ 《Lettre sur les aveugles II》 Artist: Frank Stella (American, 1936-), Synthetic Polymer Paint on Canvas, 142 1/8 x 142 1/8 in. (361 x 361 cm), 1974, Location: Gallery 15.

弗蘭克.斯特拉 (Frank Stella) 出生於麻州的馬爾登 (Malden, Massachusetts),父母親屬義大利血統。大學教育在普林斯頓大學,主修歷史,1958年大學畢業後,移居紐約。深受抽象表現主義 (Abstract Expressionism) 主將 Jackson Pollock 和 Franz Kline 的影響。

斯特拉主張藝術創作應該回歸到藝術元素的構築,揚棄心理與幻想的層面,讓藝術更為「絕對」與「純淨」。他是戰後美國藝壇上,極簡主義和後抽象表現主義領域裡頗受關注推崇的畫家之一.

回應:天涯台客 2015-02-02 12:51:29 (IP: ) T 4553_R 52 引 用
 
△ (L.)《Ocean Park 116》 Artist: Richard Diebenkorn (American, 1922-1993), Oil and Charcoal on Canvas, 82 x 72 in. (208.3 x 182.9 cm), 1979, Location: Gallery 15.

海洋公園系列作品,是美國抽象表現主義畫家 理查德.棣本科恩 (Richard Diebenkorn) 創作行旅中一個極為重要的轉戾點,這一系列的創作,讓他獲得全球一致的好評。

棣本科恩 1922 年出生於俄勒岡州的波特蘭,兩歲時隨著家人搬到舊金山,之後畢業於舊金山藝術學院,也曾進入史丹佛大學就讀,就學期間遇上了兩位影響他後日創作的恩師,建議棣本科恩多加研究畫家愛德華.霍普 (Edward Hopper, 1882-1967) 的思考方式,這可從後來棣本科恩的創作方向與形式裡略見端倪。

1950 年開始,棣本科恩成為美國西海岸相當重要的抽象表現主義領導者,居住地點遷徙過不少地方,像紐約、新墨西哥州、聖莫尼卡、伊利諾、洛杉磯......,最後他定居於北加州的柏克萊,而且在那裡與世長辭。

△ (R.)《Young Girl》 Artist: Joan Brown (American, 1938-1990), Enamel on Canvas, 48 x 36 in. (121.9 x 91.4 cm), 1962, Location: Gallery 14.

舊金山灣區女畫家瓊.布朗 (Joan Brown) 是個特立獨行的創作者,她是『灣區具象藝術運動 / The Bay Area Figurative Movement』的第二代成員之一,畢業於舊金山藝術學院,1959年和1960年各獲得學士和碩士學位。

一向以人物為主題,不少是自己的自畫像,畫風接近於表現主義 (Expressionism),色彩豐富,風格相當強烈。布朗善於海泳,1975年她和一群朋友準備橫渡舊金山海灣前往 惡魔島 (Alcatraz),結果差點溺斃。有過兩次婚姻,後任丈夫還是一位具象雕塑家 Manuel Neri。

回應:天涯台客 2015-02-02 12:52:08 (IP: ) T 4553_R 53 引 用

△《Wild Iris》Artist: Anne Appleby (American, 1954-),Oil and Wax on Canvas on Panel, 67 1/2 x 108 in. (171.5 x 274.3 cm) total; 67 1/2 x 33 3/4 in. (171.5 x 85.7 cm) each panel, 1999, Location: Gallery 15.

色域繪畫(Color-field painting)曾經風行於紐約的 1940s 和 1950s 年代畫壇,使用純淨的單一色彩表達創作者對於物象的認知與詮釋。60年代達到高峰,對於後來的藝術運動產生了不小影響。

正值創作巔峰期的女畫家安妮.艾波比 (Anne Appleby),1977年畢業自舊金山藝術學院。她習慣性地以大自然的物種名稱作為她繪畫的標題,因為她進入藝術學院之前,曾經花了15年的時間在蒙大拿州跟隨印第安長老修行,從那裡,艾波比習得了觀察大自然的耐心和潛沉毅力。

比如這件作品《Wild Iris / 野鳶尾》,別看它只是三個大塊面,它們是鳶尾花隨著季節變化的純淨色彩,請仔細看一下,彷若這些色彩正熠熠發光,而這,正是色域繪畫所提供的心靈場域 —— 不斷「冥想」與「超然感受」。

回應:天涯台客 2015-02-02 12:52:43 (IP: ) T 4553_R 54 引 用

△《Couple》Artist: David Park (American, 1911-1960), oil on canvas, 26 x 48 in. (66 x 121.9 cm), 1959, Location: Gallery 14.

大衛.帕克 (David Park) 是個悲劇型的畫家,一輩子四處奔波,高中輟學,17歲進入洛杉磯的奧蒂斯藝術學院,次年又遷到舊金山入學舊金山藝術學院 (SFAI),當過雕塑家 Ralph Stackpole (1885-1973) 的助理以及證券交易所的職員,也在波士頓和舊金山教過書,最後執教於柏克萊,英年早凋,49 歲癌症病逝。

他的畫風原先傾向於抽象形式,可歸類為抽象表現主義;之後受灣區具象藝術運動的感染,逐漸趨近於具象的創作,用筆及用色極其粗獷,這也形塑成他特有的創作符號。越接近生命的終點,創作質感益臻成熟,2007 年紐約蘇富比曾拍賣過他的作品《Standing Male Nude in the Shower》,以 116 萬美元成交。

(作品《Standing Male Nude in the Shower》,圖片取自 Artmarket)

回應:天涯台客 2015-02-02 12:53:44 (IP: ) T 4553_R 55 引 用
 
△ (L.)《Untitled》Artist: James Budd Dixon (American, 1900-1967), oil on canvas, 40 x 48 in. (101.6 x 121.9 cm), 1947–1948, Location: Gallery 13.

詹姆斯.巴德.迪克森 (James Budd Dixon) 可以說是很完全的舊金山抽象表現主義畫家,出生及辭世都在舊金山。受教於加州美術學校 (California School of Fine Arts),與其他五位畫家 Richard Diebenkorn, Walter Kuhlman , John Hultberg, Frank Lobdell 和 George Stillman 創建「17 版畫組合 / 17 Lithographs」,1948年在抽象表現主義的範疇裡相當聞名。

被畫壇譽為「索薩利托六 / The Sausalito Six」,應該跟基地在金門大橋北端的 Sausalito 小鎮有關。索薩利托駐住著大批的藝術家、文學家、音樂人等人文工作者,文風薈萃,蔚藍海域白帆點點,風景秀麗自成一格。

△ (R.)《Untitled》Artist: Richard Diebenkorn (American, 1922-1993), oil on canvas, 48 x 33 1/4 in. (121.9 x 84.5 cm), 1950, Location: Gallery 13.

理查德.棣本科恩 (Richard Diebenkorn) 一生中創作過不少作品,約略有700件油畫、4000張紙質畫作,而且還是一位頗具天賦的版畫家。他曾於1964年到過歐洲旅行,還被蘇聯授予文化簽證,前往蘇聯重要博物館研究法國畫家馬蒂斯 (Henri Matisse, 1869-1954) 的畫作,棣本科恩的畫風介乎於野獸派與抽象表現主義之間,其痕跡或可略見端倪。

1943到1945年期間,棣本科恩曾入伍美國海軍陸戰隊,二戰後,環視巴黎學派與紐約學派的畫壇焦點,他在灣區自創表達的技法與形式,成為美國西海岸抽象表現主義的重要領導者之一。定居北加州柏克萊之前,1967年棣本科恩曾任教於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 (UCLA),那時期對於後來發展的「海洋公園 / Ocean Park」存有絕對性的關聯。

回應:天涯台客 2015-02-02 12:54:26 (IP: ) T 4553_R 56 引 用

△《Seated Girl II (Bather)》Artist: Manuel Neri (American, 1930-), Plaster, Oil-based Enamel, Aluminum Paint, Wood, Wire, Burlap, 44 x 29 1/2 x 23 1/4 in., 1960, Location: Gallery 14.

曼努埃爾.奈里 (Manuel Neri) 出生在加州中部 Fresno County 的小鎮桑格 (Sanger),其父母因逃避墨西哥革命的政治動亂而移民至美國。奈里進入北加州各個藝術學校研習藝術,比如奧克蘭工藝美術學院、舊金山藝術學院(SFAI)、UC Berkeley 等,最後卻執教於 UC Berkeley 和 UC Davis。

當初,奈里想要成為一名電氣工程師,改變意向志願之後成為第二代「灣區具象藝術運動」的一名成員。他獲得的獎項不少,像古根漢基金會獎學金(1979年)、國家藝術基金會授予的藝術家獎(1980),2006年,奈里還是國際雕塑中心當代雕塑終身成就獎的得獎者。


回應:天涯台客 2015-02-02 12:54:58 (IP: ) T 4553_R 57 引 用


說實在,想欣賞奈里的雕塑作品,必需有點能耐與做點功課,如果以固有的想法或角度衡之,根本是從垃圾堆裡撿回來的蠟像模特兒嘛!塗抹上一些顏料,嚄!美其名曰「具象藝術」?當然,這種念頭絕對是輕佻污衊的,實不足取。

要是能夠正眼閱讀過一點有關現代 表現主義 () 的經綸脈絡,那麼欣賞作品《出浴者女孩 / Seated Girl II (Bather)》就不致那麼困難了。形式僅是外表,舉手投足的造型才是內涵;內涵則可因時代的遷移而改變不同的解釋方式。

那麼,《出浴者女孩》可以如此窈窕如此活潑,是屬於另類於古典風格的精雕細琢,是與時俱進,是時代滾輪下的痕跡與創作者內心情感的激情表徵。

回應:天涯台客 2015-02-02 12:56:00 (IP: ) T 4553_R 58 引 用

△《Untitled (Vertical Flanking Diptych-Blue)》Artist: Jo Baer (American, 1929-), Acrylic on Canvas, 96 x 136 in. (243.8 x 345.4 cm), 1966–1969, Location: Gallery 15.

請先不要開口嗆說:「這?我也會畫嘛!」就兩個大框框?沒錯,就是兩個黑藍色大框框。這是美國極簡主義 (Minimalism) 畫家蕎.蓓爾 (Jo Baer) 的作品《無題 / Untitled》。

藝術流派就這麼一回事,發展到後來,先有理論再引領藝術家的創作行為。「極簡主義 / Minimalism」是二次大戰後60年代興起的一個藝術派別,針對那時候「抽象表現主義」的一種反動,革其老命的藝術活動。極簡主義主張創作者以最純化的形式,讓觀賞者藉著作品抒發自己的想像力與詮釋方式,易言之,觀賞者也是作品的二度創作者。

極簡主義影響的領域包含到繪畫、雕塑、建築、甚或文學與音樂。這就麻煩了,音樂?聽眾摒息了老大半天,猛然大「鏗」一聲!之後,沒了、沒有了。自己用力去想像去聯想吧!麻煩還真不小,哈!玩笑話啦。


△《Royal Families (Curves, Points and Little Ones)》Artist: Jo Baer (American, 1929-), oil on canvas, 185 x 185 cm, 2013, photo G.J. van Rooij, image from Jo Baer‘s website.

蕎.蓓爾出生於西雅圖一個中上家庭,母親是位商業畫家,父親則是成功的乾草和穀物的經紀商。她在紐約期間除創作之外,也相當著力於寫作,書信或為文發表於藝術雜誌上,她一路捍衛著極簡主義的主張與涵義。

迄今,蓓爾的創作主調已經轉而循入以自然界物象和人體局部的重組,取代了早期極簡主義的硬邊創作風格。

回應:天涯台客 2015-02-02 12:56:37 (IP: ) T 4553_R 59 引 用
 
△ (L.)《White Ridge》Artist: Wayne Thiebaud (American, 1920-), oil on canvas, 36 x 24 in. (91.4 x 61 cm), 1969, Location: Wilsey Court A.
△ (R.)《Ponds and Streams》Artist: Wayne Thiebaud (American, 1920-), oil on canvas, 72 x 60 in. (182.9 x 152.4 cm), 2001, Location: Wilsey Court A.

出生於‪亞利桑那州‬梅薩市 (Mesa, Arizona) 的普普藝術 (Pop Art) 畫家韋恩.岱博特 (Wayne Thiebaud),最為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他鮮豔而明亮的色彩、日常生活常見的物品,比如派餅 (Pies)、口紅、冰淇淋、糕點和熱狗等,都是他引入畫面的取材主題。

不過,他對於田園和城市風景的造境功力,獨樹一幟,更能深植人心。風景繪畫於他而言,是一種消化過的營造心境,早已跳脫現實風景的再現描寫,是創作者心靈的內在世界。

1942-1946 年間,岱博特曾加入美國空軍服役。1949 年入學加州聖荷西學院,1951 年從沙加緬度州立學院(Sacramento State College)畢業,也曾教授藝術課程於沙加緬度州立學院及加大戴維斯分校。岱博特的個展與群展遍佈全球,目前居住在沙加緬度,另在舊金山也有畫室,而且還是加大戴維斯分校的名譽教授。

回應:天涯台客 2015-02-02 12:57:20 (IP: ) T 4553_R 60 引 用
 
△ (L.)《Girl with towel》Artist: Elmer Bischoff (American, 1916-1991), oil on canvas, 59 1/2 x 60 in. (151.1 x 152.4 cm), 1960, Location: Gallery 14.

如果把埃爾默.比斯卡夫 (Elmer Nelson Bischoff) 比喻作抒情的表現主義畫家,應該沒人反對吧!他的作品總是透露著一股寧靜安詳的氣氛,如同他所參與的「灣區具象藝術運動」一樣,特點是:立即、直接、滿懷熱忱。

比斯卡夫出生並成長於北加州柏克萊,父母親是來自德國與瑞典的移民。1934年畢業於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在學期間,一位老師 Margaret Peterson 對他的影響頗大:給予他高度的獨立思考,以及對於藝術價值的堅持。比斯卡夫隨同理查德.棣本科恩 (Richard Diebenkorn) 與大衛.帕克 (David Park) 被譽為是:二戰後先以「抽象主義」出發再回到「具象藝術」典型代表的一代。

△ (R.)《The Last Civil War Veteran》Artist: Larry Rivers (American, 1923-2002), oil on canvas, 82 1/2 x 64 1/2 in. (209.6 x 163.8 cm), 1961, Location: Gallery 14.

各類藝術的形式是相通的,比如音樂與繪畫。被公認為普普藝術之父的勞利.里弗斯 (Larry Rivers),就是一個鮮明的典型範例,1940–45 年他曾是爵士樂的薩克斯風手,還是紐約茱莉葉音樂學院的學生;之後 1947–1948年進入漢斯.霍夫曼學校修習藝術,1951年獲得了紐約大學藝術教育的學士學位。

里弗斯出生於紐約布朗克斯區 (The Bronx),是一個來自烏克蘭的猶太移民家庭。藝術的成就在於:他是第一個融合了「非客觀」與「非敘述」藝術的抽象畫家之一。真是饒口,就是以「主觀」的角度詮釋週遭的事與物。

作品《內戰最後的老兵 / The Last Civil War Veteran》是另一位抽象表現主義畫家朋友雷.帕克 (Ray Parker, 1922-1990) 塞給里弗斯的一份「Life」雜誌,字條只寫著 " Go! ",因為雜誌內刊登了一篇有關瀕臨垂死的老兵 Mr. Walter Williams 的故事,帕克相信這個題材里弗斯可以表現得最好、最妥切。

回應:天涯台客 2015-02-02 12:58:05 (IP: ) T 4553_R 61 引 用

△《Electric Beach》Artist: Rudy Autio (American, 1926-2007), Glazed stoneware, 1987, Location: Gallery 05.

魯迪.奧狄歐 (Rudy Autio) 是一位出生於蒙大拿州比尤特鎮 (Butte, Montana) 的陶瓷雕塑家,是芬蘭的移民。二戰期間他在海軍服役兩年。戰爭結束後,在蒙大拿州立大學修習藝術,1957年起,奧狄歐在米蘇拉 (Missoula, Montana) 蒙大拿大學教授陶瓷藝術達28年,直至辭世為止。

奧狄歐的陶瓷雕塑最引人注目的特點是:器皿上,以手繪人物或動物的線性圖案去作彩繪,那味道不禁要聯想到法國野獸派畫家馬蒂斯 (Henri Matisse, 1869-1954) 的繪畫作品,就是那麼具有「人味」的意涵。

作品廣為世界各地的美術館所收藏,計有波士頓美術博物館、紐約布魯克林博物館、大大都會博物館、匹茲堡卡內基博物館、芬蘭赫爾辛基的應用藝術博物館與瑞典斯德哥爾摩國家博物館等。

回應:天涯台客 2015-02-02 12:58:46 (IP: ) T 4553_R 62 引 用

△《At Five in the Afternoon》Artist: Robert Motherwell (American, 1915-1991), oil on hardboard panel, 36 3/4 x 48 1/2 x 1 1/8 in. (93.3 x 123.2 x 2.9 cm), 1950, Location: Gallery 13.

我個人喜愛的抽象表現主義畫家羅伯特.馬瑟韋爾 (Robert Motherwell) 的作品也收藏在笛洋藝術博物館裡,陽剛之氣,教人看了就是精神為之一震,而且還充滿百般的無限「可能 / Possibility」。

出生於華盛頓州的阿伯丁 (Aberdeen, Washington),小時候隨著父母遷移到舊金山,身患哮喘,終身大部份時間以西部海岸為家。1932至1937年,進入過舊金山加州美術學院修習藝術,之後在史丹佛、哈佛及紐約哥倫比亞大學,為的就是奠定哲學基礎。

20歲時隨著父親和妹妹遊歷歐洲,從巴黎開始,轉進義大利、瑞士、德國、荷蘭和倫敦。他上哈佛為的就是想要成為一名畫家,父親反對,希望馬瑟韋爾將來找個固定而安全的行業。冷戰月餘,他父親開出一個很慷慨的協議稱:如果馬瑟韋爾拿個啥博士學位,絕對可以任教於任何學院大學,老爸答應每月再貼補200元,終生受用。事有蹊蹺,他跑去哈佛與史丹佛拿到竟然是哲學博士學位。

底下這一段他的文字,頗為發人深省,一個新興文化該是「橫的移植」或是「另起爐灶」?確實予人深思。馬瑟韋爾提出的論點,正是新人文面相產生的濫觴源流,而他,一輩子往這個方向努力邁進:

" what I realized was that Americans potentially could paint like angels but that there was no creative principle around, so that everybody who liked modern art was copying it. Gorky was copying Picasso. Pollock was copying Picasso. De Kooning was copying Picasso. I mean I say this unqualifiedly. I was painting French intimate pictures or whatever. And all we needed was a creative principle, I mean something that would mobilize this capacity to paint in a creative way, and that‘s what Europe had that we hadn‘t had; we had always followed in their wake. And I thought of all the possibilities of free association—because I also had a psychoanalytic background and I understood the implications—might be the best chance to really make something entirely new which everybody agreed was the thing to do. "

回應:天涯台客 2015-02-02 12:59:29 (IP: ) T 4553_R 63 引 用
 
△ (L.)《Seawall》Artist: Richard Diebenkorn (American, 1922-1993), oil on canvas, 20 x 26 in. (50.8 x 66 cm), 1957, Location: Gallery 13.。

理查德.棣本科恩 (Richard Diebenkorn) 的作品《海堤 / Seawall》總是讓人興奮莫名,除了結構之外,用色之完美、筆觸之豪放,無不令人心花怒放。其實,所謂「抽象」不會太難懂的,它們還預留了你我的解釋空間。

這是棣本科恩在南加州發展出來的系列思維,1967年任教於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時期,還在聖莫尼卡 (Santa Monica) 的海洋公園附近設置畫室,一年之內畫風再進化,創建了第一個抽象的海洋公園系列。

△ (R.)《No. 19》Artist: Richard Pousette-Dart (American, 1916-1992), oil and metallic paint on linen, 1951, Location: Gallery 13.

出生於明尼蘇達州州府聖保羅 (Saint Paul, Minnesota) 的畫家理查德.沃倫.坡謝特–達特 (Richard Warren Pousette-Dart),是「紐約學派 / New York School」的創始人。這學派的成員包括有詩人、畫家、舞蹈者和音樂人。

坡謝特–達特的母親是一位詩人與音樂家,父親則是畫家、藝術總監、教育家和藝術評論作者,這樣的家庭背景之所以成為藝術工作者,並不令人意外。他的第一份工作是聖保羅雕塑家保羅.曼席 (Paul Manship, 1885-1966) 的助理以及攝影潤飾工作室的秘書。

坡謝特–達特的藝術創作起始於石雕與青銅雕塑,主題圍繞著他的興趣 —— 非洲和美洲土著藝術的圖騰。一直到在紐約遇見了俄羅斯的流亡畫家 John D. Graham (1886-1961),Graham 對於歐洲立體主義和超現實主義的的文字描述,給予坡謝特–達特一個新鮮的提示與框架,這,讓坡謝特–達特一生在畫布上追求「原始 / Primitive」的本質,比如生物形態、幾何圖形、人類的頭像和動物的造形,以抽象的形式去作系列性的敘述與探索。

回應:天涯台客 2015-02-02 13:00:21 (IP: ) T 4553_R 64 引 用

△《Berkeley No. 3》Artist: Richard Diebenkorn (American, 1922-1993), oil on canvas, 58 x 72 1/2 x 3 1/2 in. (147.3 x 184.2 x 8.9 cm), 1953, Location: Gallery 13.

縱使理查德.棣本科恩 (Richard Diebenkorn) 遷徙過不少落腳處,紐約、新墨西哥州、聖莫尼卡、伊利諾、洛杉磯......等,不過,他「抽象表現主義」風格的形成還是在紐約的20世紀的40年代。那時候「抽象表現主義」,已經蔚為新氣象,是藝壇矚目的新焦點。

棣本科恩的抽象表現方式其實是怡人的,色調的掌握、造形線條的結構,不艱澀,仍然不越「賞心悅目」的籓籬。他如此委婉的抽象敘述筆調,不贏得掌聲也才奇怪。1978年,棣本科恩曾經是代表美國參展威尼斯雙年展的兩位藝術家之一。


回應:天涯台客 2015-02-02 13:01:02 (IP: ) T 4553_R 65 引 用
 
△ (L.)《Nude on Black and White Stripes》Artist: Richard Diebenkorn (American, 1922-1993), oil on canvas, 23 x 19 in. (58.4 x 48.3 cm), 1962, Location: Gallery 14.

理查德.棣本科恩對於美國現代畫壇的貢獻居功厥偉,優秀作品不少,全美的藝術館幾乎不會錯過他的作品收藏,尤其是抽象的海洋公園系列。

尤其,他在人物主題的著墨手法依舊是獨樹一幟,讓人物成為畫作裡的一個部份元素,人物已非人物,她的存在純粹是為營構整體作品的一個搭配的組合零件而已。

△ (R.)《No. 11》Artist: Morris Louis (American, 1912-1962), acrylic on canvas, 78 x 78 in. (198.1 x 198.1 cm), 1961, Location: Gallery 15.

1940s 至 1950s 之間,美國東岸興起一股「色域繪畫 / Color Field painting」之風,其特殊風格是:使用流動性的純淨色彩,喚起觀賞者的冥想、超然感受、進而陷入於沈思之中,方式與功能接近於靈修。繪畫運動的地區包括紐約、華盛頓特區和美國西海岸。甚至還出現了「華盛頓色彩畫派 / Washington Color School」,1960s 年代後期還擴及到英國和加拿大。

莫里斯.路易斯 (Morris Louis) 就是這個畫派的倡導者之一,主要訴求是:讓色彩從客觀環境中被解放出來,成為其自身的獨立主題。(Color is freed from objective context and becomes the subject in itself.)

莫里斯.路易斯出生於馬里蘭州的巴爾的摩 (Baltimore, Maryland),長期創作與居住在華盛頓特區,其實色域繪畫的創作者徬徨無助、眼蒼蒼視茫茫,要能引起共鳴或者觸動人心,何其不易?路易斯摧毀了許多他在1955年和1957年之間的畫作,是檢視自己的後果。1962 年去世,年僅 49 歲。

回應:天涯台客 2015-02-02 13:01:51 (IP: ) T 4553_R 66 引 用

△《Yellow Lampshade》Artist: Elmer Bischoff (American, 1916-1991), oil on canvas, 70 x 80 in. (177.8 x 203.2 cm), 1969, Location: Gallery 14.

埃爾默.比斯卡夫 (Elmer Nelson Bischoff) 自加大柏克萊分校畢業之後,曾在加州首府沙加緬度的 Charter 高中當過美術教師。第二次世界大戰卻改變了比斯卡夫的生活,1941年他從軍當個情報官駐紮在英國牛津附近,直到1945年11月才重返美國。

從他的畫作《黃燈罩》視之,色彩及層次極其豐富,反映的是都會的夜晚情景,表現主義的豪邁性格一灠無遺。這種豪邁性格也遺傳給他的兒子 John Bischoff (b. 1949),一位現場電子音樂的作曲家,John 活躍於舊金山灣區達 25 年,樂音與足跡遍佈全美。

回應:天涯台客 2015-02-02 13:02:21 (IP: ) T 4553_R 67 引 用

△《Wall of Light Horizon》Artist: Sean Scully (American, 1945-), oil on canvas, 96 x 144 in. (243.8 x 365.8 cm), 2005, Location: Gallery 15.

畫家曉恩.斯卡利 (Sean Scully) 出生在愛爾蘭的都柏林 (Dublin, Ireland),1970s 年代初期曾以研究生獎學金在哈佛大學就讀,隨後定居於紐約。工作室則分佈在紐約、西班牙巴塞隆納和德國慕尼黑。

斯卡利曾於1989年和1993年兩次被提名為英國「透納奬 / Turner Prize」的獲獎人,作品廣泛為歐洲和美國的美術館所收藏。他的作品尺寸通常浩大無比,「方格子」是他的風格符號,早期的作品有如建築的結構圖、緊挨著的牆面組合,或者是一片片交錯的棋盤。

他喜於使用渾厚的油畫色彩,重疊出畫面上的紋路肌理。愛爾蘭走向一個更加多變的社會模式後,2006年他自我解釋:方格子讓他愐想起小時候成長的故鄉愛爾蘭,方正綿延,包含田園、甚至是人們,都是多變而綿延不斷的方格子。( " I remember growing up in Ireland and everything being chequered, even the fields and the people.")

回應:天涯台客 2015-02-02 13:03:26 (IP: ) T 4553_R 68 引 用

△《A Particular Kind of Heaven》Artist: Edward Ruscha (American, 1937-), oil on canvas, 90 x 136 1/2 in. (228.6 x 346.7 cm), 1983, Location: Gallery 16.

說真的,愛德華.約瑟夫.魯沙 (Edward Joseph Ruscha IV) 的繪畫作品不易理解,含概主題與旨意。但是如果從另一個角度(畫家的背景和時代環境)看,則不難可以理解創作者的企圖意涵了。

出生於內布拉斯加州的奧馬哈 (Omaha, Nebraska),加州藝術學院 (CalArts) 畢業,長期居住在洛杉磯的卡爾弗城 (Culver City, California),從事的工作是廣告公司的編輯設計,這是他的個人資料;一心崇尚普普藝術,思想上長期沉沁於「垮掉的一代 / Beat Generation」,這是時代背景。

於是魯沙使用簡約的所謂「液體語言 (Liquid Words)」,反諷流行文化和次文化的荒謬性,形成他自己的繪畫語言。《一處特殊的天堂 / A Particular Kind of Heaven》作品就是走向這樣的訴求。

" Art has to be something that makes you scratch your head. " 魯沙如此說道。藝術作品讓人抓破腦勺?那是你自家的事。美術館的評審諸公們可能也要說話了:「讓出一個它們應有的存在空間吧!」

回應:天涯台客 2015-02-02 13:03:59 (IP: ) T 4553_R 69 引 用
 
△《Black Moon》 Artist: Louise Nevelson (American, 1899-1988), Wood, Paint, and Nails, 78 x 30 x 13.75 in. (198.1 x 76.2 x 33 cm), 1959, Location: Gallery 13.

一向以單色雕塑創作為己志的俄裔女雕塑家路易絲.奈維爾森 (Louise Nevelson),是一位企圖心頗強的藝術家,試想:女性藝術家居然選擇使用手工木雕和金屬銲接打造大型雕塑,這是何等抒發創作慾的魄力!

奈維爾森的風格其實融合了20世紀初期歐洲立體主義 (Cubism) 、美國本土文化與瑪雅原住民藝術 (Mayan Art) 的形式,透過具象的物材表達她銳利的抽象思維。作品《黑色月亮 / Black Moon》,正是對於夢想以及宇宙蒼穹的一種詮釋方式。

回應:天涯台客 2015-02-02 13:04:35 (IP: ) T 4553_R 70 引 用

△《A Window on History by George》 Artist: William T. Wiley (American, 1937-), Pastel, Conté Crayon, Charcoal, Graphite, and Acrylic on Canvas, 61 1/2 x 87 1/2 in. (156.2 x 222.3 cm), 1993, Location: Gallery 26C.

當代抽象畫家威廉.威利 (William T. Wiley) 的創作風格相當細膩而秉具個性化,他反對「抽象表現主義」的隨性隨意,主張藝術應該精雕細鑿,如此才能精準地掌控創作者的自主性與敘述的內容。

威利出生於印第安納州的小鎮貝德福 (Bedford, Indiana),在印第安納州、德州與華盛頓州長大,最後搬到舊金山,在舊金山藝術學院 (SFAI) 養成藝術教育。

1960年於舊金山現代藝術館 (SFMoMR) 舉行第一次個展,2009年華盛頓特區史密森尼美國藝術博物館 (Smithsonian American Art Museum) 為他舉辦回顧展,華爾街日報在一篇報導裡如此寫道:「威利的作品不似當今的其他藝術,他是當代藝術家中的少數國寶。」

回應:天涯台客 2015-02-02 13:05:23 (IP: ) T 4553_R 71 引 用
  

△ (L.)《Boy Party》Artist: Jess (Burgess Franklin Collins) (American, 1923-2004), oil on plywood, 56 x 32 in. (142.2 x 81.3 cm), 1954, Location: Gallery 14.

畫家傑斯.柯林斯 (Jess Collins) 出生於加州長堤 (Long Beach, California),他原本所學的是科學,1948年以化學優異成績畢業於洛杉磯加州理工學院,1949年轉行進入舊金山加州藝術學院 (SFAI) 學習藝術。

與家人決裂之後,自己更名為「Jess」行走江湖,長期居住在舊金山。1951年遇上詩人羅伯特.鄧肯 (Robert Duncan, 1919-1988),兩人過從甚密,情誼關係直至鄧肯去世為止。1952年,傑斯、鄧肯與另一畫家 Harry Jacobus 在舊金山合開 King Ubu Gallery 畫廊,也成為另類藝術的聚會場所。

此畫作《男孩聚會 / Boy Party》確實有別於傑斯的其他作品,以跡近表現主義的手法,描述他的內心世界。舊金山以同性戀聞名於世,同性間的歡愉,外人也許難以一窺圍牆內的情境。

△ (M.)《Flower Eruption》Artist: Theodoos Stamos (American, 1922-1997), oil on hardboard, 48 x 22 in. (121.9 x 55.9 cm), 1949, Location: Gallery 13.

作品《綻放的花朵 / Flower Eruption》,就色調及表現的手法而言,非常抒情與浪漫。藝術家是紐約的希臘裔畫家第奧佐羅斯.斯塔莫斯 (Theodoros Stamos),他是最年輕的抽象表現主義畫家,青少年即以獎學金進入「美國藝術家學校 / American Artists School」,開始學習雕塑。

闖蕩藝術的領域是艱辛的,30年代後期至40年代初期,斯塔莫斯幹過不少零星的打雜工作:印刷工、花店、帽子經銷商和書籍推銷員等。直到在裝框店 (Frame Shop) 裡遇上了亞美尼亞裔畫家阿希爾.戈爾基 (Arshile Gorky, 1904-1948) 和法國當紅立體派畫家費爾南.雷熱 (Fernand Léger, 1881-1955),雖然年少言輕,但相見恨晚,成為畢生中的知音伯樂。

1943年斯塔莫斯21歲,就在紐約 Wakefield Gallery 受邀舉辦個人畫展。40年代末期,他成為「The Irascible Eighteen」的成員之一,抗議大都會博物館的審查制度與針對美國繪畫的政策。

△ (R.)《Superman》Artist: Mel Ramos (American, 1935-), oil on canvas, 45 1/2 x 32 5/8 in., 1962, Location: Wilsey Court A.

第一次乍看到這《超人 / Superman》作品委實令人費解。但,如果你了解了一點美國繪畫流派的演進,焦點放在「普普藝術 Pop Art」,那麼所有的疑慮即將迎刃而解了。

普普藝術企圖推翻抽象表現主義強烈的個人主觀性,主張藝術該回歸審視生活周邊的「通俗文化」「大眾文化」,因此,影視裡的超人人物之所以能登上繪畫舞台,有其背景的因素在。梅爾.拉默斯 (Mel Ramos) 在普普藝術的領域裡,地位崇高,頗受敬重。

拉默斯是加州首府沙加緬度 (Sacramento) 人,就讀過 Sacramento Junior College 和 San Jose State College,1958到1966年在沙加緬度兩所高中教過美術課,還當過紐約雪城大學 (Syracuse University) 與威斯康辛大學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的駐校藝術家。

回應:天涯台客 2015-02-02 13:06:08 (IP: ) T 4553_R 72 引 用


德國的視覺藝術 (Visual Arts) 家格哈德.里希特 (Gerhard Richter),出生於東德的德勒斯頓 (Dresden, Germany)。在德勒斯頓接受藝術教育,之後,從事的是影像實驗室的技師,這項工作影響並奠定了他往後創作的技巧基礎。

例如這件作品《Strontium / 鍶》,尺寸非常之大,利用攝影影像技巧做出版畫的效果,再裱褙在底部的鋁板上,其視覺的撼動力,自是不言可喻。里希特另一項風格特點是:模糊化焦點,產生類似光學的閃愰效果。


△《Strontium》Artist: Gerhard Richter (German, 1932-), 130 C-print Photographs mounted on aluminum, 9100 x 9450 mm (358 1/4 x 372 1/16 in.), 2004, Location: Wilsey Court B.

逃到西德後,里希特開始在 Kunstakademie Düsseldorf 學習,早期的職業生涯中,熱衷於東西柏林圍牆的壁畫製作。1963年首次個展在 Möbelhaus Berges, Düsseldorf 舉行;回顧展則於1976年在德國不萊梅 (Kunsthalle Bremen) 展開。目前,他仍居住在德國科隆。

回應:天涯台客 2015-02-02 13:06:45 (IP: ) T 4553_R 73 引 用

△《Diagonal Freeway》Artist: Wayne Thiebaud (American, 1920-), acrylic on canvas, 36 x 60 in. (91.4 x 152.4 cm), 1993, Location: Wilsey Court A.

韋恩.岱博特 (Wayne Thiebaud) 利用公路與街景可以塑造成他心目中的意念結構,說穿了,他就是擅於利用灣區的起伏地形,將高速公路拉成畫面的對角線,再把街景高樓濃縮成密度極高的肌理元素,這種組合能力,不禁令人拍案叫絕、激賞不已。

所以說,藝術工作者就是擁有一份能耐,視他人所無視、辯別人所不辯,以個人語言述說著他的心底世界,何其迷人。構圖是他的強項,也是個人風格的指標展現。岱博特另一特點是:無窮盡地拓展所謂的「可能性」,鋪陳出一份現代詩的氛圍以及意味。

回應:天涯台客 2015-02-02 13:07:30 (IP: ) T 4553_R 74 引 用

△《Voltaglyph 36》Artist: Carl Andre (American, 1935-), Thirty-six (36) Copper and Zinc Plates, 5/16 x 59 x 59 in. (0.8 x 149.9 x 149.9 cm), 1997, Location: Gallery 15.

坦白說,這件雕塑作品相當難懂,它由 36 片銅板與鋅板所組合而成,仿若是併貼的地板一樣,放置在藝術館的地板上,一任走來走去的觀賞者隨意賤踏。該怎麼「理論化」「學術化」呢?

首先,來自麻薩諸塞州昆西 (Quincy, MA) 的藝術家卡爾.安德烈 (Carl Andre) 是個極簡主義(Minimalism)的信仰者,說到「極簡」兩字,也許大家心裡就明白了。所謂「極簡」,就是以極少化元素擴大作品的意象空間,讓觀賞者參與作品的詮釋,觀賞者也是作品的創作者。這是理論基礎。

安德烈先在麻省菲利普斯學院學習藝術,搬到紐約之後,結識不少藝術家朋友,環境的耳濡目染,讓安德烈急速成為一個激進派的木雕雕刻家。更值得一提是:安德烈還與尚未出名前的弗蘭克.斯特拉 (Frank Stella, 1936-) 共用一間工作室!不可思議吧?斯特拉同樣是極簡主義的一員大將,當今身價非凡(本欄後面另有專文介紹)。

正題呢?什麼正題?這件地板拼湊作品啦!其實我也說不上來,反正......反正,這件《Voltaglyph 36》作品曾於1997年遠渡重洋,外借至瑞士格拉魯斯 (Glarus, Switzerland) 的楚迪畫廊 (Galerie Tschudi) 展出過,總不會是無風起浪吧!你說呢?

回應:天涯台客 2015-02-02 13:08:27 (IP: ) T 4553_R 75 引 用

△《Bird Lives!》Artist: Ted Joans (American, 1928-2003), oil on canvas board, 24 x 19 7/8 in. (61 x 50.5 cm), 1958, Location: Gallery 14.

畫家泰德.朱安斯 (Ted Joans) 是一位多才多藝的創作者,出生於伊利諾伊州的凱羅小鎮 (Cairo, Illinois),除了畫家的身份之外,還是美國的爵士樂詩人、小喇叭手和超現實主義者。

從印地安納大學取得藝術學位後,遷移到紐約,進行他自稱為「Jazz Action」的繪畫創作以及發展一款極其個性化的「Jazz Poetry」爵士樂。本件作品《Bird Lives!》應該與黑人爵士樂手查利.帕克 (Charlie Parker, 1920-1955) 的去世有關,因為生前帕克的外號正是「大鳥 / Yardbird」。

朱安斯在紐約從事多媒體創作,發展一種名為「Outagraphy」的技法,將攝影的主題影像從背景上分離出來(如下左圖),用以取代原來大家熟悉的拼貼方式 (Collage)。這方法或許跟「圖與地 / Reversible Images」的原理 (如下右圖) 一樣,圖與地可以互換,形成不同方向的解釋。


回應:天涯台客 2015-02-02 13:09:14 (IP: ) T 4553_R 76 引 用

△《If All the World Were Paper and All the Water Sink》Artist: Jess (Burgess Franklin Collins) (American, 1923-2004), oil on canvas, 38 x 56 in. (96.5 x 142.2 cm), 1962, Location: Gallery 14.

化學系畢業的畫家傑斯.柯林斯 (Jess Collins) ,方便於自創技法,尤其使用在拼貼 (Collage) 的轉印方式。有一幅 6‘x5‘ 的巨大作品《Narkissos》,就是以轉印技巧完成的畫作,現存於舊金山現代藝術館 (SFMoMA)。

1993至1994年期間,一項題名為「Jess: A Grand Collage, 1951–1993」的柯林斯回顧展在全美巡迴展出;2004年英國樂團 [Faithless] 以柯林斯的作品《Arkadia Last Resort》當為單曲 I Want More 的封面設計主圖。

詩人朋友的心境與意象彼此感染當所難免,以此作品《If All the World Were Paper and All the Water Sink》而言,縱使主題有些低沉消極,但還是難掩如夢似幻的多彩繽紛。這作品可說是柯林斯的代表作。

回應:天涯台客 2015-02-02 13:10:09 (IP: ) T 4553_R 77 引 用

△《Zig V》Artist: David Smith (American, 1906-1965), Steel and Automotive Paint, 111 x 85 x 44 in. (281.9 x 215.9 x 111.8 cm), 1961, Location: Gallery 13.

相信大衛.史密斯 (David Smith) 是大家比較不陌生的一位重量級雕塑家,以大型焊接的金屬雕塑作品著名於戰後幾十年的美國藝術界。他的結構型態與飽和色彩影響著日後的「極簡主義藝術 / Minimal Art」。

史密斯出生於印第安納州迪凱特 (Decatur, Indiana),暑期曾經在汽車製造工廠的併裝線工作過。1926年搬到紐約,遇見後來成為夫妻的雕塑家 Dorothy Dehner,經由太太的推薦,史密斯加入了「紐約學生藝術聯盟」。

現代具象畫家 John D. Graham (1886-1961),除了介紹畢加索和西班牙現代雕塑家 Julio González (1876-1942) 鋼鐵銲接技法外,更建議史密斯往抽象表現主義幾何雕塑去作發展。而這個指引,造就了 大衛.史密斯的廣闊世界。

回應:天涯台客 2015-02-02 13:11:00 (IP: ) T 4553_R 78 引 用

△《Hovor Ⅱ》Artist: El Anatsui (1944-), Woven aluminum and copper wire, 2004, Location: Gallery 16.

埃爾.安納綏 (El Anatsui) 是個極其活躍的西非奈及利亞 (Nigeria) 雕塑家,在迦納出生,並在中部庫馬西 (Kumasi, Ghana) 的科技大學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完成學校的養成教育。

開始創作雕塑時,他喜於使用粘土和木材,表現傳統的加納信仰和其他的生活主題,也用乙炔火炬燒黑木材,目前他已經轉往「裝置藝術 / Installation Art」去作發展。作品展遍全美、歐非各處美術館、日本大阪第八屆雕塑雙年展和與威尼斯雙年展。

2010年10月在加拿大多倫多首推回顧展,之後移至美國各美術館作巡迴三年的展出。最近的展覽是:2013年2月於紐約布魯克林博物館的「Gravity & Grace: Monumental Works by El Anatsui」,以及2014年邁阿密的巴斯博物館 (Bass Museum of Art in Miami)。

笛洋藝術博物館的這件作品《Hovor Ⅱ》其所應用的材料是:鋁和銅線,面積龐大,熠熠生輝,幾乎佔滿了整面牆壁。

回應:天涯台客 2015-02-02 13:11:31 (IP: ) T 4553_R 79 引 用

△《Fruit Still Life》Artist: Flora Mace (American, 1949-) & Joey Kirkpatrick (American, 1952-), Blown Glass and Alder, 31 x 57 in. (78.7 x 144.8 cm), 1997, Location: Gallery 05.

這是兩位女性玻璃雕塑家弗洛菈.梅斯 (Flora C. Mace) 和喬伊.柯克帕特里克 (Joey Kirkpatrick) 合力創作的《水菓靜物 / Fruit Still Life》作品,體積尺寸不小,共由七種水果所組合而成。

兩位玻璃雕塑家自從1979年在華盛頓州 Pilchuck Glass School 認識後,已經結盟共事32年。目前他們的作品遍佈全球的美術館,甚至擴及到日本的北海道博物館。她們的工作室設在西雅圖,而且還著力於玻璃雕塑的教學。

回應:天涯台客 2015-02-02 13:12:23 (IP: ) T 4553_R 80 引 用

△《The Meat Market》Artist: George Herms (American, 1935-), Mixed Media, 58 x 144 x 54 in. (147.3 x 365.8 x 137.2 cm), 1960–1961, Location: Gallery 14.

標題標為《肉市場 / The Meat Market》的組合雕塑作品,的確是破銅爛鐵拼湊,講白了,確實不易弄懂。不過,也只能從了解它的時代背景着手,或許才能一窺究竟。

1970年代紐約興起一種混合了各種媒介材料,在特定的環境中創造出概念性的藝術表現形式,稱之為「裝置藝術 / Installation Art」。所謂裝置藝術,就是根據觀念藝術的理論基礎,強烈主張:藝術的創作,作品中所含概的意念遠比牽涉的物質性更為重要,直接摒棄傳統的美學框架。



來自加州森林地 (Woodland, California) 的藝術家喬治.奮姆 (George Herms),祖父是昆蟲學家當過一任柏克萊市長,父親是一名農業學者。從小就不是讀書的料,被父母送進柏克萊工程學院念書,六個星期後就休學了,原因是「足球賽季已經結束」。到處晃蕩,父母每月給他100元重返學校,結果呢,這位老兄月花13元,其餘的錢全拿去購買爵士樂唱片。

奮姆沒有接受過正軌的藝術教育,加州南北到處跑,在洛杉磯幫畫家畫展掛畫,20歲生日時在洛杉磯西邊的 Topanga Canyon 認識了幾位藝術家如 Wallace Berman 和 Robert Alexander 等,薰陶之下,讓奮姆決定以藝術創作為終生職志。

視覺藝術裡,組合是一種藝術創作的過程,試圖從組合的材料中尋找、敲定主題的「向性」,二度或三度空間的建構手法沒有兩樣。其實這種概念在歐洲立體派時期的畢加索早就幹過,法國「Low Art」藝術家讓.杜布菲 (Jean Dubuffet, 1901-1985) 於1950s年代曾經做過系列性的貼圖創作,使用的材料是蝴蝶的羽翼。

明白了這些理論基礎,喬治.奮姆勤奮工作,直至今天,奮姆已經被藝壇美譽為「美國西海岸裝置藝術的教父」。

回應:天涯台客 2015-02-02 13:13:04 (IP: ) T 4553_R 81 引 用


這是英國裝置藝術女雕塑家柯妮莉亞.安.帕克 (Cornelia Ann Parker) 的巨大作品《反質量 / 反彌撒 / Anti-Mass》,也是1997年英國特納獎 (Turner Prize) 展出作品《Mass (Colder Darker Matter)》的姊妹作。

她的構思往往秉具時事或歷史典故,比如這件作品的材料取自肯塔基州一座被縱火焚毀教堂的焦炭,利用展示空間的格局,懸掛千百條黑色木炭構築起令人暇思的作品。



燈光在牆壁上所形成的投影,屬於也是創作延伸的部份,換句話說,三度空間的整體運用,都是裝置藝術的主要技巧之一。

如果你喜愛思考,或者是個愛玩攝影的觀賞者,她的作品正可以提供給你一個太多「可能性」的思考場域。



帕克的藝術教育歷經幾所學校,有英國 Gloucestershire College of Art and Design (1974–75)、Wolverhampton Polytechnic (1975–78) 和 Reading University (1982)。目前居住並工作在倫敦。


△《Anti-Mass》Artist: Cornelia Parker (English, 1956-), Wood Charcoal (retrieved From A Church In Alabama Destroyed By Arson), Nails, and Wire, 156 x 132 x 135 in. (396.2 x 335.3 x 342.9 cm), 2005, Location: Gallery 16.

回應:天涯台客 2015-02-02 13:13:48 (IP: ) T 4553_R 82 引 用

△《Man Observing Series II》Artist: Viola Frey (American, 1933-2004), Glazed Earthenware, In 13 Sections, with Steel Plate, 106 x 46 x 30 in. (269.2 x 116.8 x 76.2 cm), 1984, Location: Gallery 05.

妣歐菈.弗雷 (Viola Frey) 是居住於舊金山灣區的陶瓷雕塑家與畫家,她以大於真人的彩繪陶瓷作品享有盛譽,而且是一名加州藝術學院 (California College of the Arts) 的名譽教授。

弗雷出生在加州中谷洛迪 (Lodi, California) 的葡萄園,學習繪畫和陶藝於加州藝術學院,研究所再進入紐奧良的私立大學 Tulane University,之後遷移至紐約的 Clay Art Center 從事陶藝創作。

1960年,弗雷返回舊金山灣區成為國際藝壇敬重的雕塑家,並且引領著當代陶藝界的方向。她寬大的工作室設置在奧克蘭 (Oakland),創作主題大多是巨大型的都會男女,男性身着西裝領帶;女性則是50年代風格的服飾。

回應:天涯台客 2015-02-02 13:14:32 (IP: ) T 4553_R 83 引 用

△ (L.)《From the Garden of the Château》Artist: Charles Demuth (American, 1883-1935), oil on canvas, 25 x 20 in. (63.5 x 50.8 cm), 1921 (reworked 1925), Location: Gallery 50.

作為一名美國第一代現代藝術運動先驅者的畫家查理斯.德穆斯 (Charles Demuth),他的作品總透露出一份寧詳而頗具透明感的氛圍。幾近一輩子安居在賓夕法尼亞州的小鎮蘭開斯特 (Lancaster, Pennsylvania),四歲時一場腿傷讓他終身殘疾。

藝術的養成教育相當完善,歷經幾所大學的美術科系,曾經遠赴巴黎的藝術學院學習,而且還是被接受與公認的同性戀者。他的畫風頗受立體主義 (Cubism) 的影響,回到美國之後,成為前衛藝術精確主義 (Precisionism) 的領導者之一。

△ (R.)《The ‘Cello Player》Artist: Edwin Walter Dickinson (American, 1891-1978), oil on canvas, 60 x 48 1/4 in. (152.4 x 122.6 cm), 1924–1926, Location: Gallery 50.

要衡諸這位出生於紐約州小鎮 Seneca Falls 畫家埃德溫.沃爾特.狄金森 (Edwin Walter Dickinson) 的作品《大提琴演奏者 / The ‘Cello Player》,其實心情是滿複雜的。一來是畫作前景是貝多芬的四重奏樂譜,右方是鍵盤樂器,貝多芬是狄金森心儀尊敬的作曲家;而狄金森的哥哥 Burgess 曾是耶魯大學主修鋼琴和作曲的學生,被同學暱稱為「貝多芬」,遺憾是:1913年 Burgess 自殺身亡了。

錯綜複雜而零碎的雜物塞滿了整個畫面,隱喻著畫家狄金森的的情緒與表現方式,也許稱他為「象徵或浪漫主義」更為貼切些吧?他一向以「快手」之稱流傳於畫界,但是這幅畫作前後卻花了兩年多才正式定稿完成。1988年,由舊金山藝術術博物館承購收藏了這件作品。

回應:天涯台客 2015-02-02 13:15:22 (IP: ) T 4553_R 84 引 用

△《Petunias》Artist: Georgia O‘Keeffe (American, 1887-1986), oil on hardboard, 18 x 30 in. (45.7 x 76.2 cm), 1925, Location: Gallery 50.

喬治亞.歐姬芙 (Georgia Totto O‘Keeffe) 是一位美國1920年代十分具代表性的女畫家,出生在威斯康辛州的太陽草原市 (‪Sun Prairie‬, Wisconsin),1986年在新墨西哥州的聖塔菲 (Santa Fe, New Mexico) 去世,享年 98 歲。

年輕時歷經抽象形式的表現方式,後來以具象的技法從事抽象的思維架構。題材以花卉局部、岩石紋理、荒涼的內陸景觀、動物骨頭為主。1927年美國郵政局還將她的作品《紅罌粟花 / Red Poppy》印成郵票發行,確是令人發思古之幽情。

回應:天涯台客 2015-02-02 13:16:05 (IP: ) T 4553_R 85 引 用
 
△ (L.)《Portrait》Artist: Walt Kuhn (American, 1880-1949), oil on canvas, 24 x 16 in. (61 x 40.6 cm), 1922, Location: Gallery 50.

來自紐約布魯克林碼頭工人家庭的現代畫家沃爾特.庫恩 (Walt Kuhn),原先是個自行車修理店的老闆,也是個自行車賽車手。13歲接受正規的美術教育,15歲時,賣出第一張繪畫給一家雜誌社。

19歲隻身身懷60美元去到舊金山闖天下,投身雜誌社當插畫家。24歲遠赴巴黎、德國慕尼黑、荷蘭與威尼斯,首次接觸到印象派和後期印象派的畫作。1903年回到紐約,定居於新澤西州。這件人像《Portrait》作品,隱約中有著塞尚與立體派的形影風采。

△ (R.)《Seated Nude》Artist: George Wesley Bellows (American, 1882-1925), oil on canvas, 24 x 16 in. (61 x 40.6 cm), 1910–1911, Location: Gallery 50.

社會與政治意識極為強烈的畫家喬治.韋斯利.貝洛 (George Wesley Bellows),奉行寫實主義,以其精湛豪邁的筆觸描寫紐約的城市生活面貌。名聲不小,尤其以現存於紐約惠特尼美術館 (Whitney Museum of American Art) 的作品《Dempsey and Firpo, (1924)》最富盛名,還成為美國寫實主義的代表作。

出生於俄亥俄州哥倫布市 (Columbus, Ohio),曾執教於芝加哥藝術學院。他的畫風傾向於表現主義的手法,題材則針對城市工人階級、拳擊賽場和罷工運動的場景,經常從誨黯的背景突顯出主題的鮮明對比。

回應:天涯台客 2015-02-02 13:16:45 (IP: ) T 4553_R 86 引 用

△《Nacht I (Night I)》Artist: Albert Bloch (American, 1882-1961), oil on canvas mounted on hardboard, 37 1/4 x 41 1/4 in. (94.6 x 104.8 cm), 1913, Location: Gallery 50.

阿爾伯特.布洛赫 (Albert Bloch) 是唯一與20世紀初德國『藍騎士 / Der Blaue Reiter (Blue Rider)』有關的美國現代藝術家,他來自密蘇里州聖路易斯市 (St. Louis, Missouri),在聖路易斯美術學校就學。1901至1903年期間,20歲不到,即提供連環漫畫與卡通給予「聖路易星條報」。

1905年至1908年間,曾經在聖路易『鏡報周刊 / Reedy‘s Mirror』擔任漫畫和插畫的工作;1909年至1921年,布洛赫居住在德國工作,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他才又回到美國,在芝加哥藝術學院擔任教職一年,之後接受堪薩斯大學部門主管的約聘職位,直至1947年退休為止。

從作品《Nacht I (Night I)》細看,我們不難發現:布洛赫的創作風格其實相當超脫現實,如夢似幻,也許固定的生活形態,對於一個頗富藝術天份的人而言,是一種無形的束縛。掙扎、解脫、造境,是離開桎梏的唯一窗口。色調浪漫,筆觸模糊,應該是理想夢境的投射。

回應:天涯台客 2015-02-02 13:17:20 (IP: ) T 4553_R 87 引 用
 
△ (L.)《Still Life》Artist: Charles Sheeler (American, 1883-1965), oil on canvas, 24 x 20 in. (61 x 50.8 cm), 1925, Location: Gallery 50.

查爾斯.席勒 (Charles Sheeler) 被公認為是美國現代主義繪畫的創始人和20世紀的攝影大師之一。無它,20世紀初期想以現代繪畫養活自己,有如登天的艱困,所以以商業攝影作為謀生的絕活。攝影還是自學,舊相機還是以五美元交換得來的。

席勒出生在賓夕法尼亞州的費城 (Philadelphia, Pennsylvania),美術學校畢業之後,1909年他去了巴黎,那時正是立體派方興未艾之際,因此他的畫風含有些微立體主義的元素,也就不足為奇了。

△ (R.)《Sea Gull Motive (Sea Thunder or The Wave)》Artist: Arthur Dove (American, 1880-1946), oil on plywood panel, 26 1/4 x 20 1/2 in. (66.7 x 52.1 cm), 1928, Location: Gallery 50.

亞瑟.加菲爾.達夫 (Arthur Garfield Dove) 進入 Hobart College 和 Cornell University 就讀,來自紐約州的城鎮 Canandaigua,被認為是美國的第一代抽象畫家。1907-9年出訪歐洲,1907-9年接觸到歐洲野獸派 (Fauvism) 以及其他的前衛藝術運動。

從1903年到1930年,他的工作是一名商業插畫家;1920年之後,開始創作系列性自稱「意象萃取 / extractions」的畫作,從大塊山水裡擷取所需元素,進行整合組合,成為抽象表現主義的先行者之一。

回應:天涯台客 2015-02-02 13:17:57 (IP: ) T 4553_R 88 引 用

△《Study, New York》Artist: John Marin (American, 1870-1953), oil on canvas, 22 x 28 in. (55.9 x 71.1 cm), 1934, Location: Gallery 50.

約翰.馬林 (John Marin) 出生於新澤西州的廬瑟福鎮 (Rutherford, New Jersey),以抽象風景油畫和水彩畫而聞名,屬於美國早期的現代主義藝術家,繪畫題材大多與大自然相關的景物為主。畫風頗受立體派的影響,特別鍾愛於緬因州的山色景觀。

啓蒙得很晚,原先立志當個建築師,28歲時才決定步上專業畫家之途。短暫去過賓州藝術學院 (Pennsylvania Academy of the Fine Arts) 和紐約藝術學生聯盟 (Art Students League of New York) 修習繪畫。遊歷過歐洲,1910年起他的作品都在紐約『291藝廊』展出;1949年,本館 [笛洋藝術博物館] 曾為他舉辦過回顧展。

回應:天涯台客 2015-02-02 13:18:44 (IP: ) T 4553_R 89 引 用
 
△ (L.)《The Mill Room》Artist: George C. Ault (American, 1891-1948), oil on canvas, 21 3/8 x 15 3/4 in. (54.3 x 40 cm), 1923, Location: Gallery 50.

出生於俄亥俄州克利夫蘭 (Cleveland, Ohio) 的畫家喬治.科普蘭.奧爾特 (George Copeland Ault),從小就隨著雙親移居到英國倫敦,父親任職於油墨生產公司。奧爾特在倫敦接受美術教育,1911年返回美國。

他的畫風深受立體派和超現實主義的影響,被美國藝術史家歸類為20世紀20年代風行的精確主義 (Precisionism) ,題材則以美國新起大樓、橋樑和工廠等建築物為主,這畫派的風格也被稱作「立體現實主義」(Cubist-Realism)。

△ (R.)《Untitled (Seated Girl Holding an Apple)》Artist: Raúl Anguiano (Mexican, 1915-2006), oil on canvas, 35 1/2 x 27 1/2 in. (90.2 x 69.9 cm), 1943, Location: Gallery 50.

墨西哥畫家勞梧.安吉亞諾 (José Raúl Anguiano Valadez) 屬於20世紀初期墨西哥壁畫運動的第二代成員,出生於墨西哥革命 (Mexican Revolution) 的巔峰期,在他的家鄉瓜達拉哈拉 (Guadalajara) 習畫,之後即遷至墨西哥市 (Mexico City) 闖蕩藝術之路。

安吉亞諾的創作思維具有強烈的社會意識,人物主角含概馬雅女人、小丑和妓女,人物造形拙頓圓胖,個人風格顯著。而他最為有名的畫作是《La espina (The Thorn)》,描繪的是一名馬雅女人拿著一把利刃剔除腳底上的芒刺(下圖)。


△ 安吉亞諾的知名畫作《La espina (The Thorn)》。(圖檔擷取自網路)

回應:天涯台客 2015-02-02 14:22:39 (IP: ) T 4553_R 90 引 用
 
△ (L.)《Seated Nude》Artist: Guy Pène du Bois (American, 1884-1958), oil on wood panel, 25 x 20 in. (63.5 x 50.8 cm), ca.1919, Location: Gallery 50.

邊恩 .杜.波瓦 (Guy Pène du Bois) 是一位20世紀的法裔美國畫家,也是藝術評論家,繪畫主題大多圍繞著他周圍的社會和人文景象,譬如咖啡館、劇院裡憤世嫉俗的「浮世女郎 (Flappers)」。

波瓦在紐約及歐洲跟隨過幾位教授畫家習畫,1906年開始,波瓦為〔New York American〕作插畫,同時也為〔New York Post〕和〔The Arts and Arts Weekly〕撰寫藝術評論。他的兒子 William Pène du Bois 更是一名著名的作家和插畫家。

△ (R.)《Girl with Comb》Artist: Max Weber (American, 1881-1961), oil on canvas, 21 x 16 in. (53.3 x 40.6 cm), 1919, Location: Gallery 50.

猶太裔美國畫家馬克斯.韋伯 (Max Weber) 出生於波蘭與俄羅斯邊界的比亞韋斯托克 (Bialystock, Russia),1891年十歲時隨著父母移民到美國,並在紐約布魯克林定居。他是第一梯次美國立體派畫家之一,後來的繪畫主題轉至與猶太有關的人文為主。

1905年,任教於弗吉尼亞州和明尼蘇達州學校之後,存了足夠的錢去歐洲旅行,也才有機會結識了後期印象派畫家盧梭 (Henri Rousseau, 1844-1910)、野獸派畫家馬蒂斯 (Henri Matisse, 1869-1954) 和現代藝術大師畢加索 (Pablo Picasso, 1881-1973) 等。他也是第一位把立體主義介紹到美國畫壇的藝術家。


△《Chinese Restaurant》Artist: Max Weber (American, 1881-1961), oil on canvas, 40 x 48 in. (101.6 x 121.9 cm), 1915, Whitney Museum of American Art, New York.

這是馬克斯.韋伯的代表作《中國餐館 / Chinese Restaurant》,完全是立體派的表現手法。

回應:天涯台客 2015-02-02 14:23:22 (IP: ) T 4553_R 91 引 用

△《Two Women and a Child》Artist: Diego Rivera (Mexican, 1886-1957), oil on canvas, 29 3/8 x 31 5/8 in. (74.6 x 80.3 cm), 1926, Location: Gallery 50.

迪亞哥.里維拉 (Diego Rivera) 是墨西哥相當著名的畫家,他的大型壁畫催生了「墨西哥壁畫運動 / Mexican Mural Movement」,其妻子芙烈達.卡蘿 (Frida Kahlo, 1907-1954) 也是一位崇尚女性主義的畫家。1922年至1953年間,里維拉從事過幾個大城市的壁畫,包含墨西哥的首都墨西哥市、查賓戈 (Chapingo)、庫埃納瓦卡 (Cuernavaca)、美國的舊金山、底特律和紐約市。

里維拉是個無神論者,壁畫上曾出現過“上帝不存在”的標語。1907年遊學歐洲,從西班牙馬德里再轉到巴黎,那段期間他接觸了立體派的興起,這也難免影響了他日後的創作。1931年,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舉辦過里維拉的回顧展。今天,墨西哥市的 Plaza San Jacinto 廣場上還有他的紀念碑塑像。

回應:天涯台客 2015-02-02 14:24:01 (IP: ) T 4553_R 92 引 用

△《Spring》Artist: Selden Connor Gile (American, 1877-1947), oil on canvas, 24 x 30 in. (61 x 76.2 cm), 1928, Location: Gallery 29.

塞爾登.康納.蓋爾 (Selden Connor Gile) 1910至1930年代期間活躍於北加州,自學成為畫家,還成為舊金山灣區「六君子/ The Society of Six」畫會的創始與領導者,這個畫會成立的靈感來自於1915年的泛太平洋巴拿馬萬國博覽會,博覽會展出有關當時歐洲美術新興畫派的作品。

蓋爾的油畫作品尺寸都不大,他擅於以厚實的油彩疊出繽紛的色彩與光線的變化,畫風頗受後期印象派與德國「藍騎士 / Der Blaue Reiter」畫派的影響。出生於美國東北部緬因州的小鎮斯托 (Stow, Maine),父親是個農夫,16歲時才到北加州羅克林市 (Rocklin, California) 一處父親的朋友所經營的農場工作。更換過幾個謀生工作後,50歲才決心當個專業畫家。

回應:天涯台客 2015-02-02 14:24:49 (IP: ) T 4553_R 93 引 用

△《Still Life with Grape Juice and Sandwiches (Xenia)》Artist: David Ligare (American, 1945-), oil on canvas, 20 x 24 in. (50.8 x 61 cm), 1994, Location: Gallery 25.

出生在伊利諾州奧克帕克(橡樹園) (Oak Park, Illinois) 的畫家大衛.里格烈 (David Ligare),在洛杉磯的私立 Art Center College of Design 美術學院完成藝術教育,目前居住於中加州的薩利納斯 (Salinas, California)。

1978年以來,他一直專注於靜物、風景和人物的繪畫創作,風格頗受古希臘羅馬古典畫家的影響,但是畫作的背景則往往是中加州海岸的再現。光線的捕捉與細心刻畫,是他作品的焦點靈魂。他說:他只畫他之所見,是一種感性的解析。

" I think that I‘m very Californian in the character of the light that I use, but I made a decision very early on in my project to try to be an invisible presence in my work. Personal expression and having a personal style are very important to many artists but I‘ve been much more interested in how we see - what I call perceptual analysis - and the potential meanings of the objects that I‘ve depicted. " - David Ligare

回應:天涯台客 2015-02-02 14:25:39 (IP: ) T 4553_R 94 引 用

△《Kitchen, Williamsburg》Artist: Charles Sheeler (American, 1883-1965), oil on hardboard, 10 x 14 in. (25.4 x 35.6 cm), 1937, Location: Gallery 21.

把查爾斯.席勒 (Charles Sheeler) 歸類為現代主義畫家,其實稍嫌牽強,縱使曾經遊學過巴黎,也受過當時歐洲立體派的薰討,但骨子裡流動的血液則是百分之百的美國本土基因。「橫向移植」對他而言,不是他的原本訴求。

藉諸歐洲的繪畫技巧,進行他個人的創作與主張,刻劃著他心目中的本土。席勒擁有一座位於賓夕法尼亞州 Doylestown 的農舍,他非常珍愛農舍裡19世紀的爐灶、廚房和樓梯,除了入畫之外,也成了他攝影的主題,被他稱作「我的迴廊 / My Cloister」。

回應:天涯台客 2015-02-02 14:26:27 (IP: ) T 4553_R 95 引 用
1972 年,[笛洋美術館] 與 [榮耀軍團美術館] 進行整合,原則上 [笛洋美術館] 以美國藝術為主,將原有的歐洲作品移交給 [榮耀軍團美術館]。

難免有漏網之魚,或者是後來「暗槓」下來的新捐贈,不得而知。底下是少數幾幅 [笛洋美術館] 歐洲畫家的作品:


△《Still Life with Skull, Leeks, and Pitcher》Artist: Pablo Picasso (Spansh, 1881-1973), oil on canvas, 73 x 115.9 cm (28 3/4 x 45 5/8 in.), 1945, Location: Gallery 50A.

西班牙畫家畢卡索 (Pablo Picasso) 之所以偉大,在於他的歷練與多產,留下的藝術作品達兩萬多件,包含油畫、素描、雕塑、版畫及陶瓷;創作歷程經過「藍色時期 / Blue Period」「粉紅色時期 / Rose Period」和「立體派時期 / Cubism」。

因此,設若把畢卡索的作品分成三個等份,每個等份都足以成為國際藝壇上第一等級的藝術大師。產量之豐富,試想:連舊金山兩座 [笛洋美術館] 與 [榮耀軍團美術館] 收藏的畢卡索作品就有1.220件之多,包含速寫、版畫、油畫和陶瓷。


△ 畫作《有著骷髏、韭菜和樽瓶的靜物》的細部特寫與畢卡索的簽名。

(Images from Internet)
△《Garçon à la pipe (Boy with a Pipe)》Artist: Pablo Picasso, oil on canvas, 100 cm × 81.3 cm (39.4 in × 32.0 in), 1905, Private collection.

這是畢卡索24歲時創作的作品《拿著煙斗的男孩 / Boy with a Pipe》,時值他的「粉紅色時期」,剛剛才定居於巴黎的蒙馬特區,主題是頭戴花環,拿著煙斗的巴黎男孩。

1950年,這件作品為〔紐約先驅論壇報 / New York Herald Tribune〕創辦人 John Hay Whitney 以3萬美元購得。2004年5月5日,這幅畫作經由 紐約蘇富比拍賣會 以1億零416萬8千美金的天價成交,拍賣之前僅只被估以7千萬美金而已。同時,刷新了1990年梵谷的畫作8,250萬美元的拍賣紀錄。

回應:天涯台客 2015-02-02 14:27:42 (IP: ) T 4553_R 96 引 用
 
△ (L.)《Bathers》Artist: Max Pechstein (German, 1881-1955), oil on canvas, 20 x 21 5/8 (50.8 x 54.9 cm), 1917, Location: Gallery 50A.

德國表現主義畫家和版畫家赫爾曼.馬克斯.佩克斯坦 (Hermann Max Pechstein),1933年,曾經因詆毀納粹而導致他的326件作品從德國博物館被當局所移除,甚至在柏林普魯士藝術學院 (Prussian Academy of Arts) 教授十年的教職遭到解雇,最後只能隱居在德國北部波美拉尼亞 (Pomerania) 的農村裡, 1945年才獲得平反。

出生於厄爾士山脈的茲維考(Zwickau),與作曲家舒曼 (Robert Schumann) 係屬同鄉。佩克斯坦也是一位多產的版畫家,曾獲得不少獎項。作品《The Yellow Mask I (1910)》描繪的是戴著黃色面具的女人肖像,在1999年的蘇富比拍賣會上以137萬美元成交落槌;2008年,作品《 Zirkus mit Dromedaren (ca. 1920) 》在倫敦賣出190萬英鎊。

△ (R.)《Pierre-Edouard Baranowski》Artist: Amedeo Modigliani (Italian, 1884-1920), oil on hardboard, 63.1 x 47 cm (24 13/16 x 18 1/2 in.), ca.1918, Location: Gallery 50A.

義大利畫家莫迪里安尼 (Amedeo Clemente Modigliani) 的獨特畫風大家必然耳熟能詳, [笛洋藝術博物館] 只擁有一件油畫和兩張速寫而已。莫迪里安尼的創作主題幾乎以肖像和裸女為主,鮮少其他的題材。

扭曲的胴體弧度、拉長的脖子、飽和度極高的色彩,再再散發出女人的體香「體味」,空洞而灰藍色瞳眸,不論男女,總是瀰漫著如夢似幻的優雅氣質。說起氣質,莫迪里安尼的父親弗拉米諾.莫迪里安尼(Flaminio Modigliani)原先經商有成,但後來家道中落,母親則堅持必需給予兒子良好的教育,因此培養出莫迪里安尼日後的優雅氣質。

1895年,莫迪里安尼十一歲時,母親在她日記裡如此寫道:「這孩子的性向一直沒有特徵,實在無法猜測他將會是一個什麼樣的人物。他的言談舉止就像一個被寵愛的小孩,可是他從沒欠缺智慧,我們必須等待,以及觀察這個繭裡到底裝的是什麼:也許他會是一位傑出的藝術家。」

回應:天涯台客 2015-02-02 14:28:54 (IP: ) T 4553_R 97 引 用

△《Still Life with Bananas (Nature Morte aux Banananes)》Artist: Georges Braque (French, 1882-1963), oil on canvas, 12 1/2 x 25 5/8 (31.8 x 65.1 cm), 1924, Location: Gallery 50A.

這是立體派巨匠喬治.布拉克 (Georges Braque) 的早期作品《有香蕉的靜物 / Still Life with Bananas》。布拉克與畢卡索1906年於巴黎的蒙馬特區創建立體派,主要的訴求點在於:透過更多的角度,剖析物象的各個面貌,同時並陳聚集於二度空間裡,試圖表現物象「真」的極至。

其實,布拉克20世紀初期崇尚過印象派與野獸派,繪畫色彩愈加鮮艷而多彩,甚或在獨立沙龍 (Salon des Indépendants) 的展出獲得很好的評價;但是1907年看過塞尚在秋季沙龍的回顧展之後,深受啓發,催生了立體派的萌芽。

2010年5月20日,巴黎現代美術館向警方報案指稱:前一晚,美術館被蒙面大盜偷走了五幅名畫,價值約5億歐元,其中包括畢卡索的《鴿子與豌豆》(Le pigeon aux petits pois)、馬蒂斯的《田園》(La Pastorale)、布拉克的《埃斯特克附近的橄欖樹》(L‘Olivier Près de l‘Estaque)、莫迪里安尼的《風扇前的女人》(La Femme a l‘Eventail)與費爾南.萊熱 (Fernand Henri Léger) 的《熄滅的蠟燭》(Nature Morte aux Chandeliers)。顯見這幾位大師的作品,成為宵小大盜覬覦的對象,份量之輕重可見一斑。

回應:天涯台客 2015-02-02 14:29:44 (IP: ) T 4553_R 98 引 用

△《Enid Haldorn》Artist: Salvador Dali (Spansh, 1904-1989), oil on canvas, 30 1/4 x 42 1/2 (76.8 x 108 cm), 1948, Location: Gallery 50A.

才華洋溢的西班牙超現實主義畫家薩爾瓦多.達利 (Salvador Dali),從一開始,其畫作想像力之豐富、個人行為之怪異荒誕,一向就普受世人的矚目。現存於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 (MoMA)、1931年完成的創作《<記憶的永恆 / The Persistence of Memory》,可說是達利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達利的繪畫技巧十分嫻熟,深受文藝復興時期拉婓爾 (Raffaello Sanzio, 1483-1520) 、荷蘭黃金時代最偉大的畫家維梅爾 (Jan Vermeer, 1632-1675) 等大師的影響,達利以刻畫「弗洛伊德所揭櫫的個人夢境與幻覺」之境界為職志,以他的眾多作品建構起他的「超現實主義」世界。空靈而詭異,達利的作品永遠充滿著未知與莫測。



出生在西班牙東北部的菲格雷斯 (Figueres),與父親之間的感情是決裂的;當他25歲,1929年8月從巴黎回到家鄉西班牙度假時,認識了比他大上10歲的加拉.艾略華特.達利 (Gala Dali, 1894-1982),加拉成為達利的終身伴侶,這位結束過一段婚姻的加拉,被達利奉為創作靈感源泉的「謬斯 / Muse」,琴瑟和諧,50年至死不渝。

回應:天涯台客 2015-02-02 14:30:58 (IP: ) T 4553_R 99 引 用
 
△ (L.)《Portrait of Dorothy Spreckels Munn》Artist: Salvador Dali (Spansh, 1904-1989), oil on canvas, 78.7 x 63.8 cm (31 x 25 1/8 in.), 1942, Location: Gallery 50A.

二次世界大戰戰亂時,達利和加拉前往美國紐約避居八年,這期間,達利還曾從事過第五大道邦威特耶勒倉庫櫥窗的設計工作。

由於東道主未經同意就做了稍微更改變動, 達利卻以設計的浴缸砸向櫥窗玻璃以示抗議。火爆脾氣,促使客戶一狀告上法庭要求賠償損失,承審法官認定「這是捍衛自己作品的基本權利」,達利獲判無罪。

△ (R.)《From One Night to Another》Artist: Yves Tanguy (French, 1900-1955), oil on canvas, 45 x 36 in. (114.3 x 91.4 cm), 1947, Location: Gallery 50A.

法國超現實主義畫家伊夫.唐基 (Yves Tanguy) 的生平其實是多舛堪憐,出生於法國巴黎協和廣場的海軍事務部,父親是一位早逝的退休海軍上校,母親搬回娘家,唐基只能周旋於不同親戚家中長大成年。

曾經應徵入伍服過兵役,從軍時遇上了影響他一生的貴人 —— 後來的法國劇作家與詩人賈克.普維 (Jacques Prévert, 1900-1977) 。1922年唐基回到巴黎後以打零工維生,一次偶然的機會,他看過了一幅義大利超現實畫派大師基里科 (Giorgio de Chirico, 1888-1978) 的作品,深受感動,他決心走上藝術的創作之路。

透過同袍普維的引薦,讓唐基結識了圍繞著以超現實主義創始人作家安德烈.布勒東為中心的不少超現實畫派畫家,很快的在巴黎舉辦個展。但生活放蕩不羈,導致他的第一次婚姻失敗。1938年,認識同為超現實主義的美國女畫家凱瑟琳.林恩.謝琪 (Katherine Linn Sage, 1898-1963)。

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謝琪與唐基逃回她的家鄉紐約,在內華達州的雷諾 (Reno) 結婚終成連理,1948年唐基才歸化成為美國公民。1955年1月,唐基遭受致命的中風,客死他鄉。

唐基的畫風:用色極少,廣裘的天地間,瀰漫著虛無飄渺的「不確定性」。主題填充各種抽象的造形,或是銳利的玻璃碎片,有時是巨大的有如變形蟲般的扭曲巨石,渺茫中了無生趣,理說應該是他人生際遇的寫照。

回應:天涯台客 2015-02-02 14:31:52 (IP: ) T 4553_R 100 引 用

△《Still Life with Book》Artist: Juan Gris (Spansh, 1887-1927), oil on canvas, 13 x 16 1/8 (33 x 41 cm), 1925, Location: Gallery 50A.

西班牙立體派畫家胡安.格里斯 (Juan Gris) 雖然出生在馬德里,也在馬德里完成藝術教育,1906年搬到法國之後,可以說一輩子幾乎全待在巴黎。從事藝術的創作之餘,交遊廣闊,畢卡索、馬蒂斯和布拉克都是形同莫逆,而且深受他們的陶冶與影響。

立體主義畫家的創作大多以跡近「單色 / monochromatic」的方式表現,唯獨格里斯鍾情於馬蒂斯的鮮艷狂野,他所呈現的色彩形塑成他的獨特風格。另外,他的作品結構非常嚴謹,層次分明,蘊涵著明快的節奏感,這在其他立體派畫家的作品裡,不太多見。

1925年10月,格里斯因患尿毒症與世長辭,年僅40歲。他的畫作《Nature morte à la nappe à carreaux, 1915》以5,710萬美元 (£34.8 million) 售出,超越了過去的最高畫價 ($28.6 million for the 1913 artwork 《Violon et guitare》)。

 返回 文化分區 返回 詩 情 畫 藝  ▲往上   頁次: 1 2 3 4 5 6 7 8 9 10 

回  應  意  見  主  題

意見主題:【◆ 舊金山.笛洋藝術博物館 ◆

跟 貼 勿 偏 離 主 題!

貼文請用Big5碼。

姓 名:

回應內容:

      

總 覽版 務政 經健康醫療軍 武理 財文 化藝 文科 技台灣的美旅 遊PISA娛 樂鄉 土公 民認 同副 刊哈 啦范氏網
竹縫
視界
耳聾
世界
泰伯
觀點
Joy
隨筆
哈利
天地
Jerry C
鳥 世 界
射水魚
天 空
討海人
鏡 頭
嘻笑
人間
詩情
畫藝
老工仔
思 維
網網
相連
歷史
庫存

* 討論區內之言論,不代表本園之立場,一切法律責任仍由發言者本人負責
* 如果您有任何不當言論,本園有權決定是否保留您所送貼的意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