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ofia 專屬部落格

總 覽版 務政 經健康醫療軍 武理 財文 化藝 文科 技台灣的美旅 遊PISA娛 樂鄉 土公 民認 同副 刊哈 啦范氏網
竹縫
視界
耳聾
世界
泰伯
觀點
Joy
隨筆
哈利
天地
Jerry C
鳥 世 界
射水魚
天 空
討海人
鏡 頭
嘻笑
人間
詩情
畫藝
老工仔
思 維
網網
相連
歷史
庫存

九五、代致、大誌、大致抑是大抵?

發表:sofia 2009-01-13 08:10:58 閱覽數:11352 (IP: ) T 2642_R 0 引 用
九五、代致、大誌、大致抑是大抵?
「事情」在台灣人口中發音「ㄉㄞˇ」「ㄐ 一ˋ」,究竟是那兩個字,《台灣閩南語辭典》謂「事志」,電視、報紙上常常出現「代誌」,「事志」、「代誌」只是合乎台灣人口中發音而已,形音義僅得其一,未如漢文形音義三者合一之嚴謹法度。
個人以音尋字,翻閱《彙音寶鑑》得「抵」,「大抵」始合乎漢文形音義三者合一之嚴謹法度。
《國語辭典》「大抵」:「大概」。
《彙音寶鑑》「抵」:「擠也」、「至也」、「當也」、「大抵也」。與台灣人口中發音「ㄉㄞˇ」「ㄐ 一ˋ」雷同。
《宋本廣韻》「抵」:「扺掌」、說文云「側手擊也」,「扺掌」、「側手擊也」,白話文就是跆拳道的以手刀擊掌。
《宋本廣韻》「抵」:與「咫」、「軹」、「砥」等字放在一起,漢語「ㄐ一ˋ」,比如「手砥」台灣人口中發音「ㄑ一一ㄡ」、「ㄐ一ˋ」、胡人口中的戒指,漢文為「手厎」,手上的柔石。
《彙音寶鑑》厎:柔石。
柔石,就是白話文的軟玉,品質不好的玉石。
《說文解字》p609,「抵」:
從手氏聲,側擊也,戰國策,扺掌而談,後人多譌為抵,白話文就是今天跆拳道的以手刀擊掌。
漢文無脣齒音、輕唇音,如「ㄈ」,也無舌尖後音「捲舌音」,如「ㄓ」、「ㄔ」、「ㄕ」、「ㄖ」、「ㄦ」,發脣齒音、舌尖後音「捲舌音」都有困難,成為怪裡怪氣的音調。
「扺」說文解字p609北京語標音「ㄓˇ」,漢文標音「氏」。
「抵」北京語標音「ㄉ一ˇ」,漢文標音「氏」。
「氏」: 北京語「ㄕˋ」,舌尖後音「捲舌音」。
「氏」: 漢語「ㄒ一」陰平,與寺廟「ㄒ一」、「ㄅㄇ一ㄡ」的「寺」同音。
春秋戰國時期「扺」,演變成後來的「抵」,漢文標音「氏」,台灣人口中發音「ㄐ 一ˋ」,幾乎原音重現。
「扺」北京語標音「ㄓˇ」,「抵」北京語標音「ㄉ一ˇ」,已經產生變化,由此可知胡漢語音差別,在於對漢文形音義的認知有別。
漢文形音義緊密結合,缺一不可,胡語形音義結構鬆散,胡亂拼湊,胡漢風格迥異又此一例。
Sofia〈2008/12/21 08:47am〉


回應:sofia 2009-01-13 08:11:32 (IP: ) T 2642_R 1 引 用
九六、丼飯、井飯、丹飯抑是彤飯?
日本料理時常出現「丼飯」,這是什麼食物?
「丼飯」就是外省人口中的「蓋飯」,一般餐廳簡稱「快餐」、「套餐」,台灣人說「飯盤」。
漢人飲食禮儀極其講究,碗盛飯,盤盛菜,鼎盛酒,鍋盛湯,只有「乞者」〈胡文白話文乞丐〉四處行乞或是僧人托缽乞食,才會飯、菜、湯放一起囫圇吞棗,所以,台灣人口中的「飯盤」大約是指施捨功德的食物。
《電子辭典》無「丼」字。
《國語辭典》「丼」:「ㄉㄢˇ」,把東西投入井裡的聲音。
《彙音寶鑑》「丼」:「ㄉㄢ」、地箴切、平聲,石下井中之聲。
《康熙字典》p8「丼」:說文曰八家一井,本作丼,今作井。
《宋本廣韻》p318「丼」:說文曰八家一井,瞽者伯益初作丼,今作井。
《說文解字》p216「丼」:八家為一井,二十畝為一井,因為市交易之故稱市井。
由以上辭典,可知「丼」是古字,「井」是今字,漢文發音「ㄗㄛㄝˋ」,與「諍」同音,調不同。
《彙音寶鑑》「丼」:「ㄉㄢ」,石下井中之聲,應該是淺人白丁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衍生出他義所致。
《國語辭典》不明究理,因循苟且盲從所致。
《說文解字》p215「丹」:古文〈此處應電腦造字,丼左右未伸出界〉,巴越之赤石也,巴群、南越皆出丹沙,丹者,石之精,故凡藥物之精者曰丹,古文丹〈此處應電腦造字,像甘〉,《彤》亦古文丹〉。
說文解字這段話,丹、彤,古文同一字,漢文皆同音「ㄉㄢ」,胡語一「ㄉㄢ」,一「ㄊㄨㄥˊ」,已然迥異,漢文形音義緊密結合,缺一不可,胡語形音義結構鬆散,胡亂拼湊,胡漢風格迥異又此一例。
從飲食看「丼飯」,應該是食物多采多姿之義,應該是「丹飯」,日本人學習漢文得其糟粕,未得精髓,「丹飯」〈此處應電腦造字〉,誤為「丼飯」,後人因循苟且,延襲訛字,「丼飯」因此而來。
不管是「丹飯」「ㄉㄢ」〈此處應電腦造字〉,或是「丼飯」「ㄐ一ㄥˇ」,都不如台灣的記者說「ㄉㄨㄥˋ」飯來得令人噴飯。
Sofia〈2008/12/21 11:58am〉

回應:sofia 2009-01-13 08:11:54 (IP: ) T 2642_R 2 引 用
九七、破病抑是發病?
宋書、卷六十二、王微傳:「微深自咎恨,發病不復自治,哀痛僧謙不能已。」
儒林外史第五十四回:「偏生的聘娘沒造化,心口疼的的病發了,你而今進去看看。」
打開電子辭典「發」有621則,略舉如下:「發悲」、「發願」、「發心」、「發憤」、「發悶」、「發瘋」、「發福」、「發胖」、「發問」、「發放」、「發票」、「發俸」、「發配」、「發兵」、「發馬」、「發表」、「發榜」、「發病」,由辭典可知,「發」動辭後加形容詞「病」之用法古來有之。
漢文「潑狸」成了台人口中的「破麻」,漢文「發病」成了台人口中的「破病」,「發」「ㄏㄨㄚㄞ」、「破」「ㄆㄨㄚˋ」漢文發音接近,淺人白丁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形音義僅得其一,因循苟且,將錯就錯,致使「潑狸」成了「破麻」,「發病」成了「破病」,至於白話文胡人口中的「生病」,更是五千年的漢文絕無僅有的用詞,,胡漢風格迥異又此一例。
Sofia〈2008/1/2 07:27am〉

回應:sofia 2009-01-13 08:12:19 (IP: ) T 2642_R 3 引 用
九八、「一ㄠ」、「ㄙㄞˇ」抑是飢嚵?
飢:《說文解字》p222:飢,餓也,從食几聲,居夷切,音「ㄍ一」。
飢:《宋本廣韻》p52:居夷切,音「ㄍ一」。
飢:《康熙字典》p1344:居夷切,音「ㄍ一」。
飢:《彙音寶鑑》p241:腹中不飽,英嬌切,音「一ㄠ」,上平聲。
嚵:《說文解字》p55:小蟀也,士或切,音「ㄙㄟˇ」。
蟀〈此處應電腦造字,虫字邊改為口字邊〉,所劣切,音刷,說文「小飲也」,古文「啐」,台灣人飲小酒說「ㄗㄨˊ」一下,應該就是此「啐」字,與小卒的「卒」同音。
嚵:《宋本廣韻》p335:小食,初咸切,音「ㄘㄢ」。
嚵:《康熙字典》p143:小食,嘗也,康熙字典集歷代辭典之說法,過於冗長,只取片段。
嚵:《彙音寶鑑》p369:好食曰嚵,出甘切,音「ㄘㄢ」,上平聲。
嚵:《彙音寶鑑》p316:貪食、好食,時皆切,音「ㄙㄞˇ」,下平聲。
由以上辭典,可知「飢」「ㄍ一」古音自古不變,民國四十三年的《彙音寶鑑》才改變為「一ㄠ」。
「嚵」古音多變,東漢《說文解字》音「ㄙㄟ」,兩宋《宋本廣韻》音「ㄘㄢ」,滿清《康熙字典》音「ㄘㄢ」,清末民初《彙音寶鑑》音「ㄙㄞˇ」,又音「ㄘㄢ」,台灣的《彙音寶鑑》即古音之大成。
所以「飢嚵」東漢時說「ㄍ一」「ㄙㄟˇ」,兩宋時說「ㄍ一」「ㄘㄢˇ」,滿清時說「ㄍ一」「ㄘㄢˇ」,民初至今台灣一般的庶民百姓說「一ㄠ」「ㄙㄞˇ」,台人漢文語音兼而有之,有傳承,有創新,自古始然,由「飢嚵」兩字可見。
Sofia〈2008/1/2 09:03am〉

回應:sofia 2009-01-13 08:12:39 (IP: ) T 2642_R 4 引 用
九九、甩嘴巴抑是樨嘴巴?〈此處應電腦造字,樨為提手旁〉
犀:《說文解字》p52,一角在鼻,一角在頂,似豕,从牛尾聲,先稽切,音「ㄒㄞ」。
《說文解字》無樨字。〈此處應電腦造字,樨為提手旁〉
樨〈此處應電腦造字,樨為提手旁〉:《宋本廣韻》p95:諧皆切,音「ㄏㄞ」。
樨〈此處應電腦造字,樨為提手旁〉:《康熙字典》p378:《集韻》,尼皆切,平聲,音「ㄋㄞ」,《博雅》,摩也。
樨〈此處應電腦造字,樨為提手旁〉:《彙音寶鑑》p316:樨手、樨口,時皆切,音「ㄒㄞ」,下平聲。
由以上辭典可知,東漢無「樨」〈此處應電腦造字,樨為提手旁〉之字,兩宋時出現「樨」〈此處應電腦造字,樨為提手旁〉,音「ㄏㄞ」,滿清時「樨」〈此處應電腦造字,樨為提手旁〉,音「ㄋㄞ」,清末民初出現「樨」〈此處應電腦造字,樨為提手旁〉,音「ㄒㄞ」,台文「犀嘴巴」「樨」〈此處應電腦造字,樨為提手旁〉,「ㄒㄞ」「ㄘㄨ一」「ㄆㄟˋ」,白話文「打嘴巴」,「摔巴掌」或是「掌嘴」。
台文傳承東漢說文解字形音義合一之嚴謹法度,「犀」,音「ㄒㄞ」,所以台文「犀嘴巴」有兩個意思,「ㄒㄞ」「ㄘㄨ一」「ㄆㄟˋ」,白話文「掌嘴」,「ㄋㄞ」「ㄘㄨ一」「ㄆㄟˋ」,白話文也是「掌嘴」。
單字台文「ㄋㄞ」則與唐朝《集韻》的意思一樣,白話文胡語曰「撒嬌」,台文則曰「ㄒㄞ」「ㄋㄞ」。
台灣人說話很有意思吧!
Sofia〈2008/1/2 10:12am〉

回應:sofia 2009-01-13 08:13:16 (IP: ) T 2642_R 5 引 用
100、漢草抑是熯草?〈此處應電腦造字,漢為田字邊〉
《說文解字》無熯字。熯〈此處應電腦造字,熯為田字邊〉
熯〈此處應電腦造字,熯為田字邊〉:《宋本廣韻》p401:熯,耕田。
熯〈此處應電腦造字,熯為田字邊〉:《康熙字典》p694:《廣韻》呼「目于」〈此處應電腦造字〉,音漢。
《玉篇》,耕麥地。
《集韻》,許旱切,音罕,義同,音「ㄏㄢㄇ」,亦作漢〈此處應電腦造字,熯為耒字邊〉。
熯〈此處應電腦造字,熯為田字邊〉:《彙音寶鑑》p111:耕麥地也,喜甘切,上去聲,音「ㄏㄢˋ」。
漢〈此處應電腦造字,熯為耒字邊〉《說文解字》《彙音寶鑑》無此字。
漢〈此處應電腦造字,熯為耒字邊〉:《宋本廣韻》p401:熯,冬耕地。
漢〈此處應電腦造字,熯為耒字邊〉:《康熙字典》p892:《廣韻》呼「目于」切,《集韻》,虛「目于」切,音漢。
《廣韻》:冬耕也。
《集韻》:耕暴田。
由以上辭典可知,東漢無熯〈此處應電腦造字,熯為田字邊〉之字,兩宋時出現熯〈此處應電腦造字,熯為田字邊〉,音「ㄏㄢˋ」,滿清時熯〈此處應電腦造字,熯為田字邊〉,音「ㄏㄢˋ」,清末民初出現熯〈此處應電腦造字,熯為田字邊〉,音「ㄏㄢˋ」。
台灣人說「漢草」〈此處應電腦造字,熯為耒字邊〉,音「ㄏㄢㄇ」,陽平,白話文胡語曰「鋤草」
台灣人口中的「漢草」,音「ㄏㄢˋ」草,另一個涵義就是身材強健的壯丁,台灣人說話很有意思吧!
Sofia〈2008/1/3 02:35pm〉

回應:sofia 2009-01-13 08:14:42 (IP: ) T 2642_R 6 引 用
101、忽悠是什麼意思?
我在中國網站時常看到「忽悠」兩字,大約「敷衍」、「誆騙」等意思。
「忽悠」兩字出自《莊子、內篇第七章、應帝王》:「南海之帝為儵,北海之帝為忽,中央之帝為渾沌。儵與忽時相下遇於渾沌之地,渾沌待之甚善。儵與忽謀報渾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竅以視聽食息此獨無有,嘗試鑿之。」日鑿一竅,七日而渾沌死。」
譯文:南海之帝名為「儵」,北海之帝名為「忽」,中央之帝名為「渾沌」
「儵」與「忽」時常南下北上相遇於「渾沌」稱王的中央之地,「渾沌」款待「儵」、「忽」兩人非常善意。
「儵」、「忽」兩人計畫回報「渾沌」的美德,說:「人皆有七竅,以觀看、聽聞、飲食、呼吸、唯獨「渾沌」沒有,嘗試為「渾沌」鑿七竅。」
每日鑿一竅,七日之後渾沌一命嗚呼哀哉,暴斃而亡。
「忽悠」在《莊子》的本意是與「揠苗助長」一樣,善良而無知的美意往往帶來「適得其反」的結局。
我忽然想一位名嘴「于美人」,如同《莊子、內篇第七章、應帝王》的「儵」、「忽」再世一般,往往讓人差一點笑不出來。Sofia〈2009/1/12 08:00am〉

回應:sofia 2009-01-13 08:15:30 (IP: ) T 2642_R 7 引 用
102、空手槴魚抑是空手簄漁?
《說文解字》無「滬、槴、簄」三字。
《宋本廣韻》無「槴」字。
《康熙字典》無「槴」字。
《彙音寶鑑》無「滬、簄」二字。
《國語辭典》無「簄」字。
《電子辭典》無「槴、簄」二字。

《宋本廣韻》p267:滬:靈龜負書出玄滬水。
《宋本廣韻》p267:簄:海中取魚,竹名曰簄。

《康熙字典》p571:滬:《唐韻》候古切,《集韻》後五切,音「户」,玄滬水名也,又陸龜蒙漁具。
《詠序》網罟之流,列竹於海,澨曰滬,《註》吳人今謂之籪。
《康熙字典》p825:簄:《廣韻》候古切,《集韻》後五切,音「户」,海中取魚,竹名曰簄。。
《彙音寶鑑》p238:槴:取魚具也,喜沽切,音「ㄏㄛˋ」,去聲。
《國語辭典》p800:滬:上海簡稱。
《國語辭典》p756:槴:取魚的用具,音「ㄏㄨˋ」。
《電子辭典》滬:古代捕魚用的竹柵。唐˙戴叔倫˙留別道州李使君圻詩:「漁滬擁寒溜,畬田落遠燒。」宋˙陸游˙村舍詩:「潮生漁滬短,風起鴨船斜。」
上海市的簡稱。如:「京滬鐵路」﹑「滬杭甬鐵路」。
由以上諸多辭典可知,東漢之前無「滬、槴、簄」三字。
兩宋期間出現滬、簄二字,其中「簄」:海中取魚,竹名曰簄。
滿清《康熙字典》延襲中古音不變,將近1500年。
民初的《彙音寶鑑》誤為「槴」:取魚具也,國語辭典延襲《彙音寶鑑》誤為「槴」:取魚的用具,《電子辭典》又誤為「滬」:古代捕魚用的竹柵。
不管是「滬、槴、簄」三字,都是漁具,音「户」,漢音「ㄏㄛˋ」,去聲。胡音「ㄏㄨˋ」,去聲。形音義三者,台灣民初的《彙音寶鑑》得其二之音義,胡音的北京語僅得其一之義。
寄望政府的教育部,更正錯別字「滬」為「簄」,也寄望《彙音寶鑑》作者後代子孫亦能更正錯別字「滬」為「簄」。Sofia〈2009/1/13 08:10am〉

回應:sofia 2009-01-14 17:39:15 (IP: ) T 2642_R 8 引 用
105、嬲是什麼意思?
《說文解字》無「嬲」字。
《宋本廣韻》「嬲」:奴鳥切,音撓擾也「ㄖ一ㄠˋ」。
《康熙字典》p201「嬲」:《廣韻》奴鳥切,音撓擾也「ㄖ一ㄠˋ」。
《嵇康與山濤書》足下若嬲之不置。
《王安石詩》嬲汝以一句西歸瘦如腊。
《王安石詩》細浪嬲雪魚娉婷。
《集韻》乃老切,音腦義同「ㄋㄠˋ」。。
《彙音寶鑑》p242「嬲」:「女肖」〈此處須造字〉,出嬌切,上聲,音「ㄑ一ㄠ」。
《彙音寶鑑》p572「嬲」:「嬲哥」,出茄切,上聲,音「ㄑ一ㄡ」。
《國語辭典》p348「嬲」:男女互相勾搭戲弄相擾。例:嬲之不置,音「ㄋ一ㄠˇ」。
《電子辭典》「嬲」:音「ㄋ一ㄠˇ」。
1、戲弄。《宋˙韓駒˙送子飛弟歸荊南詩》:「弟妹乘羊車,堂前走相嬲。」
2、擾亂、糾纏。
《文選˙嵇康˙與山巨源絕交書》:「足下若嬲之不置,不過欲為官得人,以益時用耳。」
《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二十六回》:「我也聽見繼之、述農都說你,喜歡嬲人家說新聞故事。」
3、「嬲惱」:擾亂。
《隋書˙卷三十五˙經籍志四》:「釋迦之苦行也,是諸邪道,並來嬲惱,以亂其心,而不能得。」
由以上諸多辭典可知,東漢之前無「嬲」字。
唐朝《集韻》出現「嬲」,音腦「ㄋㄠˋ」。
兩宋《廣韻》出現「嬲」,音擾「ㄖ一ㄠˋ」。
滿清《康熙字典》出現「嬲」,音擾「ㄖ一ㄠˋ」,延襲中古音不變之今,將近500年。
民初的《彙音寶鑑》誤「女肖」〈此處須造字〉為「嬲」。
台灣人口中的「嬲哥ㄑ一ㄡˇ ㄍㄜ」就是北京語的「色狼」,與唐宋年間至今的「嬲」形音義得其二形與義,但是走音,正確發音應該是「嬲哥ㄖ一ㄠˋ ㄍㄜ」。
國語辭典延襲《康熙字典》「嬲」形音義得其二形與義,但是走音為「ㄋ一ㄠˇ」,台灣的外省人常說「不嬲」,意思是「不理睬」與唐宋年間的腦「ㄋㄠˋ」、擾「ㄖ一ㄠˋ」,風馬牛不相及,胡漢風格迥異又此一例,文字語音的變化,因為淺人白丁誤用,後人因循苟且,將錯就錯,由「嬲」之字可見一般。
Sofia〈2009/1/14 05:36pm〉

回應:sofia 2009-01-16 17:15:00 (IP: ) T 2642_R 9 引 用
106、「支那」一詞的由來
『美台灣意見網站網友:Special
「支那」的由來和興起
一八九四年日本發動甲午戰爭,中國敗北以割地賠款告終。以此為轉折,許多日本人嘴裏的「支那」就有了輕蔑意味。
郁達夫在《沉淪》等小說裏,真實地記錄了留日中國人因受歧視,而極度壓抑的痛苦心靈,並借主人公之口悲憤地吶喊:「祖國,是你害了我,你什麼時候才能富強?」
由此不難理解郭沫若、郁達夫等留學生們對「支那」稱呼的嫌惡。

『美台灣意見網站網友:中国人 2007-11-08 15:41:19
中世紀歐洲的商人買中國瓷器,當時的瓷都景德鎮南面的瓷器生產地「昌南」,也就是CHINA 的意思。』
以上是美台灣意見公園網站的貼文,網友對「支那」的見解讓人天旋地轉,不知始終。
中國網站看到中國人對他國稱呼其為「支那」深惡痛絕,身為頗為意外,中國人認為「支那」一詞有「貶抑」之義,台灣人好像沒有人在意「支那」是褒抑或貶。
事實上,古代中土、中原地區以絲綢以及瓷器、茶葉三項精緻文化聞名於外,其中以絲綢為翹楚,「支那」一詞乃梵文「cina」而來,原義是「絲綢之都」,由絲路傳入波斯以及阿拉伯,甚至遠至歐洲等地,所以拉丁文乃至梵文都是「cina」。
「絲」羅馬拼音、拉丁文乃至梵文發音「ci」。
「絲」《說文解字》p663:蠶所吐也,息茲切,音「ㄒ一」。
「茲」《韻會》子之切,音同數目「一」,漢文「一」有兩個音「一」、「茲」,日本人融合漢文兩個音「一」、「茲」而成日文的「一」。
由「茲」之音「一」可知「絲」音「ㄒ一」。
「絲」《宋本廣韻》p59:《說文解字》云蠶所吐也,一蠶為忽,十忽為絲,息茲切,音「ㄒ一」。
「絲」《康熙字典》p852:《廣韻》,息茲切,音「ㄒ一」。
《集韻》《韻會》新茲切,音「ㄒ一」。
「絲」《彙音寶鑑》p499:蠶所吐者,時居切,音「ㄒ一」。
「絲」《國語辭典》「ㄙ」。
台灣人發音與羅馬拼音、拉丁文乃至梵文發音「ci」完全一樣,只有怪怪的北京語跑出「ㄙ」的怪腔怪調鬧場450年,擾亂數千年的漢語,整個中原地區搞得烏煙瘴氣,全世界搞得七葷八素,台灣人說漢語由「cina」一詞又得到一個鐵証。
Sofia〈 2009-01-15 17:32:08〉
附文:to美台灣意見網站網友:施勝霖
對於閣下淺辭用字甚為感動,虛字運用是文學中比較艱深的部分,閣下錯用乃至誤用,似乎不能苛求,糾正幾個字,請勿見怪!
只是希望正確的使用漢文,而不是河洛文,「河洛」是遠古時代的名詞,年代久遠致使語義模糊,不如「漢文」鮮明有力,文字鮮明才能展現強大的戰鬥力,希望台灣人使用「漢文」來展現台灣人的魄力。
以下更正閣下文章,請見諒!
簡兮 咱漢人河洛就知曉講蠻韃MANDARIN語兮中國人是不知or even無知兮
因為蠻韃語伊兮字是發/Ie/ 完全 無語尾or感嘆語音
only We 漢人 knows for we are the one damned that sucker 暴秦 死秦兮SiDzinA 咒伊短命
果不其然 反漢正道兮 攏相當短命兮

歡迎 蠻韃中(華人民被共產一黨惡霸)國人or 中(華難民)國人 放馬過來 汝一部份(the good part)血統上兮老祖宗 本漢人 傳便便之兮等汝
Sofia〈 2009-01-15 17:32:08〉
施勝霖《原文》
2005-10-05 23:10:07
秦也DzinA/ChinA 道是 支那之正義
簡也 咱人河洛者知曉 講蠻韃MANDARIN語兮中國人 是毋知or even無知兮
因為蠻韃語 /也/字是發/Ie/ 完全 無語尾or感嘆語音 only We Ho*Lo*hLang/河洛人 knows for we are the one damned that sucker 暴秦 死秦也SiDzinA 咒伊短命 果不其然 反河洛正道兮 攏相當短命也

歡迎 蠻韃中(華人民被共產一黨壓霸)國人or 中(華難民)國人 放馬過來 汝一部份(the good part)血統上兮老祖公 本河洛人 傳便便值等汝

回應:sofia 2009-01-16 17:15:35 (IP: ) T 2642_R 10 引 用
108、簏袋抑是囊袋抑是橐袋?
「橐」《說文解字》p276:囊也。
《大雅毛傳》小曰橐,大曰囊。
《高誘注戰國策》曰:無底曰囊,有底曰橐,析言之,囊者實其中,如瓜瓤也,橐者
言虛其中以待。
《老子道德經》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
《莊子天下篇》禹親自操橐耜而九雜天下之川,《又》橐橐,木杵聲也。
《集韻》都故切,音妒「ㄉㄛㄡˋ」。
「橐」《宋本廣韻》p505:無底囊。
「橐」《康熙字典》p481:古文囗石在囗中,〈須造字〉
《唐韻》《集韻》都各切,音拓「ㄊㄛㄡˋ」。
《唐韻》囊無底。
「橐」彙音寶鑑p392:柳江切,去聲,音囊「ㄌㄞㄤˋ」。
《國語辭典》p751橐:橐的俗字,音拓「ㄊㄨㄛˊ」。
由以上辭典可知「橐」在東漢,音妒「ㄉㄛㄡˋ」。
「橐」在唐朝,兩宋,清,音拓「ㄊㄛㄡˋ」。
「橐」在兩個中國,音「ㄊㄨㄛˊ」。
自古以來「橐」都音「妒」、「拓」,只有台灣人說「囊」想必是彙音寶鑑,「橐」誤為「囊」所致
台灣人說「囊袋」,音囊「ㄌㄞㄤˋ」,外省人說「口袋」,台灣人保持東漢的語言文字至今。
「橐袋」,就是無底的袋子,老子道德經的「橐」是指「天地」,一如無底之囊,由此可知,「囊袋」才是台灣人口中的「ㄌㄞㄤˋ袋」,彙音寶鑑中的「橐袋」,與布袋發音接近,想必是淺人白丁誤用所致。
台灣人說「落價」,音囊「ㄌㄞㄤˋ價」,字「足橐」,〈須造字〉,翻騙各家辭典均無此字,應該是「囊價」,最底價的意思,彙音寶鑑誤「囊」為「橐」,再滋生出「足橐」,想必是淺人白丁淺薄無知所致。
Sofia〈 2009-01-16 17:13pm〉

回應:sofia 2009-01-16 17:17:25 (IP: ) T 2642_R 11 引 用
107、「阿婆足襄港」一詞的由來「足襄」〈須〉造字
「阿婆足襄港」台灣話意思是「溜之大吉」,台灣人嚷嚷上口「阿婆足襄港」卻是書寫無門,不知語之焉自?
「阿婆足襄港」一詞是形容台灣末代巡撫,「台灣民主國大總統」唐景崧化妝成「阿婆」奔向滬尾﹝今之淡水海港﹞,潛入德國商館─德士洋行,登輪內渡返清。
《說文解字》無「足襄」〈須造字〉字。
「足襄」〈須造字〉《宋本廣韻》p174:疾行,汝陽切,音穰「ㄖㄤˋ」。
《康熙字典》p1164「足襄」:《廣韻》汝陽切,《集韻》如陽切,音穰「ㄖㄤˋ」。
《集韻》汝兩切,音壤「ㄖㄨㄥˋ」。
《玉篇》「足襄」「足襄」,急行貌。
《彙音寶鑑》p310「足襄」:急行,音「ㄌㄤˋ」。
《國語辭典》無「足襄」〈須造字〉字。
土壤,台灣人發音有「ㄖㄤˋ」、「ㄖㄨㄥˋ」兩個音,保存唐朝《集韻》「ㄖㄨㄥˋ」,也保存宋明元清朝以來的「ㄖㄤˋ」。
「足襄」宋明元清朝以來發音「ㄖㄤˋ」與土壤的「壤」同音,台灣人卻發音「ㄌㄤˋ」,想必是淺人白丁誤用所致。
我每天都收看鄭弘儀、于美人的節目,女兒問:「媽媽很喜歡于美人嗎?」
我說不是,我只是觀察鄭弘儀、于美人說什麼,又造什麼惡業,我一一紀錄下來,讓這兩人留名青史,敢拿主持棒,就要勇於承擔後果,恣意狂歡,幾兮悲愴,李白的眼淚,又有多少人感動!
昨天看新聞挖挖挖,鄭弘儀談及「阿婆足襄港」一詞,啟發我的靈感,今天的新聞報導大話新聞將停播,對鄭弘儀而言是好事,非壞事,如果鄭弘儀願意韜光養晦,反躬自省,連新聞挖挖挖也一起辭吧!這幾年,閣下所造的惡業實在是夠多了,鄭弘儀如果還顧及子孫的話,應該窮其餘生,散盡家財佈施功德,才能免除殃及子孫,于美人的惡業在於無知加愚蠢,但是鄭弘儀的惡業是邪惡加無恥,尤甚於于美人,諄諄建言想必白眼以加罷。
Sofia〈 2009-01-16 16:06pm〉

返回 文化分區 返回 sofia 專屬部落格  ▲往上  

回  應  意  見  主  題

意見主題:【九五、代致、大誌、大致抑是大抵?

跟 貼 勿 偏 離 主 題!

貼文請用Big5碼。

姓 名:

回應內容:

      

總 覽版 務政 經健康醫療軍 武理 財文 化藝 文科 技台灣的美旅 遊PISA娛 樂鄉 土公 民認 同副 刊哈 啦范氏網
竹縫
視界
耳聾
世界
泰伯
觀點
Joy
隨筆
哈利
天地
Jerry C
鳥 世 界
射水魚
天 空
討海人
鏡 頭
嘻笑
人間
詩情
畫藝
老工仔
思 維
網網
相連
歷史
庫存

* 討論區內之言論,不代表本園之立場,一切法律責任仍由發言者本人負責
* 如果您有任何不當言論,本園有權決定是否保留您所送貼的意見 。